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中国建筑的特征》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该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人文主题为“探索与创新”。所选的四篇文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均为知识性较强的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旨在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自主探索过程中的思维和情志,同时注意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适宜的表述方式。
作为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知识性论文,文本带有比较明显的学术色彩。学生在课前预习作业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涉及文中的术语,有些涉及文章的行文思路,而质疑较多的问题是:作为一篇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要引入“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语言学概念?基于单元教学定位及学情反馈,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第一,梳理文章结构脉络,概括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体会知识性论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第二,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这些关键概念的内涵,理解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作用;第三,感受作者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的审美境界,提高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重点是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内涵及其用意,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概念来阐述建筑特征。【课堂实录】一、导入:反馈学生质疑,明确主问题师:同学们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经常接触到中国传统建筑,但要是被人问起这种建筑有什么特点,你能简明而准确地回答吗?生:多用木结构。生:很多建筑注重对称性。师:同学们指出了中国建筑的部分特点。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文中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作了专业而清晰的阐释,我们可以与自己的观察作对照,加深理解与认知。师:同学们在预习作业中提出了不少问题,有些涉及文中出现的术语,有些涉及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堂课让我们聚焦大家质疑较多的问题:作为一篇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要引入“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语言学概念呢?下面我们将通过三项学习任务来对这一主问题进行探究。二、学习任务一: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内在逻辑师:作者引入“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语言学概念,是从文章的后半部分,也就是第 58 页开始的。要解决这个主问题,首先要了解文章前半部分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哪些基本特征,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阐明的。这里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同学们可以依据文章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来修改完善它吗?(投影学生思维导图示例。)

生:“装饰特征”这部分内容不完整,应增加材料的装饰作用。生:“局部”到“整体”的顺序不对,颠倒了。师:两位同学的修改补充是合理的。文中共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第一点是个体建筑构成,介绍单个建筑的三个主要部分,由下而上;第二点是群体建筑构成,说明建筑群的对称、朝向、主从等,以上两点属于总体特征;第三点是以木材为主的结构方法;随后的第四、五点说明斗拱、举折和举架的作用,这些是结构特征;第六到九点介绍中国建筑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朱红、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是装饰特征。在介绍九大特征时,作者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进行阐述的。师:通过修改完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论述的内在逻辑,同时感受到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后半部分对这些特征背后普遍性规则的论述,都是基于对上述特征的初步理解。(投影修改后的思维导图示例。)

三、学习任务二:明确关键概念的内涵,探讨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作用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文章的后半部分,完成学习任务二。课文的标题是“中国建筑的特征”,却没有在介绍完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后戛然而止,而是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这些概念。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要引入这样的语言学概念呢?建筑特征和语言学术语有怎样的逻辑关联呢?师:初读这三个术语,同学们可能一时难以理解,让我们先来赏析一个句子。第 15 段有这样一句话:“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请同学们赏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生: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师:能不能具体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及其表现效果?生:“大文章”是宫殿庙宇等,“小品”是山亭水榭等,这样写能给人更直观形象的体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建筑的特征。师:正如同学们所言,这句话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语言形象生动,易于让人体会大和小的空间感觉。这里不难理解,作者是将建筑的构造与“语言和文学”作比。师:基于上述理解,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小组 1:“文法”是建筑的风格,“词汇”是建筑的要素,这在第 14、15 段可以找到答案,但是“可译性”似乎就有些难以理解了。师:有哪个小组能对“可译性”进行阐释吗?小组 2:我们小组认为“可译性”大概就是某种相通性。第 19 段说,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是基本一致的,具有相通性;但表现形式却有很大不同,就好像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内容可能是同一个意思,但表达的方式却丰富多样。师:第二组同学补充得很好,以上关键概念都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文法”是指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这是在基于前文阐述九大特征的基础上,从更深层次探讨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正如“词汇”依据“文法”构成文章,建筑个体能依据中国建筑的规则组织形成建筑的整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手法,建造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为了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师:厘清了关键概念的内涵,让我们继续探讨: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为什么不直接用建筑法式、建筑要件、建筑同一性这样的术语,而要用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术语呢?请同学们继续小组讨论,交流观点。小组 3:这是因为作者认为建筑学和语言学在逻辑上是相通的,所以两者可以进行互相比较、联系,因为可比,所以可以这样写。师:这组同学抓住了两者内在的逻辑关系,很不错,还有小组想补充吗?小组 4:我们小组的思考是:作者为什么要运用比喻手法?如果他用建筑法式、建筑要件、建筑同一性这些术语,我们能马上理解吗?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我们更容易接受语言学术语,还是更容易接受建筑学术语呢?文法、词汇等我们日常会使用,但是建筑法式、建筑要件就非常陌生了。比喻手法有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所以我们认为作者这样写主要是增加语言的形象感,也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读起来更“亲民”。师:两组同学的回答其实是分别从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进行了思考。一方面,从内在逻辑而言,建筑学和语言学虽是不同学科,但它们有共通点——都与民族文化和审美有关,作者是从文化视角审视两者的关联,阐发独到见解。另一方面,运用比喻手法,能化抽象为具象,更容易让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根据日常语言经验去进行理解,更符合大众的认知逻辑,有助于深化读者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四、学习任务三:结合背景资料,探究文本的写作意图师:至此,我们已大致解决了这堂课的主问题。