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张莹 清远市蔡小花教师工作室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我的这节课是在精讲课文后进行的拓展阅读。这是一篇以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篇章展开的群文阅读课。我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借助求同思维,互文印证,在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我选取了《陶罐和铁罐》、《啄木鸟和梧桐树》和《蚂蚁和蟋蟀》这三篇有趣的寓言故事进行整合。

本节课的组文是关于“寓言故事”,通过阅读多篇文本,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利用阅读卡,找出对比,学会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这是第一次尝试上群文阅读课。虽然课堂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学生运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多篇课文,得到一定的发展。现就这节课的具体情况做如下反思:

一、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做的好的地方是:

1.在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根据课件的有趣动画说出对比,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阐述寓言故事中的表现手法,这有利于这节课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这节课打破了以往单篇的教学模式,把三篇文章捆绑起来,采取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群文阅读的理念。先让学生回顾《陶罐和铁罐》,发现阅读小妙招。然后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共读《啄木鸟和梧桐树》和《蚂蚁和蟋蟀》两则寓言,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对故事的道理进行探讨。在教学中,与平常教学区别的便是只抓重点不做细致的分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在这当中学生表现的非常好,他们积极踊跃的谈出了自己的想法。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既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因此在角色扮演朗读时,学生十分投入 ,赢得了阵阵掌声。

4.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语,口头评价和黑板奖励机制的“阅读之花”评价。评价语比较丰富,过渡语衔接也比较自然,里面还运用了几句和课文相关的谚语进行过渡。例如:啄木鸟上树——全靠一张嘴、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等。

二、不足之处

1.在学生进行汇报学习结果的时候,太急于让学生说而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时学生还没有反映过来,教师就开始引导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学生没有跟上学习的进度。例如:这学习完三篇寓言故事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完后的收获。但是学生谈得不够深入。

2.在教学时,灵活变通性不够,还是脱离不了教案,一直都在按着教案的步骤来,也有点放不开手,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很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没有达到。尤其是在最后多数学生还没有思考好就让他们说,因此效果并不是很好。

3.群文阅读不能面面俱到,但是要抓住关键的点,让学生理解透,课上学生是主抓了关键内容但是总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没有让学生更深入的走进文本,因而对寓言故事的道理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很多学生只抓住“模仿”,并没有理解什么是机械的模仿,不经过思考的模仿。

4.在最后展示评价部分,如果能再找多两个学生的续编寓言进行分享,让学生们互相评价可能效果会更好。

三、我的思考

上群文阅读课有很多问题值得我去思考。群文阅读不是简单的把几篇相关联的课文组合到一起进行学习,而是要找到几篇课文的共性,还要找到课文的个性,要在分、合当中学习。由于群文阅读一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很容易占据主要地位,牵引学生学习,所以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说,让学生在彼此讨论和交流中学习课文。群文阅读和单篇课文相比较起来群文阅读难度大,对老师的要求高,教师的付出要高于以往单篇阅读的几倍。因此,作为老师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不同的文章,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以后的阅读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史晓丽工作室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指导学生用学会运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一、依据课标定目标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采用对比的方式表现出铁罐的骄傲自大和陶罐的谦虚。这样一篇内容浅显的文章,学生读两遍,就能明白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这两个角色的特点。那么,我们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呢?这需要我们结合三年级的学段教学目标和课后的提示来思考。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对本科的表达特点而言,把握角色对话的神态和动作是教学重点,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就定为:1.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角色的个性特点,并且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能够区分出神态,动作的词句,仿照这种方式在写作中运用。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二、钻研教材寻思路

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第一遍课文朗读完之后,学生就能知道陶罐谦虚,铁罐傲慢,铁罐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故事是分为两部分,分开它们的标志段又是哪一段?这样问题就是在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能力。在第二次阅读中,学生找到第10段“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这一段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渡段。根据对内容的理解,我们就能把它分到下一个部分去。于是,故事第一部分就是陶罐和铁罐在国王御厨里的争论,第二部分就是当时间流逝,王朝覆灭之后两个罐子的不同结局。

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对角色神态、动作的分析,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时,我抛出第三个问题,当知道故事的结局后,文中描写陶罐的哪些词句最让你感动?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谢谢你们”,“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也闷得够受了。”当学生找到让他们感动的这些词句的时候,就是在品读中体会再次到陶罐的性格特点,如有礼貌、宽容、善良等。我再采用追问的方式进行第四个问题的分析“陶罐的心里装着他铁罐,铁罐当时又是怎样对待陶罐呢?”这时学生就能翻到故事的第一个部分,马上就能找到铁罐所说的话,清晰地感受到铁管的傲慢无礼,在朗读中九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三、跳出课文教语文

这时我们就跳出课文开始教语文:“从哪些词句中能够看到它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呢?”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关于神态描写的词句,比如表现铁罐的傲慢与陶罐的谦虚,这都是神态词语。学生还能找到“轻蔑、恼怒”等类似的词语,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人物神态的词语的特点掌握还不够清楚,就需要在这里给他们做详细的指导。学生去分析这些词语的特点是能够在人的脸部表情上看出来。神态描写很清楚,人物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出来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够实现这一课的一个教学目标。

接下来实现向外延伸的环节,那就是读写结合。当我们想表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时候,就需要把神态动作写清楚。为学生创设读写结合的情境:情境一,组长收作业,你的同桌没有带;情境二,妈妈让你写作业,爸爸让要带你打篮球;情境三,超市售货员很耐心的为你选择商品。这三个情境都会涉及到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属于语文本体性方面的知识。而三个情境中的人文性也显而易见,渗透给学生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堂课读写结合、拓展延伸,学生就能够知道学习一篇篇课文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语言规律,把自己想说的话表现出来。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就是指导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教语文,教他们需要的文本性的知识,而不是就课文来教课文。在这样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超乎我们想象。如果我们老师只是抓住了故事的内容反复地进行分析讲解,就破坏了语文教学中语文的特点。学生就会认为学语文、上语文课就是知道故事内容,这样他们就无法掌握语言本身的特点,还是停留在欣赏别人的语言层面上,不能够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实现自己能够运用语言去表达事物这样的一个语文教学目标。长期以来,语文课的耗时低效就由此而产生。

抓住年段教学特点,把握文章本体性的特征,这样有机结合,顺应学生,就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取得实效性。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10491.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 5月 5日
下一篇 2020年 5月 6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