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迷娘(之一)》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提到了关于“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理解作品所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1]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第四单元,是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单元,其中涉及《迷娘(之一)》 等四首外国诗歌。外国诗歌的教学如何有效地进行,是亟需我们关注和思考的。对于外国诗歌的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成为最认真的学习者,进而需要教师成为最恰当的引导者,最终更需要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一、教师成为认真的学习者平时我们读到一首中国诗歌,脑海里立刻会出现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时代等知识储备。而笔者在最初阅读歌德的诗歌《迷娘(之一)》,和之前阅读中国诗歌的感受很不同,之前此类外国诗歌的阅读不多,几遍读下来,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对于外国诗歌,有太多的知识盲点。比如说,迷娘是谁?歌德的作品《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怎样的小说?《迷娘(之一)》这首诗歌到底应该怎样理解?歌德是在什么情形下创作出这首诗歌的?诗歌产生时的德国相关社会、文化背景是怎样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着手寻找资料并且开始阅读《迷娘(之一)》相关内容。(一)知人论世首先,笔者从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开始读起。其次,进行歌德其他诗歌的阅读。然后尝试阅读歌德诗歌的作品欣赏和国外诗歌作品鉴赏类的文章,比如《歌德名作鉴赏》等,特别关注名家如何解读诗歌《迷娘(之一)》。接着,笔者又发现需要进一步去了解德国的社会文化历史知识,于是又阅读了德国文学及历史内容,做到知人论世。(二)他法借鉴随着阅读的不断加深,笔者发现要寻找和阅读与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越来越多,但自己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可是到底应该怎样解读外国诗歌,作为一个中国读者,又似乎离不开借鉴中国诗歌的阅读方法,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于是,笔者重新回到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读方法,把之前喜欢的郦波老师的古诗欣赏相关的解读拿出来学习。重新思考郦波老师所总结的诗歌鉴赏的四种方法:字词句分析解读法、意象意境分析感知法、知人论诗的代入感知法、诗而歌之(二次创作法)。这些又何尝不是进行外国诗歌学习鉴赏的方法。于是,随着对诗歌《迷娘(之一)》的理解不断明晰,笔者开始用中国诗歌的解读方法来尝试解读它。四种方法的结合,恰恰可以清楚地解读出这首诗歌的内涵和妙处。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相通的,对于比较陌生的外国诗歌,我们可以借助我国古诗的解读方法。(三)比较阅读很快,笔者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同一首诗歌《迷娘(之一)》,不同地方所出现的译文往往是不同的,除教材中选用的杨武能的译文,另外还有冯至等人的一些各有差异的译文。于是又一一比较,发现差异最大的是马君武的译文,可惜只看到他的第一小节的译文,完整的译文,并没有找到。于是笔者开始阅读杨武能的《歌德与中国》,了解到歌德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过程,并且惊奇地发现了 1902 年马君武第一次翻译这首诗歌的完整的译本《米丽容歌》。不同译文的比较阅读,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刻,已不能说对《迷娘(之一)》的阅读没有什么感觉了,笔者能够在它的字里行间读到更多的内容,现在可以读懂它了。《迷娘(之一)》已不再是谜一样的存在,而是如无数音乐家曲子里的《迷娘曲》一样哀婉动人。所有这一切应该是随着自己的阅读不断加深,自然而然发生的。这是一次美好的阅读之旅,也是一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发现之旅。二、教师成为恰当的引导者对于外国诗歌,学生阅读经验较为匮乏。教师在进行外国诗歌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诗歌鉴赏活动,深入文本,需要教师成为恰当的引导者。(一)提供较为精当的知识链接在学生外国诗歌阅读经验有限的情形下,笔者先后几次修改课前印发给学生的预习材料。最后确定放置这几个内容: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主要内容的介绍、迷娘相关故事的补充、歌德简介及他人对他及其作品的评价和研究、当时德国的相关背景等。在学生时间、资料有限的前提下,教师为学生的诗歌学习提供了较为精当的预习资料。(二)创设更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歌德的《迷娘(之一)》的诗歌阅读教学中,笔者选择了这样的情景设计:2022 年是歌德忌辰 190周年,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歌德,走近歌德的作品,本校弦歌文学社将于 2022 年元旦举行以“歌德之歌”为主题的歌德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笔者在班级承担的任务是推荐并介绍歌德的经典抒情诗《迷娘(之一)》。为了让这一情景出现得更为自然,笔者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投影展示的歌德诗歌的《中德四季晨昏杂咏》第八首,接着笔者解释: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后半部分写的是想象中的中国,这被视为中德文化交流的美好见证,下面让我们循着这条友谊之旅,开启我们文化交流的旅程。这样自然引出这节课的情境设计。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学习文本的兴趣。(三)呈现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师生需要共同完成这次纪念活动的宣传海报制作和推荐朗诵展示的任务。活动过程如下:活动一:制作宣传海报。(1)选择译文。比较杨武能的译文《迷娘(之一)》与马君武的译文《米丽容歌》的异同,选择本次纪念活动的推荐译文。你选择译文的理由是什么?米丽容歌君识此,是何乡?园亭暗黑橙黄。碧天无翳风微凉,没药沉静丛桂香,君其识此乡?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乡。君识此,是何家?下撑楹柱上檐牙。石像识人如欲语,楼阁交错光影斜,君其识此家。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家。君识此,是何山?归马识途雾迷漫。空穴中有毒龙蟠,岩石奔摧水飞还,君其识此山。