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求甚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行吗?

    上个星期我写了一篇关于习作的文章,谈了我在习作教学中的一点困惑。于是就有热心的网友给我提出建议说,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要与写作区分开来,只要学生的习作达到文从字顺的标准即可,对他们的习作不应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个人觉得此网友的建议非常合理,在以后的习作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与此同时,此网友的建议也勾起了一直以来困扰于我心的关于阅读教学的一大困惑:我们的阅读教学到底该怎么教?教导什么程度为止?一些课文到底要不要教?

基于那位网友关于教授学生的建议,于是,我就想,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不是也可以走马观花一点,不必像研究《红楼梦》一样,字词句段篇,一板一眼地探究其中的深刻含义。

但我这样的想法非常的不符合现今语文课堂的教学特点与目标要求。因此,我也只敢想想而已,并不敢在教学中去贯彻实施我的这一“懒”想法。

我始终还是比较赞成陶渊明的读书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个人以为,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在于对教材文本钻研得过分深入。一些明明是学生们一读就能懂得其思想内涵的文章,我们教师还是需要逐字逐句的与学生再一次去领悟那些简单文本的思想内涵。

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里有一篇题目叫做《彩色的翅膀》的课文,其思想内涵,在我看来,就与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里的《白杨》这篇课文的思想内涵几乎完全一致。而,我让学生们自行默读一两遍后,很多学生也都很快发现了这两篇课文的共同之处。两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赞扬文中主人翁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美好品质。不同的是,边疆的地点不同,一在新疆,一在南海。

像这类重复结构,重复主题,重复思想内涵的文章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可谓是屡见不鲜,那么像《彩色的翅膀》这类前面已有类似或相同结构、主题及其内涵思想的文章,我们到底要不要再次与学生一起精读细讲一次呢?

而我却经常发现,我们的很多老师每每上公开课时,却专门挑这类的阅读课文来教,而不是放过不教,而去补充一些教材所忽视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文章来教学。像这样,学生们早已理解懂得了的文章,我们把它们拿过来精讲细读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值得我个人反思的是,对于这类文章,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放过,也总是和学生在一起像炒剩饭似的对那类课文进行阅读研究,最终钻研出学生心目中早已有了的文章主题思想。毕竟,如果不这样心里就有些不踏实啊!

我也始终相信,好的文章,经典的文章,不止是老师,学生们也会一遍又一遍去朗读,去品味。这样学生们自然也会或在老师的启发下,或在自觉地赏析中,领悟到文本中的细节美与文本本身语言文字之美。

因此,教师对于文本的重视程度,也应当根据一点学生的喜好,不要在教学中一味地求精求全。在学生了解了大义之后,还去死扣那些细节,还要去挑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了又读,反复的体会那么一点点情感就纯粹是浪费时间罢了。

再说,学生们就算有些没有弄懂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读《红楼梦》不也是经常跳着读么?那些读不懂不也在后来慢慢地懂了么?而且往后重新接触,往往还比初次接触时理解得更为深刻。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的是,小学生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处于一生的黄金阶段,而他们的理解力相对较薄弱。因此,学习中不必强迫学生对教材中的文本特别是一些低级的文本作过多的理解。而是应当充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多看多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研论文

语文教学艺术的美感源于对文本细节的把握

2020-1-5 12:48:06

教研论文

作文教学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独抒性灵吗?

2020-1-5 12:49:4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