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定位与策略

摘 要:统编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但因其自身特性等因素,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不容乐 观,存在有陌生感、难读、难理解、师生缺乏兴趣等诸多问题。如何教好小学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明确 其在教材中的基本定位至关重要。基于其“初识”的教学定位,本文梳理了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五种 基本策略: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教给方法,在主动学习中理解内容;强化语用,在语 言实践中提升能力;比较发现,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思维;适度拓展,在课外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旨在努 力为提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效率,丰实文言文教学策略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统编教材 教学定位 教学策略 文言文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 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渊源和根脉。叶圣陶、吕叔湘 等语文先辈曾经说过:文言文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 瑰宝,不但能提升孩子对汉语言的认识,激发崇敬之 情,同时,也能够优雅孩子的言语,丰富孩子们的语 汇,当然,对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也 是有好处的。他们“不主张到了中学或者大学突然让 孩子们学习文言文,而倾向于在小学就开始让孩子 有所接触,然后逐渐深入”。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从三年级开始 增设文言文课文篇目。以下是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 篇目梳理:

反观小学文言文教学,情况并不乐观。钱梦龙老 师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争议》一文中说:“文言文教 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小学文言文教学 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比较陌生。文言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接触 得不多,因为不熟悉,所以有陌生感。

二是不太好读。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独有的特点, 断句、停顿有一定的规律,教师们普遍感觉不太好读。

三是难以理解。文言文有很多生僻字、难理解的 字,包括它的语法特点、用典等,也都比较繁复,因此 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四是缺乏兴趣。很多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有畏难 情绪,自己也提不起兴趣,学生学习也没有趣味。

那么,如何教好统编教材的文言文?

一、初识古文,明确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小学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有别于初高中,它的 基本定位是“初识”。人教社在全国统编教材培训中 对文言文教学这样定位:我们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课程标准来看,都没有让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文言文。因为课程标准是 2011 年 颁布的,而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这里的“初识”,我的理解是:

(1)见个面,认识一下。知道文言文是另一种文 体,它有别于白话文。

(2)重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觉得 这样的文章不是很难读,还比较有意思。

(3)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言文的语 言特点比较复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 言简洁这一特点。)

(4)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 人文风俗等。

从选入教材的课文来看,统编教材所选文言文 符合“初识”这一教学定位。比如三年级第一学期的 《司马光》,故事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全文仅 30 个 字,两句话,学生借助注释能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因为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课后有这样 一个练习题:“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 不同?和同学交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 认识文言文。

二、探索策略,精准实施教学

基于上述的教学定位,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实 践,努力探索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云: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 读,读通、读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在教材的练 习编排上,文言文课后的习题都要求“正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要读得正确,借助拼音、注释把课文读正 确,注意句子中的节奏、停顿,注意朗读时要声断气 连。比如《司马光》中的“光持石击瓮破之”,课上师生 一起标注了相应的停顿:“光/持石/击瓮/破之”。尽管 句子中间有停顿,但又要引导学生读得连贯,不能一 下一下机械停顿,要声断气连。

第二,要读得通顺,文从字顺,断句合理,通畅 自然。

第三,要读出韵味,想象文章的画面,将文章的 深意和情感带入朗读之中。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文中的“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 戎不动”,在理解其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李子 怎样多?孩子们看到这么多的李子,会说些什么,又 是如何“竞走取之”?……在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读 懂课文,读出画面感。

策略二:教给方法,在主动学习中理解内容

文言文学习常常用到“翻译”这个词,那么小学 文言文要不要“翻译”?笔者认为,对文言文字词的理 解首先要防止这样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置之不理型, 认为学生能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能把课文读 懂;第二种是字字落实型,即对课文中的每一字每一 词都不放过,古今对照逐句翻译。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的理解,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要不走极端,适度而为,防止囫囵吞枣,不 加理解地朗读和背诵;不能拔高要求,逐词逐句翻 译;不能将注释作为考试内容。

帮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重 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哪 些方法?我们不妨看看各年级第一学期几篇文言文 课文的课后相关练习:

从以上罗列的课后练习中不难看出,理解课文 中的字词和课文大意需要一定的方法,课文练习提 供的方法主要是“借助注释”“讲述故事”“结合资料” “联系生活实际”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 多种方法,灵活处理。

基于教学定位,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比 较浅显,教学中不建议让学生机械理解,要带着学生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浸润在语言里,品出语言的味 道。孙绍振先生告诫我们: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 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 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 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 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策略三:强化语用,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加强语言实践,是每一节语文课的 任务和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理解,也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

例如教学《司马光》,课上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让孩子静 心去读读文中的故事,与文字直接对话,在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有条理地讲讲这个故事;最后教师进 行示范,教学生“适当增加内容”“注意讲故事的语 气”把这个故事讲完整、讲生动。整节课,教师把课后 练习中的“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作为教学重点,“基于经验讲故事—读通读懂讲故 事—学着把故事讲好”,三个板块,层层推进,在理解 的基础上更关注表达,强化了语言实践。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 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言 文的教学同样应加强语言实践。

策略四:比较发现,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思维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 容之一。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读懂 写了什么,即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旨,更要 把视角引向文本深处,让学生充分比较、质疑、发现, 在“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辨中深入学习课文,进一 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充分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学会思考。

师:大家注意看,现在,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 一条线,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条线。(板书:车 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 这样画?(陆陆续续有人举手)

师:不着急!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你们不妨 边听边琢磨琢磨其中的名堂。(教师范读全文,学生 倾听。)

师:这两条线这么一画,联系课文内容,你发现 了什么名堂?

生 1:我发现它们都是反义词。

师:哦!能具体说说你的发现吗?

生 1:车盖和盘盂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一个样子 大,一个样子小。沧沧凉凉和探汤也是一对反义词, 它们一个感觉冷,一个感觉很热。

师:目光敏锐,表达清楚,说得好!他看出了两对词 语之间意思正好相反,这是他的发现,你们的发现呢?

生 2:我发现第一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的样子, 第二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给人的感觉。

师: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刚才那位同学看到的是 两对词语之间相反的关系,现在,你却看到了它们之 间相同的关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车盖、盘盂”和“沧沧凉凉、探汤”之间的关系,学生 发现两个词语是一对反义词,发现它们所指的对象 不一样,在不断的发现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策略五:适度拓展,在课外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 文化。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感受、浸润、影响、滋养。小学文言文尽管增加了篇目,但一学期一到两篇的 文言文教学,无论在量上、课时上都是比较少的,因 此我们倡导“1+X”的文言文学习方式。这里的“1+ X”主要是两个层面:

1. 补充相应的文言短篇,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 文言的特点。如下表:

2. 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 学习文言的兴趣。改变传统的读读讲讲、读读议议的 文言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比如讲故 事、表演读、排演课本剧、制作人物书签等,进一步拓 展学习途径,于活动中学习语言。比如学习了《王戎 不取道旁李》,老师组织学生一起把课文编写成课本 剧,分小组排演课本剧,在班级里、学校里进行汇报 展示,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剧、排剧、 演剧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及综合能力的锻炼过程。

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 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教学定位,深入思考,大胆实 践,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让传 统的经典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