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山。(2)确定画面。你的海报打算设计成什么样的画面,你的理由?活动二:朗诵展示。请你为歌德的抒情诗《迷娘(之一)》,写一段推荐词,并以小组为单位朗诵展示。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的完成,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完成了不断推进、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四)寻找推进思维深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向思维更深处推进。比如,当学生用文字在黑板上写下海报的画面并解释完理由后,教师追问:“爱人—恩人—父亲,三种称呼的内涵,它们的顺序能否变化?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爱人’,表达迷娘对威廉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爱恋;‘恩人’,是迷娘知道对威廉的爱是不可能的,是理智的表现,表达了她对威廉的感激;而‘父亲’则是迷娘将威廉视为给予她生命的人,是她的精神寄托,这时她将对威廉的爱恋、感恩上升为对如同出生地一样深沉的感情。三种称呼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呈递进关系,最终对威廉的爱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并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哀婉、含蓄而又深沉。”比如,在走近迷娘的内心之后,教师追问:“歌德为什么要塑造迷娘这个形象?”学生回答:“《迷娘(之一)》这首诗中充满了对意大利人文主义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歌德借迷娘表达了自己对意大利的向往,表达自己对人类精神所可能达到的一种完美境界的向往。”.三、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外国诗歌阅读尽管存在困难,但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仍是主体,他们是课堂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一)主动进行阅读准备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预习材料,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主动地去完善与文本阅读相关的知识。比如,迷娘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作者歌德的人物生平及作品风格是什么?《迷娘(之一)》在小说中什么样的场景中出现?学生借助教师准备的知识链接进行预习,有的学生又找来相关作品阅读,还积极调动自己历史、地理、美术等各学科的知识帮助自己阅读。(二)主动发现解决问题在阅读准备的基础上,学生要主动发现在文本理解上的问题。比如,在《迷娘(之一)》学习中,有字词上的问题,如“行藏”的“藏”读音的确定;有断句上的问题,如“月桂梢头高昂”到底在“月桂”后还是“梢头”后停顿;有语意上的问题,如“那柠檬花开的地方”“那所房子”“那云径和山岗”,到底是哪里?在初读时学生能主动发现这些问题,并且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三)主动参与课堂生成学生要主动参与课堂生成,所有的活动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在《迷娘(之一)》的学习中,学生在充分预习基础上,成功比较出两篇译文的异同。他们指出译文的相同之处:整严的结构、复沓的手法、和谐的韵律、思乡的情感等。他们找到译文的不同之处更是准确而细致。他们最先发现,两篇译文的语言风格不同:《迷娘》是现代诗歌,而《米丽容歌》译于 1902 年,语言是古雅的。其次,两篇译文所选的意象差异很大。《迷娘》中,“柠檬花、桃金娘、月桂”,相对于“没药、丛桂”,前者是意大利特有的景物,而后者是中国人所熟悉的景物。“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相对于“楹柱、檐牙”,前者是意大利典型的建筑风格,而后者是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驴儿”相对于“归马”,并由此想到“马”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抒写离别之情,而“归马”很符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思想主题。还联系到“老马识途”,“古道西风瘦马”。接着又有细心的同学指出,两篇译文意象之外的个别词语选用也有差别。例如,在“前往前往”与“归欤归欤”,后者带有明显的中国元素,让人立刻想起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游子归乡”。另外,学生还发现一个重要的区别,在马君武的译文中都称“君”,带有明显的“五四”白话诗歌前的时代特色,而在杨武能的译文中,“君”则以三种不同的称呼出现——“爱人、恩人、父亲”,甚至还出现了抒情主人公“我”。因此杨武能译文中人物称呼的内涵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丰富。学生思想的火花,在两篇译文的比较中不断呈现,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生成。在写推荐词和朗读展示的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学生 1:你可知道 , 意大利宜人的和风中,有一个为爱歌唱的姑娘;你可知道,金光照耀的厅堂里,有一个忧愁哀婉的姑娘;你可知道,云雾缭绕的山崖间,有一个觅路归乡的姑娘。学生 2:佛罗伦萨的玫瑰枝冗长,文艺复兴的浪漫攀枝生长,让我们跟随歌德笔下的迷娘,沐浴柠檬花开的和风,拨开古老的迷雾,穿越云径山岗,回到厅堂辉煌的家乡。每一组推荐词后是这一小组的集体朗诵。有的小组采取前四行一人朗读,后三行一起朗诵的形式。课堂上师生和着舒伯特的小夜曲伴奏音乐,大家仿佛一起走进了迷娘的世界,感受着她对故国故乡的思念,感受着她对威廉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大家仿佛一起走进了歌德的生活,感受着他对意大利的向往,感受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2] 。(四)主动延续课外阅读一首诗歌学习的结束恰恰是新阅读的开始。在歌德的诗歌《迷娘(之一)》学习结束后,学生找来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开始阅读,也有同学去读他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等作品,对于迷娘在小说中先后出现的四首诗歌,学生找出了四次出现的具体场合,饶有兴味地讨论每一首诗的思想内涵——他们在主动延续着自己的课外阅读。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杨武能,莫光华 . 歌德与中国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研论文

《腊八粥》教后记

2024-3-1 7:23:43

教研论文

《老山界》教学简录

2024-3-12 19: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