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当代年轻人的新晋精神导师”。有人说,迷茫、焦虑、精神内耗的时候,就得狠狠读史铁生,都市游魂的万能青年旅店。一本《我与地坛》作药引开路,一本《务虚笔记》内服,一本《病隙碎笔》外敷,就跟洗髓经一样,看完整个人脱胎换骨。
他会给你解答啥是爱——“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怎么走出困惑——“善思者要克服的是犹豫”;人总是不快乐,是“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不快乐就哭吧,“能哭就说明还有救”……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作者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原名“方泽坛”。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写出地坛历经沧桑后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地坛的剥蚀状、坍圮状、散落状。烘托了“我”双腿残疾后颓废的精神状态。
采用拟人手法,“斜切”富有动感,“金晃晃的空气”和“一溜阴凉”对比明显,点明作者进园子的原因,也暗示园子将给作者带来心灵上的宁静。)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②“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⑤地坛的荒芜冷落和“我”的失魂落魄相怜相惜,同时地坛又给“我”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去处,让“我”从容地思考人生的真谛。
⑥地坛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让“我”懂得了活着的意义。
如何领悟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母亲这一形象的?
(1)文中刻画了一位有着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是一位不幸的母亲,又是一位坚忍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中,她对儿子的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忍而伟大的,母爱是崇高而伟大的。
(2)本文从母亲对“我”的理解这个角度来写母亲对“我”的关爱。母亲理解“我”,她给“我”去地坛的自由,她甚至做好了一切母亲都不愿意做的最坏的打算,她独自承受着儿子的残疾带来的痛苦,她活得很苦。而对母爱的书写,是从“我”对母亲的理解这个角度展开的,写“我”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从开始的不理解母亲,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使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逐步得到彰显,使“我”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在苦难的折磨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在苦难中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重压,母亲的苦难,解答了自己应该怎么活、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表现,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面对生命的态度,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观点一)有轻微的消极情绪在里面。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实际上是对残酷的命运的深刻认识。
(观点二)这是直面现实、珍惜生命的一种认识。在残酷的命运的打击下,就要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消灭幻想,勇敢面对现实,思考怎样活下去,怎样活得更精彩。
《我与地坛》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询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饱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询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万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和生命、宇宙的无限境界。
“宇宙将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着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民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
“双线交织法”是指在文中用两条线索构思全文的技法。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技法。从内容上看,《我与地坛(节选)》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作家与地坛的那种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另一条则是作家对在地坛遇见的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索。前一条可称为“人与景观”,第二条则不妨称为“人与人”。在第一条线索里,作者抓住的是地坛古老而又充
满生机的环境。因为它让作者获得了生命的一些基本理解,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而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在第二条线索里,作者之所以写这么几个人物,也是源于他们给了作者生命的启发,从内容上看,它是对第一条线索的深化和展开。第一条线索似乎带有抽象的味道,而第二条线索则具体得多。
细致的描绘和深度的思考:作者在描绘地坛时,运用了大量的细节和细致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例如,他在第一段中用“空落的”“凄凉的”“阴沉的”等形容词描绘地坛的氛围,将读者带入到他的内心世界。而在思考方面,作者深度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亲情的意义等主题,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
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史铁生的写作风格独特,他以独特的视角,通过生动的语言将平凡的事物赋予深刻的含义。例如,他在文章中写道,“无论在什么时候,你总是孤独的,只要你有一个自由的灵魂”。这句话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富有感情的表达和真实的描绘:史铁生在作品中善于表达情感,真实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例如,他在文中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时,充满了深深的悲伤和痛苦。这种真实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整篇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让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例如,在文中写到,“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这些句子充满了对生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