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的“七种技巧”

作业过多、过难、过偏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倦怠、家长焦虑……“双减”之后,作业设计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许多学校都在作业设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结合现有经验,我们总结出作业设计的“七种技巧”。

 

技巧之一:分层设计。

因材施教原则应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而且要体现在作业设计环节,分层设计正是促使作业“弹性化”“个性化”的关键。无论是立足于一个知识点、一节课,还是立足于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都必须精准把握学情,研究学生认知的6个层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对应的理论包括多元智能、最近发展区、建构学习、学习支架、能力迁移、学习性评价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将作业分为不同层级,涵盖基础题、拓展题、挑战题等类型,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针对潜能生,教师要指引学生分阶段完成小目标,然后逐步达成大目标,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意识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获得进步与成长。

技巧之二:分层批改。

对于优等生,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做得全对”,而是要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解题方法,从而寻找更优解法。对于中等生,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订正错题”,而是要督促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防止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对于潜能生,教师的作业批语要写得尽量详细,最好“面批面改”,指出学生的具体错误,帮助学生弄清楚自己的问题是概念性错误、知识性错误,还是解题方法性错误、答题规范性错误等。教师还要督促学生订正错误,再找一些难度系数接近的题目帮助学生强化巩固。

技巧之三:当堂练习。

作业的功能之一是通过完成特定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是一种典型的能力训练,也是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传统课堂以“讲”为主,作业一般安排在课后完成;“双减”背景下,必须重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紧密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与作业练习形成一种深度联结。学生的作业尽量“随堂做、当堂清”,这也便于教师及时批改反馈。

技巧之四:让学生布置作业。

与传统作业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模式不同,通过作业改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布置作业或者在“作业超市”自选作业,增强作业的适宜性,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不做作业”和“抄袭作业”的情况。教师既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布置作业并检查批改,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拟定项目式作业。出题比答题更有挑战性,有些潜能生可能力不从心,这种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现有习题进行简单改编。

技巧之五:游戏化作业。

不少教师因为学生沉溺于游戏而发愁,其实不妨分析一下学生为什么喜爱游戏。教师可以借鉴游戏“情境沉浸”“参与体验”等特点,重新设计学习方式和作业样态,推出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游戏化作业。

技巧之六:大数据赋能。

如果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主要凭借经验而非精确数据,往往会导致作业设计个性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依托数据智能平台建设“作业中心”,其中的智能题库不仅涵盖各类习题、例题和考试模拟题,而且可以提供快速选题、智能组卷、作业布置、网络错题本、在线考试、作业点评等功能。有价值的智能题库要具备教师在线布置作业、学生在线提交作业、作业数据分析等基本功能,还应该让智能文档一键匹配答题卡,满足师生互动的需求。此外,在线作业和在线考试还应该具备自动批改、生成网络错题本、生成分析报告、错题重做、同类题推送等功能。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线上作业不能完全替代线下作业,二者有机融合才是作业设计的正确选择。

技巧之七:把握系统性原则。

要想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无效的劳动,教师必须把握作业设计的系统性原则。一是将作业与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让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吻合,杜绝超出教学目标的作业。二是作业与学生现有基础相适应,针对学生作业完成状况进行成长性记录,以便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全时段发展情况。三是把握好作业与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相关性以及学习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四是作业与考试挂钩,学什么、练什么就考什么,保持考试命题方向与作业改革方向的一致性。五是每天的作业布置要与单元作业、周末作业、假期作业融为一体,教师通过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精心设计作业内容,注重从知识本位向能力素养本位的转变。

“双减”为作业设计打开了全新思路,我们必须对作业进行重新定义,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效。教师要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作业在“教学”与“评价”之间的连接性功能,不断提升在作业设计方面的专业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作业设计不能过分强调“求新”“求异”,否则,极有可能重新走上“偏题”“怪题”的老路。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