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课揭题,夯实基础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之后,教师直接在课件中出示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感受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了解后人对五壮士的评价,再在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美术作品与现场雕塑的图片观摩中,建立起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
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基本了解之后,教师以此在课件中集中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新词、关键词语释义、重要四字短语以及易错词汇等等内容,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
随着基础知识教学的落地,教师直接揭示本课通过实践活动以学生语言能力的语言学用训练形式:读——说——写,随后分别围绕“痛击”和“绝路”展开训练。
附:
课文背景资料:
这是抗日战争中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
1941年9月,在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战士奉命阻击日军。他们临危不惧,痛击并消灭大量敌人。
弹尽粮绝之后,他们宁死不屈,砸烂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战士们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描绘故事、评价壮举的词语:英勇奋战、满腔怒火、全神贯注、横七竖八、悬崖绝壁、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居高临下、坠落山涧、粉身碎骨、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易错词语:崎岖、坠落、雹子、横七竖八、斩钉截铁、昂首挺胸、壮烈豪迈
【按:《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距离学生已经有些遥远,而整个故事内容却并不复杂,后人对此的评价也有定论,因此,教师在开课揭题之后便以齐读资料性文字的方式,让学生从故事的背景、梗概以及评价等角度,快速而高效地建立起对课文的基本认知。紧跟其后的,便是对文中生字新词的积累。其中,对文中“描绘故事,评价壮举”的词汇的集中识记,为学生在后续环节中说故事、写微文储备了一定的语言素材。】
2.读好课文,说好“痛击”故事
第一个实践活动围绕“痛击”展开教学,要求学生读课文1、2段,以“痛击”为题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要求用上三四个短语。
首先是“读”的训练。教师结合课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清层次,读好重音: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恨,要突出描述五壮士的动作与神态的关键词语,如‘沉着地’‘狠狠地打’‘大吼一声’‘浑身的力气’‘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猛地’等”,要读得语气刚劲、关注重音。学生齐读之后,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围绕“痛击”讲故事的训练。经过4分钟的自主练习之后,教师指名发言,随机提示学生关注第2段中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有条理地叙述的写作特点——
生:在抗战年代,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接受了掩护群众转移的任务,在狼牙山上沉着冷静地歼敌,弹无虚发,敌人像一堵堵坚不可摧的围墙,他们英勇杀敌,敌人伤亡惨重。敌人被激怒了,变本加厉地攻击五个战士。五个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
师:你这里还可以加上一句“他们痛击了敌人,敌人在阵地面前留下了许多尸体”,这样就扣住了标题,照应了标题来讲故事。这位同学很聪明,她运用了老师建议使用的短语来讲“痛击”的故事。
生:1949年秋,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他们沉着冷静地与敌人战斗着,个个弹无虚发,杀得敌人寸步难行。敌人伤亡惨重,五位战士像一堵坚不可摧的墙,抵挡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
师:终于让敌人尝到了痛击的滋味。——大家再看第2段,它的写作顺序是那样的明了。写五位战士,首先是班长,接着是副班长,然后是年纪大一点的战士,接着是两位小战士。这种叙述非常有条理,对他们个人的描述分别用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他们英勇杀敌的壮志和行动。大家将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出示第2段)。
最后,教师在学生再读第2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学生关注第2段中的细节描述。
附:
说好“痛击”的短语素材:沉着冷静、弹无虚发、相互掩护、各自为战、坚不可摧、短兵相接、浴血奋战、临危不惧、寸步难行、伤亡惨重、枪林弹雨、英勇杀敌
