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丨: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河?”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B.投诸/渤海之尾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而/山不加增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文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例进行赏析。

(4)阅读链接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材料二)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任务一)选出与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夸父与日逐走(_____)

A.走投无路    B.不胫而走

②其状如乌,文首(_____)

A.粗通文墨    B.文身断发

(任务二)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请结合文章和两则链接材料,说说愚公精神的具体内涵: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春冬之时/已而之细柳营

B.有时朝发白帝/征于色,发于声

C.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D.故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把“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四段渲染了一种恬静、畅快、明朗的气氛。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正面描写了山的高耸。

C.第三段“怪柏”“悬泉”“瀑布”,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D.作者抓住三峡夏及春冬三个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

课内文言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孟子是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家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空乏其身”中“空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富贵不能淫C.委而去之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下列各项对选文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所写的六个人都具有“贫贱不能移”的优秀品质。

B.孟子认为一个人成才客观因素起的作用比主观因素大。

C.此文主旨就是告诉我们既要立足长远又要脚踏实地。

D.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就应该多树敌,给国家一个紧迫感。

6.天将降大任之前会从哪几个方面对人才给予磨砺?这样的磨砺有什么好处?

7.“忧患”是每个人的成功的必要秘笈吗?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忧患”和个人成功的关系的认识。

(古文阅读)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语句中画横线实词的含义:

(1)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出下列画横线虚词“之”与“春冬之时”中“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何陋之有B.故时有物外之趣

C.是吾剑之所从坠D.鞭数十,驱之别院

10.下面一段文字是对我国享有盛名的“三峡景观”的描绘,其中搭配和衔接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有人说,三峡像一轴展不尽的山水画卷。

B.也有人说,三峡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

C.依我们看,三峡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

D.它由“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这三个具有各自不同旋律、节奏优美的画面组成。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左右,表示约数

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邈:远,此处用作动词

C.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鸣,此处指蝉鸣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叫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自非亭午夜分

B.蝉则千转不穷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鸢飞戾天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好鸟相鸣  相委而去

14.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文: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是在飞奔。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臼天,也仍显得昏暗。

1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写景为主, 兼有抒情。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的山水之美,天下独绝;后两段分写富春江的“异水”“奇山”。

B.第二段写水之异。作者行舟观景,既有俯视,又有平视;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突出水之清,水之深,以及水之变换。

C.第三段写山之奇。分别写了山本身和山上的景物。在写山本身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山,化动为静,把群山写活了;在写山中景物时用各种声音来反衬山中的寂静。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是作者观景的感受,也自述心志,表现出作者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

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17.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8.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9.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样的认识在唐太宗,勾践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解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已有的业绩。③草昧之初:指国家草创秩序未定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④角力:用武力争斗。⑤忽:不注意,不重视。

(链接材料二)

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女忘会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句践: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放回国后,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73 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胆囊,胆行。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2.文中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描写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23.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

24.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乙)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25.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

(3)所恶勿施尔也(_______)           

(4)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_______)

26.翻译下列句子。

(1)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2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的中心观点是“得民者得天下”。

B.甲文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甲文最后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相当于乙文的“得天下”)。

D.甲文所论述的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与乙文的“其心(民心)”相同。

28.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注释)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仇敌。

29.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

世 言 晋 王 之 将 终 也  (断一处)

3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

(2)曾益其所不能

(3)负而前驱

(4)朝政皆废

31.翻译下面的语句。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2.(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是怎样的道理?

33.乙文运用对比写法来揭示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对比手法的运用。

34.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问题。

(甲)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赵将括母》)

(注释)①马服君赵奢:赵奢。战国时赵国大将。“马服君”是他的封号。②孝成王:赵国的国君。③何以:即“以何”。为什么。④事:侍奉。⑤身:亲自。⑥随坐:受到连株。

(乙)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故 卒 不 加 诛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②括既行

③介胄之士不拜

④改容式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毋置之,吾计已决矣。

②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4)阅读(甲)文,概括赵奢与赵括为人的不同之处。

(5)(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刻画了赵括母亲和周亚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3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②或王命急宣

③谒妙用真人祠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水经注》。

B.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C.乙文写的是陆游登上巫山沿着山路欣赏巫山的奇异景象。