不过,老师还想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作者写作这篇文章,阐述中国建筑的特征,并希望读者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其逻辑脉络背后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完成第三个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分享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来进行理解。哪位同学愿意分享?生:我课前查了百度,还有知网,这篇文章是 1954 年写的,也就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马上要被拆除了。作者写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要呼吁保护传统建筑。我们看文章最后一段:“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这里的写作意图还是比较明显的。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背景资料知人论世地解读文章,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结合写作背景,我们更容易理解文本是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老师还想追问:这篇逻辑清晰严谨的学术论文里有没有蕴含作者的情感呢?生:还是有情感的,能读出作者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师:的确,尽管这是一篇知识性论文,但是细细品读,作者理性的表述中也蕴含着浓浓的情味。阅读文本,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五、课堂小结师:最后,让我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作一个总结。这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同学们质疑较多的问题:“作为一篇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要引入‘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语言学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写下这堂课所得出的结论,并简要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生:这节课我们先修改了思维导图,梳理了前半部分的内容和逻辑;然后通过对“文法”“词汇”“可译性”这些关键概念内涵的把握,探讨了引入语言学概念阐释建筑特征的作用;最后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意图。我们的结论是: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概念来阐释建筑特征,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学有相通性;二是这样写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更能让读者体会作者要把我们民族优良建筑传统发扬光大的情怀。师:这位同学总结得比较完整。回顾本堂课的学习经历,结合单元导语中的学法指导,我们在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这样的知识性读物类文本时,不仅要把握文章说了什么,例如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更要关注作者是怎样阐明观点的,尤其是在阐述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例如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引入语言学概念。阅读时一是要把握关键概念的内涵,理清文章思路;二是要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谨、语言准确的特点。读完这篇文章后,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是否有了些新的发现呢?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六、布置作业师:这堂课的作业是:第一,完成练习册第五题,依据作者对中国建筑特征的解说方式,请借助“词汇”“文法”等概念,向来自异域他乡的朋友介绍你身边的某一建筑,160 字左右;第二,运用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方法,细读第九课《说“木叶”》,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思维导图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思考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阅读时可作比较。师:最后推荐一些拓展阅读资料:(1)建筑方面的论著: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十二讲》、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常识》、汉宝德的《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等。(2)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除了建筑,陶瓷、漆器等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论著,如南宋蒋祈的《陶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当代学者王世襄的《中国古代漆器》等。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执教感言】学习如何阅读知识性读物类文本,分析其思路、方法、语言及写作目的,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之一[1]。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以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或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知识为核心,从静态知识维度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这种教法固然有助于夯实语文知识,但倘若追问掌握知识的目的,那么实则是为进一步把握文本逻辑脉络和探究写作意图服务的。因此,不妨将上述知识“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框架内进行更新和重构,由静止的、惰性的知识改造为应用的、活态的知识,由孤立地以各知识维度阅读文本转化为从关联的角度理解这些知识”[2],即通过语文知识的动态关联与运用,梳理分析文本内在的逻辑,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带有比较明显的学术色彩,对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涉及文中的术语,有些涉及文章的行文思路,质疑较多的问题是:作为一篇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要引入“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语言学概念?要解决这个主问题,我们就应当先认识知识性读物类文本的逻辑脉络与写作意图之间的关联。“知识性读物类文本在对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阐释时,作者固然会依据事物或事理自身的特点来安排文章的顺序和结构,但也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习惯,更要呈现出自己的写作意图。”[3]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概念,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前后文的逻辑脉络,明确概念的内涵以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结合写作背景更深入全面地把握写作意图。本课尝试引导学生通过三个学习任务来完成对以上主问题的探究。学习任务一,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内在逻辑。学习任务二,小组讨论,明确关键概念的内涵,探讨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作用。学习任务三,分享资料,结合背景资料,探究文本的写作意图。三项学习任务构成层层深入的问题链,为学生搭建了思维支架,将对文本论述逻辑的思考引向深处。通过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学生不难发现:作者之所以借助语言学概念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建筑营造方式中的规则和惯例具有运用上的灵活性,让读者接受“用传统的方式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这一观点。从课堂教学反馈来看,关注知识性读物类文本的内在逻辑,将语文知识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框架内进行更新和重构,更有助于学生获取阅读此类文本的路径,培养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一方面,阅读知识性读物类文本时不仅要关注文章介绍、阐述的内容本身,更要关注作者是怎样阐述的,对文本内在逻辑的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究写作意图。另一方面,这类文本也往往具有逻辑严谨、语言准确的特点,通过对关键概念的把握,对逻辑脉络的梳理,对阐释说明、逻辑推理方法的分析,对论证过程的关注,对观点的综合探究等,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0904.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3月 10日
下一篇 2024年 3月 11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