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中常见字解析、例句及翻译

初中古文中常见字解析、例句及翻译(卷1)

(一)安(ān)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平静,即《说文解字》所谓的“静也”

古文常见、常考的意义

形容词

①安宁、安定、安居。 成语: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

               古:战国《荀子·王霸》:国安则无忧民。

(国家安定百姓才没有忧愁。)

引:使……安定 成语:安邦定国

古:春秋《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

(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

②安心、乐意、满足 今成语:安难乐死 安于现状

(不避危难。不惧危难,把死视为快乐。形容不怕牺牲。)

古:春秋《论语 阳货》: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

       《商君书·开塞》:天下不安无君,而乐胜其法。

(天下的人都不希望没有国君,却又喜欢超越他的法律约束,)

                古:《三国志·司马郎传》:郊境之内,民不安业。 

(整个国境之内的人们都不能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 )

③安稳、稳固、平安。

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引:妥当。 古:东汉王充《论衡·自纪》: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一个人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④舒适、安适、安逸 古:春秋《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战国《孟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⑤徐缓、慢慢。 成语: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苦生活;)

古:春秋《诗经·小雅·何人斯》:尔之安行,亦不遑舍。

             (你不急不躁安安稳稳前行,也从未停下脚步片刻安闲。)

战国《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饿了再吃,粗茶淡饭味道也像吃肉一样可口。慢慢走路就不会感觉到劳累,权当坐车)

⑥平静 古:战国《孟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动词

⑤安身、奉养。 成语:安身立命

(安身:有容身的地方。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古:春秋《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引:使…安身、安顿 古:春秋《论语 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                           

⑥安装、加上。

诗:宋苏轼《复登望海楼和前篇五首·其二》:明日失怀君莫怪,早知安足不成蛇。

⑦设置,设立。

古: 南北朝萧绎《金楼子·箴戒二》:汉灵帝时,黄巾贼起,帝自称无上将军,耀兵平乐馆,上设九叶盖,盖皆安九子真金铃,珠玉之饰称是也。

疑问代词

⑧疑问,相当于“什么”“什么地方”。

古:西汉《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泰山快要崩塌了么?那么我又该瞻仰什么?)

   唐 李白《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副词

⑨表示疑问,相当于“怎么”“岂”。

古:西汉《史记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

唐 韩愈《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怎么(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不常见用法

①于是、乃。 古:《老子》: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②使……有合适的位置。

古: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以粟糠着布上,糠上安灰。

③存着,怀着。 古:《红楼梦·第二十回》:自己又不尊重,要往下流里走,安着坏心,还只怨人家偏心呢!

④坐。 古:《逸周书·度邑》:安,予告汝。

⑤定居。 古:《左传》:郕大子朱儒自安于夫钟,国人弗徇。

⑥留客。 古: 《仪礼·乡饮酒礼》:主人曰:“请安于宾。”

⑦收留,容纳。 古:《水浒传·第六回》:二次在彼闹了僧堂,因此难着他,你那里安他不的,却推来与我。

⑧对内。 古:《荀子·仲尼》:安忘其怒,出忘其雠。

(二)比(bǐ),其本义是夫妇并肩匹合,即《说文》:“比,密也”。

古文常见、常考的意义

动词

①并列,挨着 成语:比肩接踵 天涯若比邻

          古: 南朝梁 刘勰的《文心雕龙》:五色杂而成黼黻 [fǔ fú],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五色杂糅在一起就成为彩色的花纹,五音排列配合在—起就成为动听的音乐,五性抒发出来就成为美好的辞章。这是自然的道理。

引:靠近 古:明魏学洢《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

②接连 古:西汉《战国策 燕策二》: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有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个早上让马站在集市上,却没有人能识别出它是一匹好马。)

《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

引:频频,每每,处处 今成语:比比皆是

⑧及,等到。 古:西汉《史记·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

⑦比较。 今成语:将心比心

古:魏晋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

引:认为和……一样、把……和……相比

古:魏晋陈寿《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形容词

⑤亲近 古:战国《周礼·夏官》: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引:勾结 古:《论语 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个人品德行为高尚的人。是以正道来广泛结交朋友。但不会互相勾结;而品德卑鄙的人则互相勾结,但却不会顾忌道义。)

顺从,和顺、和谐

名词

①比喻,诗六艺之一,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不常见用法

①为;替。 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我对此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

(3) 鄙(bǐ)初文作“啚”,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古字形上部像城市,下部为城外的粮仓。到小篆时添加了义符“邑”。从字形上看,“鄙”的造字本义就是指城外的粮仓或者农田。《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
古文常见、常考的意义

名词
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边境

古:清 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形容词

①见识浅薄;行为低下。

古:春秋《曹秽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魏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

东汉祢衡《鹦鹉赋》:托轻鄙之微命,委陋贱之薄躯。

(主人啊,我愿将我这不值钱的一生交给您,让我陋贱微薄的身躯也来依靠您。)

动词

①看不起、轻视 成语:贵远鄙近 (推崇古代的事物,而看不起当代的。)

古:北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孔子瞧不起他(管仲)的器量狭小。)

引:以为羞耻。 古:战国 屈原《九章》: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如果转化初衷,改道而行,那是正直的君子所鄙弃的。)

名次

自谦之词,用于称自己。

古:唐 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

不常见用法

①狭小、狭窄。 古:战国《孟子·万章下》: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听到过柳下惠风范的人,心胸狭窄的会变得宽阔起来,刻薄的会变得厚道起来。)

②质朴。 古:西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

③贪吝。 古:战国《韩非子·五蠹》: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四)敝(bǐ),本意是指破旧。
形容词
①破,破旧 今成语:敝帚自珍
古:战国《墨子》:邻有敝舆而欲窃之。(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衰败、衰弱 成语:民生凋敝(社会穷困,经济衰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古:西汉 刘向《战国策》:乘赵之敝而瓜分之。

(乘赵国衰弱的时候瓜分赵国。)

③疲劳、困乏

古:北宋 司马光《赤壁之战》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劳不堪,)

名词

④自谦之词

古:《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来犒赏您的随从。)

动词

⑤伤害、损坏 古:春秋《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

⑤抛弃

古: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鹤既不能战,是无用之物,君敝有用以养无用,百姓所以不服也!

不常见用法

①通“蔽”,遮住,蒙蔽。 古:《墨子·经说》: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障内也。

(五)毕(bì)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田猎用的长柄网。由鸟被捕捉后,假借指完结、终了、结束,如:完毕;又由“完结”。引申指完全,如:毕生。“毕”也是二十八宿之一。
古文常见、常考的意义

名词
①古代用以捕捉禽兽的长柄网;
古:《压子,肤箧》: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
(弓弩、鸟网、弋箭、机关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鸟儿就只会在空中扰飞)

引:用网捕捉 古:《诗经 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鸳鸯双双轻飞翔,遭遇大小罗与网。)
动词
②完毕,结束;
古:《鸿门宴》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
引:使动用法:使……完毕,使……结束
古:西汉《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最终还是在殿堂上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引:用尽、竭尽、全
古:战国《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我跟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

副词
①全都、完全 成语:凶相毕露 锋芒毕露
东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古:西汉 贾谊《论积贮疏》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1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6941.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0月 7日
下一篇 2023年 10月 8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