D.甲乙两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山的“高”。

(4)唐代诗人元稹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乙文中哪句话能表达这句诗的意思?请写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

(乙)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

①年且九十(______)

②寒暑易节(______)

③杂然相许(______)

④甚矣,汝之不惠(______)

37.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8.(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勤学苦读,终成“________”。

40.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和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41.文言文阅读。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鄙二僧》)

注释:①鄙,边境。②顾,表转折的副词。

(1)请帮小鹏制作一张文言文知识积累卡片。

序号例句词义
惩山北之塞
始一反焉
荷担者三夫
吾欲之南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你和小鹏对两文进行了讨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邻居的小男孩“跳往助之”,是为了表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和支持。

B.甲乙两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贫僧和富僧进行对比。

C.乙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节奏划分应该是“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D.甲乙两文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的贫僧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围绕其中一点谈谈你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乐!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葺(qì):修整。②撷(xié):采摘。③疏:通“蔬”。④秫(shú)酒:用粘高粱酿的酒。⑤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⑥脱粟:糙米。

4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4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雨雪之朝B.瀹脱粟而食之

C.文帝之后六年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时相与登览。

45.(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①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②袂:袖子。辑(jí)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谢:道歉。④微与(yú):非,不是,这里指无须的意思。

4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也            冠:帽子

C.与民由之                由:遵从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怎么,哪里

4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A.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B.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C.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D.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48.下列对(甲)(乙)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妾妇之道”的本质是顺从,“大丈夫之道”的本质是对内心“仁礼义”的坚守。

B.否定了景春之后,孟子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C.曾子并不赞成“饿者”决绝的行为。

D.(乙)文中“饿者”不接受”嗟来之食”的行为应证了(甲)文中说的“富贵不能淫”。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下》)

(注释)①黔敖:春秋时期齐国的贵族。②蒙袂辑屦:蒙袂,用衣袖遮着脸。辑屦,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嗟:语气词,喂。

49.(甲)文选自《孟子》。孟子,名____(人名),战国时期思想家,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5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

②以顺为正者(_____)

③黔敖左奉食 (_____)

④从而谢焉(_____)

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52.(甲)文中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53.(乙)文中曾子“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个观点,与(甲)文中孟子“贫贱不能移”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5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注)①缧绁(léi xiè):监狱。②陶唐:即唐尧。③至于麟止:汉武帝元特元年,猎获白麟一只,《史记》记事即止于此年。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有时朝发白帝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草色入帘青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能否将语段(一)中两个段落的内容互换位置?为什么?

(4)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排比在两语段中的表达效果。

55.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以下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与时俱进

B.地利不如人和    风和日丽

C.环而攻之而不胜   出奇制胜

D.池非不深也        池鱼堂燕

(2)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3)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己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5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富贵不能淫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C.让之死固忠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及观斩衣三跃     及鲁肃过寻阳

5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58.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谆谆然而告之曰

59.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1)“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2)“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大丈夫”“国士”都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之不懈奋斗,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时代要求不同,“国士”的内涵会各有侧重:唐代“国士”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代“国士”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国士”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

6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为国家分忧、为医学奉献、为患者服务的“国士”,请你写出一位,并简述其事迹。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1.给加点字注音。

白头搔更短(________)    衡于虑(________)

6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浑欲不胜簪            此时无声胜有声

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非木杮

D.所以动心忍性          天之为动,改容式车

63.翻译下列句子。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4.《春望》一诗中所写意象甚多,从_______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由远到近,镜头越来越小,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情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由造就人才谈到治理国家,境界越来越大,作者从正面谈造就人才的问题,指出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是成就人才的___________条件,从________面谈治理国家,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国家必然有灭亡的危险。

参考答案

1.(1)C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示例: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始龀”却“跳往助之”,突出了智叟的目光短浅,连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不如。

(4)    B    B    示例:愚公精神的内涵就是做事要有毅力,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地去实现目标,愚公为了将两座大山移走,召集家人一起移山,坚定地说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的话,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坚持不懈地衔石,不怕牺牲,迎难而上。这就是愚公精神。    

【解析】

(1)

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解答此题,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加以判读。

C.有误,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遂”是状语,应停顿;“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是一个整体。因此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故选C。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宾语需要补全。重点词有:

以:凭。曾: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如……何:把……怎么样。

(3)

本题考查对比的手法及作用。解答此题,再结合语句分析其作用。

如京城氏之子与智叟对比。“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河曲智笑而止之”,通过京城氏之子与河曲智叟的对比,说明智叟连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不如,突出了他的目光短浅。

又如愚公与智叟对比。愚公即“愚蠢的老头”,智叟即“聪明的老头”,一“愚”一“智”,对比鲜明。愚公挖山,看似“愚蠢”,但他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不愁不平,可以移走二山;智叟说他“不惠”,认为“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要移走二山,谈何容易,貌似“聪明”。但结果愚公移山取得胜利,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如此对比,不仅加重了文章的对比色彩,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4)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任务一】

①夸父与日逐走。句意:夸父与太阳赛跑。走:跑。

A.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端困难。走:走路。

B.不胫而走:指没有腿却能跑,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走:跑。

故选B。

②其状如乌,文首: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文:花纹。

A.粗通文墨。文:写文章。

B.身刺花纹。文:花纹。

故选B。

【任务二】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进行分析。《愚公移山》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材料一中夸父为了逐日,“道渴而死”;材料二中精卫为填海,“以堙于东海”,日复一日,不怕牺牲,迎难而上。这就是愚公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点睛】

参考译文: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上智叟笑着阻止他,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材料一: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夸父还没赶到(大泽湖),在半路口渴而死。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材料二: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2.

(1)C

(2)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3)C

【分析】

(1)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代词“它”/动词“到”;

B.发:出发/显现,显露;

C.奔:飞奔的马/飞奔的马;

D.故:所以/原来;

故选C。

(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句中重点词:略无,毫无。阙,通“缺”、空隙,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第四段“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B.有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是从正面描写,是侧面;

D.有误;作者抓住三峡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景物特点;

故选C。

【点睛】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3.    战国    思想    

4.B

5.A

6.围绕“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进行磨炼”回答即可;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以自己概括)

7.不是,示例:忧患只是给个人成才提供了条件而已,要想在“忧患”中成才还是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和坚强的意志战胜“忧患”才行。

【解析】

3.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4.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

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例句句意:使他受尽贫困之苦;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A.句意: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箕畚:名词作动词,用箕畚;

B.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C.句意:弃城而逃了。委:动词,放弃;

D.句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降:动词,降临;

故选B。

5.

B.根据“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可知,要想有所成就,需要经历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进行磨炼,从而“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通过磨炼来让自己的性情坚韧,提高自身能力,侧重“主观因素”的作用;“一个人成才客观因素起的作用比主观因素大”表述有误;

C.根据原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可知,本文意在强调我们应该具有忧患意识;“既要立足长远又要脚踏实地”并非本文主旨;

D.根据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可知,国家安定需要贤臣的辅佐,需要有忧患意识,防备外敌,并非要“多树敌”;

故选A。

6.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可知,天将降大任之前会从内心使其痛苦,磨炼他的思想、意志;天将降大任之前会让其在身体上劳累;天将降大任之前会让其在生活方面不如意,使其饥饿、身形消瘦;天将降大任之前会让其在行动上不如意;从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多方面对降大任之人进行考验、磨炼;

原文“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表现经历磨难的好处是磨炼意志,性情坚韧,提高自身能力。

7.

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能够明确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一:“忧患”是每个人成功的必要秘笈。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对于一个人来说,能让人经受磨炼、激励人不断进步,助人成长,进而取得成就,取得成功。

示例二:“忧患”不是每个人成功的必要秘笈。只有忧患意识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成功,要在困境磨练自身的意志,提高自身面对问题的能力,才能获得成功。

【点睛】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8.    溯:逆流而上    属:连接    回清:回旋的清波    阙:同“缺”空隙、缺口    

9.B

10.D

11.(1)如果不是在正午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月亮。(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分析】

8.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2)句意为: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属,连接。

(3)句意为: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回清,回旋的清波。

(4)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9.

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的。

A.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助词,的;

C.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D.代词,它;

故选B。

10.

D.“不同旋律、节奏优美”不能用来形容“画面”,搭配不当。故选D。

11.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月。(2)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甚,很。

【点睛】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12.D

13.B

14.B

15.C

【分析】

12.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戾:至。故选D。

13.

