品读文段,感受风光美——六上《七律·长征》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内容解读

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这四篇课文。《七律·长征》是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的英雄气概。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用“逶迤”“磅礴”和“细浪”“泥丸”形成对比,且夸张至极,显示出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暖”一“寒”,形成鲜明对比,既呈现了客观事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学时,既要关注本文“远征难”“若等闲”这一组整体面貌的勾勒,又要关注局部细节的刻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点面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图片

(一)会写“律”“崖”等4个字。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等词语。

(二)了解点面结合写场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

磅礴气势,并背诵课文。

(三)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补充、展开想象等学习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感

悟,初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者简介
图片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时代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1935 年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教学过程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

1.长征短片导人,创设长征情境。

播放短片《长征》,学生初步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2.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长征和作者。

(1)出示长征资料以及长征路线图。

(2)出示作者资料

3.学生朗读并尝试背诵。

(1)学生自由读这首诗,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指名读后齐读)

(2)尝试背诵。

(二)初步感知写作手法

1.借助作业,梳理文脉。完成《作业本》第二题。

2.解疑点拨,初步感知点面结合手法。

点拨:据“难”引“点”

(1)默读全诗,想一想本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红军不怕远

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用这句话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说说你对长征的感受。

预设:从“远征难”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

(3)自主学习。

找出诗中体现了远征“难”的地方,画上横线。

预设: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水拍云崖、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

想象场景并抓关键词,谈谈五件事难在哪里。(自由批注后全班交流)

(4)交流分享。

①预设一: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A.引导学生借助词典、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逶迤”“磅礴”的意

思。(逶迤:连绵不断。磅礴:高大险峻)

B.发挥想象,畅谈感慨:面对这连绵起伏、高大险峻的大山,红军可能会遇到

什么困难?

C.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长征之难。

②预设二:水拍云崖,桥横铁索。

A.引导学生感受金沙江和大渡河的特点。

B.学生依据注释,理解“云崖”。(说明地势险峻,悬崖峭壁,金沙江激流拍

岸。结合诗句“铁索寒”,感悟大渡河上仅有寥寥数根铁索)

C.再次补充资料,体会长征之难。

资料一:出示展现“金沙江”和“泸定桥”险峻的图片资料。

资料二:红军过泸定桥的时候,敌人为了阻止红军前进,抽去了桥上的所有木

板,红军的22位勇士是攀着13根铁索渡过泸定桥的。

结合资料,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切实感受战争的冷酷严峻。红军经历九死一

生,感叹长征之难。

③预设三:岷山千里雪。

补充资料,(观看爬雪山的视频)学生谈感受,指导朗读。

3.点拨以“点”带“面”。

(1)点拨。原来,诗中这小小的具体的一点一点困难,其实就构成了总起句中

的一个大场面–远征难。

(2)结合作业本,整体感知。

完成《作业本》第二题(1)。

(三)学法迁移,尝试练写

1.学而迁移,试寻“点面”。

(1)小组合作,回文阅读。再读这句总起句,你还能找出“面”和与之相对应

的“点”吗?试画思维架构图,小组汇报展示。

(2)小组汇报,相机指导。

预设一:

“面”是“只等闲”。(等闲:平平常常)在红军眼里如此险峻的高山,却是脚下滚动的小泥球,腾跃的细小波浪。所以“腾细浪”和“走泥丸”构成了“只等

闲”这个面。

预设二:找到的“面”是“万水千山”,“金沙江”“大渡河”构成了“万

水”,“五岭”“乌蒙”“岷山”构成了“千山”。

2.由此及彼,补写“场面”。

(1)回顾资料:长征途经18座山,24条河。(出示长征路线图)

(2)想象诗外画面:点面描写的困难场面,再结合路线图资料,仿写一个或几

个长征所面临的艰难画面,然后再读诗句。

3.对比引读,语悟其神。

4.朗读感悟,点面结合。

(四)融情延伸

小结:通过学习初知点面结合写场面,初步感受了红军大无畏精神。课后继续

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诗词,读一读或背诵给家长听。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5283.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9月 17日
下一篇 2023年 9月 17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