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任务,掀起了关于“任务”的研究热潮,也拉开了基于“任务”的改革序幕。
什么是语文学习任务?
我们先看新课标中的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又明确:“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 “要通过学习任务的综合性、挑战性以及学习过程的探究性,体现同一个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纵向发展过程与进阶”等等。从这些表述来看,“学习任务”是一个小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是一个有着“不同类型”呈现方式的“载体”。
图片
综合来看,我初步理解“语文学习任务”是在真实情境中有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学习实践活动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文字实践,是可观察、可感知、能体验的。这样,就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学习任务”就有了明确的主体行为,即要做什么,怎样去做,收获了什么,这就是“学习活动”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那“语文学习任务”有哪些特征呢?又如何实施呢?下面以我自己的教学案例“色彩与情感”——《背影》公开课教学设计为例来阐述。
NO.1
一、具有情境性的创设
新课标提倡语文学习的实践是基于情境的,倡导将语文学习嵌入日常生活场景、社会文化参与实践活动,要创设具有语文课程特点的情境,让情境内在孕育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这个情境实践活动是有教师的“教”的任务和学生的“学”的任务。
例如,我设计了《背影》教学的情境性任务。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电视散文的经典栏目,拍摄镜头,朗读散文名篇,今天我们重读经典,如果让你为本篇散文拍摄镜头,你会如何处理?让我们从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做起。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PPT,简要讲解作者以及创作缘由。
教师活动:拍摄要点提示:以‘背影’为主要意象镜头,找出文本依据,为镜头搭配主体色彩体现意境。
任务一:
找出课文中关于色彩的语句,你会选择哪一种颜色来形容这篇文章,从文中找出依据,说出理由。
任务二:
为所拍摄的镜头搭配主体色彩体现意境,结合文本和背景材料说说理由。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初级任务是搜集资料,理解文章,为课堂的中高阶任务打下基础,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情境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一个中阶任务,一个高阶任务,进行语言文字的阅读实践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知人论世,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发现文本,继而创造文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教与学有明确的目标。
NO.2
二、具备实践性的参与
学生的学习是以任务为导向的语文实践方式,学生的学习是课堂的中心,这种语文学习任务是在激活学习者进入与主动参与。学生带着“寻找色彩”“阐述镜头”的任务形成自我驱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文章的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
学生展示:
镜头一:凄清的意境 惦记背影(灰色、黑色)
镜头二:炽热的意境 刻画背影(橘色、暗红等等)
镜头三:惆怅的意境 惜别背影(渐变蓝、晚霞红、山抹微红等等)
镜头四:悲怆的意境 再现背影(淡紫色等等)
“镜头一:文章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当时家中的惨淡光景,灰色的基调,灰色的人生困境,写出了困境中父子的深情。”
“镜头二情景交融,镜头一中的灰色调式的感情基调也由此转为能表现炽烈情感的橘色,这种橘色不是艳丽的红色,而是父子亲情交融式的调和色,是‘微红’。”
“蓝色代表着忧郁,可以很好地体现离别情感。镜头三的蓝色是渐变色,体现了我内心情感的细微、不易捉摸的变化。”
“背影再现时,作者想起父亲的种种,不禁悲从中来,紫毛大衣与父亲的黑色形成对比,紫色之悲怆,令人感伤。”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展示中看出,他们分别选用了灰、橘红、山抹微红(或渐变蓝)、淡紫来对应每种意境。以“意境说”和“色彩镜头”探究父子幽微、复杂的情感,具体分析了父亲买橘的特写镜头,让学生的感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达到了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和净化。这种精彩的课堂生成得益于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和情境任务,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情境实践活动,学生有了循序渐进的支架式学习任务和活动,乐于参与,实践体验,学生的“学”更具有效性和创意性。
NO.3
三、拥有学科性的召唤
语文学习任务是具有学科性的,它是以语言文字实践为主的,是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活动中自觉经历学习的过程,《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学习任务,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这其实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和训练方式,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体验。
于漪老师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对学生心灵、生命的滋养尤为重要。
例如,上述《背影》案例中,我原本只想让学生解读人物情感,学生却在阐述四种意境所营造的情境时,借助色彩镜头完成了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没有比精彩的生成更令教师惊喜的了,而这种惊喜来自教师的激发和召唤。要实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去欣赏,去捕捉,去激活,不断累积生活素材和生命体验,你会发现所想、所学、所见都能为课堂所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完成从教什么和怎么教到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的重大转变。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爱上语文,在探究语文中得到人格上的提升和心灵上的净化,是语文教师最高的追求。
图片
以上案例选入我的著作《公开课:炼就与生成》,当老师读到这本书时,他们非常诧异我怎么会有先见之明,走在课标的前列。其实,并不是新课标有多“新”,我多有“先见”之明,而是要牢记并充分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对于这一点的阐述从未变)再牢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于漪老师谈到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时,指出语文老师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把他们的心灵引向辉煌。
无论是小的“语文学习任务”,还是大的“任务群”,语文教学的本质都是“语言文字的实践性活动”,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精神的合力。在语文的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语文学习任务要在情境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知识,实现情感的升华、精神的点化、心灵的润泽,而教师对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沃土,引领学生走上充满言语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道路,着眼于学生言语人格的提升,是语文的重要使命,这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召唤!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8589.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