A.介词,从/连词,如果;

B.都是连词,就;

C.……的人/……的样子;

D.互相/偏指动作的一方;

故选B。

14.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奔:飞奔的马。故选B。

15.

C.“化动为静”错,应是“化静为动”。故选C。

【点睛】

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6.D

17.(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8.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19.唐太宗认为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目前应该时时注意小心谨慎地守成,万万不可因为贪图安逸而失掉了江山。可见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君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消灭仇敌。可见他深刻认识到生于忧患的道理。

【分析】

16.

A. 举:被任用/提出/向上抬/行动;

B. 过:犯错/经过/过错/超过;

C. 虑:思虑/忧虑/思考/思虑;

D. 色:神态,都相同;

故选D。

1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能(才干)”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19.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读懂原文和链接材料,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从[链接材料一]“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可知,唐太宗认为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目前应该时时注意小心谨慎地守成,万万不可因为贪图安逸而失掉了江山,可见他是一个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君王。从[链接材料二]“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可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消灭吴国,可见他深刻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点睛】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20.(1)苦于(2)顽固

21.(1)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22.    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    语言(动作)    

23.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24.合乎题意即可。

【分析】

20.

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惩:苦于。         

(2)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固:顽固。

21.

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汝,你们;毕,竭尽;平,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铲平;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指,一直。(2)穷匮,穷尽;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何苦,即“苦何”,宾语前置,愁什么。

22.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选文第一段交代了移山的原因,移山的目标,移山遇到的困难和具体行动,选文第二段则写智叟对愚公移山行为的嘲讽和怀疑,以及愚公认为自己必定会成功的态度。这里形成对比的主要是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2)结合“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知有语言描写,结合“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知有动作描写,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23.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明确思路:愚公移山的意义;和其意义相似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两则名称。(1)愚公移山的意义: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2)和其意义相似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有:铁杵磨针,大禹治水。

24.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明确思路:在题干的两个观点里选一个,最好选择和文本的观点一致的;陈述理由;语言要流畅。示例一: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故事里愚公移山的举动看似不可能,可是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生活中有许多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要我们去面对,而愚公的行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勇敢面对,持之以恒的去努力,我们未必会如愚公一般有神明相助,但是努力本身已经是生命最大的收获,勇敢本身已经是存在的最好证明,生命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韧性。示例二:我认为愚公真愚,智叟是真聪明。假设故事的设定是真的,那么愚公最应该做的事是举家搬迁,留存全家之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而不是在老头子的坚持下与顽石耗到底。如果故事的设定是为了说理,其实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很多时候只坚持直行克服未必是好的选择,有时绕过一个弯,改换一下思路,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人生需要勇气,更需要灵活变通。

参考译文: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25.    畔:通“叛”,背叛    域:使定居    恶:讨厌,厌恶    就:接近,靠近    

26.(1)弃城而逃,这是有利的地形比不上人心的团结。(2)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流向下游,百兽奔向旷野一样。

27.B

28.两者不一样,“得道多助”的“道”是仁政的意思,“得道”即施行仁政;“得天下有道”的“道”是方法的意思,这里指得到天下的方法。

【解析】

25.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中词语含义。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地翻译词语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域,使定居。

(3)所恶勿施尔也: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恶,讨厌,厌恶。           

(4)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流向下游。就,接近,靠近。

26.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在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一定要准确,整体要流畅。

(1)委,放弃。去,离开。地利,有利的地形。不如,比不上。人和,人心的团结。

(2)归,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可以理解为归顺。犹,好像。就,靠近,接近。下,下游,下方。走,奔跑。圹,旷野。

27.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甲】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可知,甲文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结合【甲】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B错误,故选B。

28.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1)结合【甲】文“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可知,使人民定居、巩固国防、威慑天下靠的不是外部的条件,而是“人和”,即人心的团结。结合【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人心要团结在“得道者”身边,只有“得道者”施行仁政才能获得“人和”。

再结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可知,“得道多助”的“道”是仁政的意思,“得道”即施行仁政。

(2)结合【乙】文“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的翻译“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可知,这个“道”是指具体某一行为,即得到人民,故“得天下有道”的“道”是方法的意思,这里指得到天下的方法。

