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同事一节课——《一块奶酪》。
这是三上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共有4篇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
《一块奶酪》主要讲述了一群蚂蚁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蚂蚁队长战胜自我,得到蚂蚁们认可的故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任何人做事都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令别人信服的道理。
课文有两条线:一是蚂蚁队长宣布禁令后做了哪几件事(发现一块奶酪→拽掉奶酪一角→支开同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二是搬运奶酪过程中伴随着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七上八下→生气→犹豫→坚定)。
我的同事应该是很深入地解读了这篇课文,也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她从“同学们喜不喜欢吃甜奶酪?”导入,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出示部分词语指名认读,纠正并强调学生容易读错的“稍息”。下一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围绕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思考完毕,予学生以填空支架进行汇报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搬运粮食的过程中,蚂蚁队长做了哪些事,紧扣蚂蚁队长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去概括,并相机品读。接着细细品读课文6~12自然段,找出能表现蚂蚁队长心里变化的词语。最后引导学生从蚂蚁队长的动作、语言和心理中说说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蚂蚁队长形象。老师板书:一视同仁,关爱弱小,坚守纪律。
从以上教学流程可以看出,老师考虑的面面俱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再由篇深入到句,从句中提炼词,最后品出童话故事中的主角形象。老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看似没有问题,却又似乎有很大的问题。
[content_hide]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那么,教学本单元的任何一篇课文的重点都应关注如何去落实“童话丰富想象”这个语文要素,而不是仅从“字词句篇”中感受主角形象。我的同事忽略了“童话”的特点,把它教成了一篇普通的“写人叙事类”文章。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可见,年级间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梯度。也就是说,三年级重在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四年级重在“感受童话的奇妙的基础上体会角色形象”。我的同事还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拔高了教学难度。
如何引领学生去感受《一块奶酪》这篇童话丰富的想象呢?我们可以从童话形象的语言入手。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本身是不会开口说话的,但童话会展开丰富的想象,赋予了他们语言功能。因此,抓住这些语言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感受童话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我们可以通过蚂蚁队长说的话:“照样要受处罚。”“这点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等去感受童话的趣味性、幻想性和拟人化。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它具有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特点。教学童话《一块奶酪》,要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规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讲一讲,演一演”的方式去感受童话神奇的想象。
一只小小的蚂蚁,不但能说话,而且像我们生活中的队长一样,能率先垂范,严于律己,这样的角色品质就完全忽视了吗?可以品读,但它不是本年级,不是本单元,也不是本课的重点。[/content_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