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学叙事

画杨桃》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学过,再回想起来,只是依稀的记得文中老师的教诲: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很可能是不同的。再细读岑桑的这篇文章,愈加的佩服这位老师的智慧。
这篇文章放在二下的第五单元,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办法”,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在阅读中有自己的认识,是一个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也是读者从文本中获得熏陶和启迪的基本保证。《画杨桃》这篇课文中的道理是很显而易见的,也就是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这位老师的教诲,不只是作者终生难忘,也令我这个读者终身难忘。那作为教这篇课文的老师,从大单元“办法”“谈看法”切入,我的设想是让学生也能深刻到这个“换角度思考问题”的道理。
教学时,我是从最后一段入手,“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到底是什么“教诲”?孩子们提前预习了这篇课文,所以大部分孩子回答是:教会我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这个道理。但有一个孩子说,老师教我画杨桃。初一听,这个孩子好像没读懂这篇课文,但对于初读课文的孩子来说,有这种理解是非常正常的,这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理解,如果都真的都理解到“换角度思考问题”的这个道理,那我也没有上这节课的必要了。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只是停留在只言片语上,我便让他们回到文中找到原句并画下来。这时候,他们才把这个道理的全貌看清楚了。
我再问:“为什么老师的这个教诲,令我终身难忘?”孩子们就有点困惑了,底下有很多细碎的声音,但都还是围绕在教给我一个道理上。我再点:“你的父母也总教诲你,上学不要迟到,上课认真听讲,不要和小朋友打架……是不是这些教诲都令你终身难忘?”很多孩子马上否定,有的甚至还表示很烦听到这样的教诲。于是,我让孩子们再重读课文,看看这位老师到底做了什么令作者终身难忘这个教诲。这时候孩子们都读的很认真,他们也对这个问题充满好奇。因为这与他们自身生活实际相勾连了。但有的孩子只关注文章最后两段,也有细致的从头开始读,于是我借着表扬这几个细致孩子的方式来提醒那些只关注最后两段的孩子。很快,有些孩子画了第五自然段: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也有的孩子画的是第十自然段和十二自然段。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我在下面随机的问了几位同学,圈画这部分内容的理由,有的说,老师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看了;有的着重提到,老师让同学们轮流来我座位上看了……虽然还没有很深入很系统的想法,但是对这位老师的智慧有了初步的体会。
我就着他们的回答,用课件出示师生的第一次对话,我和学生进行师生共读,抓住标点,还原当时的场景,学生们很快就读出了嘲笑和否定的语气。
“大家都嘲笑我画的不是杨桃,是五角星,老师肯定也发现问题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孩子们很快就都找到了“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我再问“审视”什么意思?结合语境,孩子们不难理解:认真仔细地看。
“老师为什么要来到我的座位上仔仔细细地看?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这是很明显地错误,老师为什么没批评我或者直接让我修改重画?”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老师是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杨桃。这是学生读完整个文本得到地理解,但这个时候老师很显然并没有想到角度这个问题,我再提示孩子们读课文,从文中找证据,有位细心的小姑娘在底下小声读课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于是我请她站起来大声的读这句话,作者画画的情形是被老师看在眼里的,这时,孩子们就恍然大悟了。正因为作者的认真画画的态度与画出来的五角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老师才要来到“我”的座位上再三确认下。这时,我正好点一位这节课一直走神的孩子起来回答问题,他没回答出来,我便借机问孩子们:“这时候我要批评他,不是因为他没回答出问题来,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孩子们很快领悟到了,我是批评他的学习态度。文中的作者在这节画画课上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可画出来的作品却被同学嘲笑和否定,我问了几个平时课堂回答问题困难的孩子,自己一般这时候什么感受,都纷纷表示非常难过,甚至再也不想举手回答问题了。对呀,让作者难忘不止是老师的教诲,同学们当时的嘲笑和否定也是让他深受伤害的,也是难以忘记的。这个点触动了一位平时就很关心其他同学的孩子,她就立刻有感而发“我们在课堂上不要去嘲笑那些没回答出问题来的同学,他们本来就不太敢举手,很怕说错,被嘲笑了之后就更不敢举手了。”这个点完全在我的预设之外,但我知道他们已经进到作者的这节图画课上了。
“老师不仅来到我的座位上看,为什么还要让其他同学轮流来我的座位上看呢?直接告诉大家其中缘由不是更节约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吗?”孩子们都知道亲身实践体会更深刻。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的课件上也出示《荀子》的“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看到不如了解,了解它不如实践。正因为有了亲身的实践,所以这个教诲不仅令作者终身难忘,也让那节课上的同学们终身难忘。
课文学习到这里,我再回问一开始认为这篇课文中的老师只是在教画杨桃的孩子:“老师的教诲是什么?”他很快也领悟到文中的老师其实是在教“换角度思考问题”。
最后,回到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把文中教诲的那段话挖空,有的孩子说道:当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时,不要着急嘲笑,要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也有的想到在课堂上不要嘲笑回答错误的同学。我没有让他们去举生活中的例子,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举出具体而又有价值的例子是比较难的,于是我就只勾连到他们的课堂学习就结束了。
刚上完这课时,我还挺激动的,因为学生的课堂体会和生成还是挺理想的,和我最初的预设“学会从不同角度,换位思考”这一目标基本是达到了的。但放眼到孩子们成长需要,他们其实更要学习的是这位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我细细品读对这位老师的智慧魅力有所体会,可在课堂上却依然只停留在让学生体会老师教的道理。如果再深挖一些,让学生们从这位老师的身上去体会智慧的魅力,进而去学习如何像这位老师一样,有智慧的去处理问题,更甚至是否能更激发他们对智慧的渴求?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4980.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5月 2日
下一篇 2024年 5月 2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