(3)故可知,【甲】文说“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得天下有道”中的两个“道”不一样。

【点睛】

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流向下游,百兽奔向旷野一样。”

29.世 言/ 晋 王之 将 终 也

30.使……痛苦  同“增”增加  背  都

31.①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②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32.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甲文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以看出。乙文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以看出。

33.对比:

(1)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战前,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给的箭,来对付敌人;仇敌消灭后,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

(2)“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写出了打胜仗之后的意气风发;“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写出了出逃时的落魄。

【解析】

29.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的句意是: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根据句意“晋王之将终也”是“世言”的具体内容,故正确的句读是: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0.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苦其心志”的句意是: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痛苦。

(2)“曾益其所不能”的句意是: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同“增”增加。

(3)“负而前驱”的句意是:背着它走在前面。负:背,背负。

(4)“朝政皆废”的句意是:朝廷的各项事业都荒废了。皆:全,都。

31.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空乏(财资匮乏)、拂(违背)、乱(扰乱)、所为(所做的事)”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忧劳(忧虑辛劳)、兴(使……兴盛)、逸豫(安闲享乐)、理(道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2.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两文阐述的观点概括作答。依据【甲】文阐述的观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和【乙】文阐述的观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可知,两篇文章都阐述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33.

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文章叙第1段列举了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与仇敌作战前,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给的三只箭来杀敌,胜利后“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但当“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后,庄宗则沉迷声色,荒废朝政(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最后只落得“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通过对庄宗前期的“盛”与后来出逃时的“衰”形成鲜明的对比,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我有三件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他一心宠信乐官,沉溺于歌舞和女色之中,朝廷的各项事业都荒废了。最后等到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不知回到哪里去,这是多么衰颓啊!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34.

(1)故/卒不加诛

(2)①每天;②已经;③将领;④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手抚车前横木。

(3)①不要管了,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

②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

(4)赵奢:乐善好施、爱护士卒、与人为善、深得人心;赵括:贪财好利,治军无方,狂妄骄横。

(5)甲文描写了一位爱国,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德有识的母亲;乙文刻画了周亚夫具有恪尽职守、带兵有方、严守军纪的品质。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句句意为: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故”是“所以”的意思,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后边应停顿,故停顿节奏为:故/卒不加诛。

(2)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①句意为:而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买下来(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日,每天;

②句意为:赵括既已领兵出征。既,已经;

③句意为: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士,士兵;

④句意为:脸上变得很严肃,手抚车前横木。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手抚车前横木。

(3)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①毋,不要;计,计划;

②曩,从前;若,像;固,一定。

(4)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甲文中“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可以看出赵奢乐善好施、爱护士卒、治军有方、与人为善、深得人心;从“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可以看出赵括贪财好利(自私自利),治军无方;从“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可以看出赵括狂妄骄横。

(5)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文甲中“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可见,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并详细陈述原因,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不袒护儿子的缺点,具有关心国家大事、以国家利益为重、坦率的品质;乙文中“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可知,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侧面描写文帝劳军的表现、士兵的表现,塑造了周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带兵有方、刚正不阿、严守军纪的真将军形象。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而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买下来(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大将不称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乙文: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脸上变得很严肃,手抚车前横木。皇帝派人告诉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5.

(1)①顺流而下 ②有时 ③拜见 ④全,都

(2)①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②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

(3)C

(4)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分析】

(1)

本题考查文言文加点字的解释。根据句意推知词义。

①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舶都被阻隔不能行驶。沿:顺流而下。

②句意: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或:有时。

③句意:参拜了妙用真人祠。谒:拜见。

④句意:但是巫山十二峰不能都看得见。悉:全,都。

(2)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和句式的理解。关键字词有:

①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御风:驾着疾风。疾:快。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皆:都。此:这里,代巫山。奇:奇妙。

(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登上巫山”有误,根据“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可知,陆游并没有登上巫山,只是经过巫山沿着山路欣赏巫山的奇异景象。

故选C。

(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与乙文中的“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意思相似,因为这几句的意思为: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这也是表达对神女峰的赞美之情的。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舶都被阻隔不能行驶,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乙】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觉得奇异的一个现象啊。

36.    将要    更替    答应,赞同    “慧”通“慧”,聪明    

37.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38.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9.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诗仙    

40.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36.