【按:朗读有指导,让学生通过对人物描写性关键语句的重音朗读,对文章细节有所感知,以此为讲好“痛击”的细节做好准备;说话有方法,不仅有若干四字短语来帮助学生讲好“痛击”,教师评价学生发言时,也时时提示学生,要紧扣“痛击”讲细节。】
3.读好课文,写好“绝路”微文
第二个实践活动,围绕“绝路”展开教学,要求学生读课文第3、4、5段,以“绝路”为题写微文。
首先,依然是“读”的训练。这次,教师要求学生聚焦课文第4段进行朗读“把握语速,突现战果”的练习——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恨,语速稍快,要突出表现战斗的成果:“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等。学生完成朗读练习之后,教师提供“写作建议”,为学生搭设微文写作的支架:“这里是狼牙山顶峰的棋盘陀,三面都是悬崖绝路。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经过六分钟的自主练笔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练笔成果。在交流时,随机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文句进行微文写作。最后,教师进一步出示练笔的范文,学生朗读之后,进一步提示学生如何像课文学习写作,写清棋盘陀等故事背景,紧扣“绝路”这一主题,按照时间顺序写,突出最重要的内容以及通过分段以便于朗读与感受。
课到最后,教师在课件中出示课文第6到9段,通过“语气深沉,读好描写与议论:读好五壮士的豪迈壮烈,语气深沉,铿锵有力,要读好描述的语气、英雄的语言和评价的内容”的朗读指导,在朗朗书声中收束整堂课的教学。
附:
写好“绝路”微文示范:
这里是狼牙山顶峰的棋盘陀,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在这里,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战士们把敌人引上了绝路。
在这里,五位壮士居高临下,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子弹打完了,便用石头砸……
在这里,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壮士们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深谷,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按:在这一活动中,对于“绝路”故事相关语段的朗读指导,依然是后续写好“绝路”微文的关键所在——朗读时对于若干战斗成果的关注,到了写作微文时,自然而然地成了写好“绝路”故事的丰富细节。可以说,不论是前面的说好“痛击”故事,还是此处的写好“绝路”微文,都是以朗读以及朗读时的注意点来热身的。】
余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设计何其简单,以“读——说——写”为整堂课教学活动的主线,串联起说好“痛击”故事和写好“绝路”微文两个语言训练活动。但在看似简单的设计之下的每个板块之间,却聚焦者“读——说——写”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小活动的设计都与整堂课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相呼应。
首先,开课揭题之后的资料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后人对文中事件的相关评价有所了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做好了充分的背景知识方面的准备。不仅如此,这样的资料阅读,还节约了教师简介故事内容、学生自读并概括课文梗概等学习活动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词汇积累,为后续说“痛击”和写“绝路”储备了充分的词语素材。在生字新词认读环节,余老师特意将文中描绘故事与评价壮举的词汇集中出示,让学生认读记忆,一则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高质量语汇,二则也为学生后续的说话和写作练习时有词可用。不仅如此,在说话和写作练习环节,余老师或进一步出示相关短语供学生自主选用,或提示利用课文语言进行表达,都可见余老师的语言学用活动,是根植于课文语言的话语系统中的训练活动,以课文语言为语言学用活动的“源头活水”。
第三,朗读指导,为后续说“痛击”和写“绝路”储备了充分的句式参考。不论是说“痛击”还是写“绝路”,余老师在学生进行说写活动之前,分别根据相关语段进行了基于教师朗读指导的朗读活动。在朗读指导时,教师依据语段特点,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相关语段中描述细节的关键信息,让学生在朗读用声音中凸显并表达相关信息,在说话和写作活动中对朗读中积累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运用。
整堂课的教学,读课文是说故事的基础,说故事又是写微文的前提,从读到说最后到写,相关语段的内容虽有区别,但能力训练的前后关联与逐步深入却紧密相关。
此外,如果我们将余老师的这堂课对照课后习题,不难发现,课后习题一照样子概括小标题把握文章梗概的学习要求,在开课揭题之后的资料环节有所涉及,课后习题二中对于五壮士英雄气概的细节描写,在两次朗读指导中已经重点强调,课后习题三中对于点面结合之写法的聚焦,则在说“痛击”环节的师生问答之间有所点拨。在常态课上,我们似乎只需在具体的环节操作上将至稍作细化,就能将教材中所提示的教学重难点加以重点的强调与落实。
2024/7/30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