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盗贼下人,夷狄异类,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怍。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古者,天下之国大而多士大夫者,不过曰齐与秦也。而管夷吾相齐,贤也,而举二盗焉;穆公霸秦,贤也,而举由余①焉。是其能果于是非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未闻有以用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今有人非盗贼、非夷狄,而犹不获用,吾不知其何故也。
夫古之用人,无择于势。今也,布衣寒士持方尺之纸,书声病剽窃之文,而至享万钟之禄;卿大夫之子弟饱食于家,一出而驱高车,驾大马,以为民上。若此者,皆非贤也,皆非功也,是今之所以进之之途多于古也。而胥史贱吏独弃而不录使老死于敲榜趋走而贤与功者不获一施吾甚惑也不知胥吏之贤优而养之则儒生武士或所不若。
昔者汉有天下,平津侯、乐安侯辈皆号为儒宗,而卒不能为汉立不世大功。而其卓绝隽伟震耀四海者,乃其贤人之出于吏胥中者耳。夫尹翁归,河东之狱吏也;王尊,涿郡之书佐也。是皆雄隽明博,出之可以为将,而内之可以为相者也,而皆出于吏胥中者,有以也。夫吏胥之人,少而习法律,长而习狱讼,老奸大豪畏惮慑伏,吏之情状、变化、出入无不谙究,因而官之,则豪民猾吏之弊,表里毫末毕见于外,无所逃遁。而又上之人择之以才,遇之以礼,而其志复自知得自奋于公卿,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贾罪戾,而败其终身之利。
今之吏胥则不然,始而入之不择也,终而遇之以犬彘也。平民不能自弃为犬彘之行,不肯为吏矣,况士君子而肯俯首为之乎?然欲使之谨饰可用如两汉亦不过择之以才待之以礼恕其小过而弃绝其大恶之不可贳②忍者,而后察其贤有功而爵之、禄之、贵之,勿弃之于冗流之间。则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丐夺,而奇才绝智出矣。
夫人固有才智奇绝而不能为章句名数声律之学者,又有不幸而不为者。苟一之以进士、制策,是使奇才绝智有时而穷也。使吏胥之人,得出为长吏,是使一介之才无所逃也。进士、制策网之于上,此又网之于下,而曰天下有遗才者,吾不信也。
(本文有删节)
(注)①由余:人名,西戎大臣。②贳:赦免,宽大。
1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 快走
B.长而习狱讼 讼案
C.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贾罪戾 招致
D.勿弃之于冗流之间 烦乱
1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卒不能为汉立不世大功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B.乃其贤人之出于吏胥中者耳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况土君子而肯俯首为之乎 其皆出于此乎
D.此又网之于下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1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选拔官吏应不拘一格,不问门庭贵贱、身份高下,应重真才实学,对管仲、秦穆公曾经的举荐行为大为赞赏。
B.作者将汉代未能立大功的“儒宗”与震耀四海的吏胥对比,又将宋朝对待吏胥的态度与汉代相对比,强调从底层官吏中选拔人才。
C.文中指出,宋王朝一些长官未择人以才,导致吏胥待平民如犬彘,平民和士君子都不愿为官吏,这与作者的主张相违背。
D.本文笔力雄健,语言明畅,议论锋利,尖锐地指出当朝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不能只知道以声律之学来考量人,否则易埋没人才。
1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 胥 史 贱 吏 独 弃 而 不 录 使 老 死 于 敲 榜 趋 走 而 贤 与 功 者 不 获一 施 吾 甚 惑 也 不 知 胥 吏 之 贤 优 而 养 之 则 儒 生 武 士 或 所 不 若
1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其能果于是非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未闻有以用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
(2)则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丐夺,而奇才绝智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