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

①句意:年龄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要。

②句意:冬夏换季。易:更替。

③句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答应、赞同。

④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惠”通“慧”,聪明。

37.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注意重点词:感,被感动;还,回去;卒,完成。

38.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文章“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是愚公移山的原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意思是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是愚公移山的目的。

39.

本题考查文学积累。根据乙文的主要内容可知,由铁杵成针这个故事延伸出来的俗语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的诗极富浪漫主义的诗风和豪放性格所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被人们称为“诗仙”。

40.

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磨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而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点睛】

译文: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41.

(1)①苦于②返回③挑④往,到……去

(2)①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②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3)A

(4)“愚公”和“贫僧”都有遇事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品质,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有毅力。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②句意: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反:返回。

③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荷:挑。

④句意:我想去南海。之:往。

(2)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叩,凿;垦,挖;箕畚,词类活用,用箕畚;于,到;尾,边。

②句中重点字有:顾,难道;如,比得上;鄙,边境。

(3)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异同。

B.有误,甲文中愚公妻子与愚公并没有形成对比,她只是出于关心的目的提出自己的疑问;

C.有误,乙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节奏划分应该是:“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D.有误,乙文段表达了成事不仅要树立奋斗的目标、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行动;

故选A。

(4)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启示。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愚公移山》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蜀鄙二僧》借“贫僧”形象表达了成事不仅要树立奋斗的目标,“愚公”和“贫僧”都有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品质。生活中,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就会成功。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42.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43.D

44.(1)只是很少见到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时常和大家一起登台去观览风景。

45.甲文:欣赏美景的愉悦、闲适之情和被贬之后的抑郁悲凉之情;乙文:超然物外的豁达之情

【分析】

42.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这句话意思是: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主语是“因城以为台者”,故其后断开,划分为: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43.

“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之:结构助词,的;

B.之:代词,指代上文中的吃食;

C.之:补充音节,不译,无实际意义;

D.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D。

44.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

(1)但,只(是)仅仅。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2)相与:和大家。

45.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甲文,《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乙文,先交待台的位置、旧观和修缮情况。再描写了台的优点:“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流露出无比喜爱的感情。最后交待了其弟苏辙(子由)为此台命名并作赋的事。文章到此方点明“超然”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这正表现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点睛】

译文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文,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46.B

47.A

48.D

【解析】

46.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

B.冠:行冠礼;

故选B。

47.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两个“其”作主语,前面要断开,故断句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故选A。

4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乙】文中“饿者”不接受”嗟来之食”的行为应证了【甲】文中说的“贫贱不能移”,所以应征“富贵不能淫”表述有误;

故选D。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提供食物给路过饥饿的人。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49.    轲    儒家    

50.    真正、确实。    准则、标准。    端着、捧着。    道歉    

51.我正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落得这个地步!

5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没有独立的人格,更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53.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这又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所以说曾子和孟子的观点不矛盾。

【分析】

49.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50.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解释。根据句意 ,推知词义。

①句意: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准则、标准。

③句意: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奉:端着、捧着。

④句意: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谢:道歉。

51.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和句式的理解。

重点词语:惟,只是。食:吃。嗟来之食:侮辱尊严的食物。至:到。斯:这。

52.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根据甲文中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意思为: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可知妾妇之道的本质是顺从,在权力面前没有原则。根据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可知大丈夫之道的核心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53.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和阐述观点。乙文中“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的意思是: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这与孟子的观点“贫贱不能移”是不矛盾,曾子也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当黔敖用侮辱性的做法,呼唤饥饿者来吃的时候,当然要拒绝了。但是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已经获得尊严,此时再吃食物,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曾子的这句话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54.

(1)C

(2)(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3)示例一:不能,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第一段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第二段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如果互换,行文的逻辑就会混乱,所以不能互换。示例二:不能,第一段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第二段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如果互换,行文的逻辑就会混乱,所以不能互换。

(4)语段(一)开头连续列举出身贫贱,终成大业的人物事例,语段(二)陈述众多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古人事迹,排比的运用,语言整齐又灵活,增强语势,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词义辨析。

A.任用/出发;

B.违背,不顺/同“弼”,辅佐;

C.所以/所以;

D.面色/颜色;

故选C。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本句重点字词: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其,代词,他的。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能互换,其次结合内容阐释,由文章开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引用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通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大肆铺陈“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结论,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突出成功的来之不易;接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再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治国,最后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另外,本文中心论点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围绕“生于忧患”来论述,第二段围绕“死于安乐”来论述,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来写,故不能互换。据此回答即可。

(4)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语段(一)开头由“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连用六个排比,列举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语段(二)陈述“西伯、屈原、左丘、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穷而后工的古人事迹,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语言整齐又灵活,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进一步深化“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中心观点,使文章具有极强说服力。

【点睛】

(一)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二)译文: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55.

(1)C

(2)【乙】

(3)得道多助

【分析】

(1)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时:时令/时代;

B.和:和睦,指团结/暖和,和煦;

C.胜:都是“胜利”的意思; 

D.池:护城河/池塘;

故选C。

(2)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翻译和理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甲】句说法太过绝对,理解不正确。故选【乙】。

(3)

本题考查是比较阅读。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解释,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强调了“得道者多助”的道理。而【链接材料】叙写勾践在兵败后意识到了错误,开始“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真正做到体恤百姓,使得百姓们都非常拥护勾践,最终“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也充分显示了“得道者多助”的思想。据此,答案为: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得道者多助”的思想。

【点睛】

参考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链接材料】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欢送要远出的人民,欢迎回家的人民;除去人民讨厌的,补充人民缺乏的。……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足够三年吃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于囿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56.D

57.(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2)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一般人的行为报答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行为报答他。

58.谆谆然/而告之曰

59.    妾妇之道    济国之士    

60.示例:钟南山事迹:带领团队冲向抗疫第一线,收治危重病人,出席防治新冠疫情会议,给出指导意见,为人民指明抗疫斗争的方向。

【分析】

5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这;表示判断句的标志词。

B.使……惑乱;连绵不断。

C.本来;顽固。

D.“及”的意思都是“等到”。

故选D。

5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得志:实现理想;由:顺随,听从。

(2)关键词:待:对待;故:因此。

5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说。停顿应该是:谆谆然/而告之曰。

5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1)根据原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孟子认为无原则的顺从是“妾妇之道”。

(2)根据原文“国士,济国之士也”,可知方孝孺认为“国士”就是“济国之士”。

60.

本题考查学生的拓展延伸能力。

所列举人物需要符合题干要求,即在新冠疫情期间,医学方面的人物。比如钟南山、李兰娟。钟南山第一时间赶赴前线,指导抗击疫情的战斗;李兰娟加紧开展疫苗的研发工作。语言要通顺简洁,表达流畅。

【点睛】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豫让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名声显赫,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本来可以称为忠了,可惜,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为什么呢?看他漆身吞炭,对他朋友说:“我做的事情都特别难,我是想用这种做法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这能说他不忠吗?等看到他连续三次跳起来,用剑来刺赵襄子的衣服,赵襄子责备他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的时候,豫让回答说:“中行氏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就要像一般人那样去报答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就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就此而论,豫让就有不足之处了。

    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像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士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绿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就要产生忿恨之心;人家给了,就产生骄横之心。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败;骄横必然傲视一切,傲视一切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假如这祥,豫让虽死犹生,难道不胜过斩衣而死吗?

61.    sāo    héng    

62.C

63.(1)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2)(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64.    远景    忧国思家    客观    反面    没有有法度的臣子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没有敌对国家的侵犯    

【分析】

61.

考查汉字字音的识记。根据平时积累和汉字意思识记。搔:意思是挠,用手指甲轻刮。读作:sāo。衡,通“横”,梗塞,指不顺。读作:héng。

62.

考查一词多义。

A.经受,承受/超过;

B.通“增”/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C.代词,这,这些/代词,这;

D.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感动;

故选C。

63.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必,一定;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心志,意志;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2)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喻,知晓,明白。

64.

考查对诗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阅读诗文,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题干提示找到解题思路。由题干中的“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由远到近,镜头越来越小”分析,横线一应从写景顺序角度作答。“山河城郭”是作者描写的远景,故横线一为“远景”。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由此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从从正面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他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从反面论证国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点睛】

参考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28096.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 8月 12日
下一篇 2022年 8月 12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