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听课笔记说课笔记

课前暖场:

1.出示王立春的《你在烟花那边》,这首诗歌中藏着一首什么古诗?

2.作者在这首诗中有哪些新的表达呢?(反复写涛声)

3.介绍“古诗词重述”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诗题。谁来解释题目?(间隔号前面是词牌名,后面是词题)

2.作者送谁去哪里?(浙东相传是鲍浩然的家乡,就是送鲍浩然到家乡去)哪个字表示到的意思?(之)解释“之”的不同意思。(用作助词“的”,用作代词;用作动词“去、到)

二、初读诗词

1.指名读。指导“那”的读音。

2.读好诗词的好方法是配乐朗读。听老师朋友推荐的音乐《柳永 雨霖铃》。如果用这个音乐为这首诗词作音乐背景,合适吗?

三、读词悟情

1.学习上片:

(1)词中没有出现“浙东”,但用什么词代替了它?(江南)上阙用哪个短语代替浙东?(眉眼盈盈处)

(2)结合注释理解:“眉眼盈盈处”,“山是眉峰聚”是什么意思?(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理解“蹙”眉毛的意思。

(3)山会皱眉毛吗?(拟人)看到“眉眼盈盈”,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人物外貌?

(4)出示白居易的“双眸剪秋水”,刘歆的“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卓文君特别好看,眉色如远山,也叫远山眉,而且时人争想效仿。明明古人是用山和水来比喻美人的眉眼,而王观却反过来,他用眉眼来修饰和比喻山和水。这样的比喻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5)总结:在词的上片,作者直接安排了山水来送行人,反用比喻,又语带双关,写得如此的新奇和有趣。

2.学习下片:

(1)有一个字眼不断地跳出来,那就是“春”。作者离开的时节正是暮春时节,你见过江南的春天吗?在古诗词里一定读到过它。说一说描写江南的诗句。

(2):“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赶”是什么意思?

给“赶”字组个词?(赶快,赶紧,赶上)这里说“赶春”,你能理解吗?

我刚刚送完春天离开,现在又要送你离开,你和“春天”都是如此美好的人和事。(板书:春归君亦归)

3.王观送别鲍浩然,没有折柳送别,没有把酒相送,没有执手相看泪眼,只有——齐读诗的上片。

王观有不舍,但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对朋友美好的祝福。他写道——齐读下片。

鲍浩然此行不是贬官,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时,不是凄清寒冷的深秋时节,也不是“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冬天,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情绪,虽然有依依不舍,更多的是轻松,明快。

用如此悲切的《雨霖铃》来为此诗配乐,合适吗?

换音乐配乐读。

4.挑战背诵。

四、想象练笔

1.说那鲍浩然日夜兼程,他真的赶上了江南的春天。他的小船在江面行驶,沾衣欲湿的是杏花雨,迎面吹来的是杨柳清风,谁在等他眉眼盈盈?

想象鲍浩然回到浙东后的场景,想象练笔,古诗词重述:你在浙东的春天里要点:要有原诗词中的元素,要有自己新的创作

2.学生创作,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翻译成现代诗。

3.推荐书籍。

【教者说课】

今天一起学习了《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这一课,下面我把关于这一课背后的思考跟老师们交流汇报。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教什么)

首先说这首词,我是如何确定我的教学内容的,就是说,通过这首词我觉得应该教什么?

1.这首词语言表达的特点:清丽、新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没有一句用典,平白如话,但是又是如此的新奇而且清丽。王灼评论它:“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2.词作所蕴含的情绪与情感:轻松诙谐、不舍与祝福。

王逐客就是王观。王观自号逐客,为什么呀?因为他被皇上贬官。为什么被贬官?就是这个王观这个人他的性格特别的狂放。他写诗调侃皇帝,于是太后一生气贬官让他回家了,于是他自号“王逐客”。他真的跟我们以前读到的那些正统的受儒家学派影响的诗人不一样,有清丽处也有轻狂处。所以这一首词新奇清丽,但是词作中所蕴含的情绪与情感,不仅仅是依依惜别之情,不是我们常规的送别词,没有那么浓的悲情。

他的基调基本是轻松诙谐的,虽然也有不舍,但是更多的是祝福。当然有的老师说“那山水的流转,就是那送别人很隐忍的泪眼”,当然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毕竟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在一定意义上诗召唤我们理解,诗又要拒绝我们理解。

3.古诗词重述:今昔相认、古今互文。我在确定教什么的时候,我选择了一种教的方式,其实也想打开孩子们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新的通道,就叫古诗词重述,我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古今的对话,实现今昔相认和古今的互文。

我们看到课上孩子们的写作非常给我们惊喜,当然这肯定是我们行知小学,他一直有很好的语文教学的基础。但是一旦找到了一个支点之后,他的诗情诗意就完全绽放出来了。

二、教学设计的构架(怎么教)

1.“古诗藏在这里面”——古诗词重述

我的教学设计确定好了教什么之后,接下来就要思考怎么教的问题,一开始是一个导入的环节,叫“古诗藏在这里面”,引出古诗词重述。

2.释题破题,总结文言词“之”的用法。

第二个环节释题破题,总结文言词“之”的用法。“之”是常见的一个文言词,那么我们在小学当中啊,其实是不要求或者不特别的要求孩子去掌握单词的用法的,但是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已经是六年级的下学期,再过一两个月孩子们就要进入初中了,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一下子提高了一大截,所以我在这里特意强调了文言词的用法,算是给孩子们做个铺垫。

3.诵读赏析诗词,体悟词作特点(配乐建议、诵读)

接下来就是一个诵读赏析诗词的环节,我让孩子们带着一个任务进行今天的学习,这个任务就是如果我用“雨淋铃”为这首词配乐,你觉得是否合适呢?如果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好好地理解和体会诗意,在这过程当中更多的是强调了诵读用了多种方法的导读的方式。

4.课堂写作与交流

5.拓展延伸

拓展给孩子们推荐了我自己和好朋友共同编著的一个读本《一起读诗》,这里面就有一个单元都是古诗词重述,希望孩子的阅读可以能够从课内到课外。

三、细节的处理与方法的选用

1.小切口提问。

在教学设计当中,我一般会提倡所有的问题设计都是小切口的提问。就是我不会很笼统的提很大的问题,比如说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理解和感受呢?我用小问题切入,比如在引导孩子们进入诗歌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这个“浙江”这个字眼在整首词的正文中再也没有出现,而是用了哪个词语或者是短语代替了浙东呢?引出了词的上片和下片引出了“眉眼盈盈处和江南”。

2.课堂的“象”与“境”。

在这堂课当中,我很有意识地营造了课堂的“象”与“境”。什么是象?就是我希望孩子们通过诗词的朗读,能够看到画面。我举一个小例子“春”:三个春字,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你没有到过那里,但是你一定在古诗词中见过它,让孩子们去复习这些诗词的时候,江南春天的景象就浮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也就有了课堂的象,象叠加形成课的境。其实孩子的学习最好是在一个课境当中,在一个心理场当中。

3.课堂叙事与教学修辞。

最后呢,这堂课其实用了我们古诗词教学常用的一个课堂叙事的手法,就是老师会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比如说“我们一起来想象那个早晨,鲍浩然真的回到了浙东。小船近了,近了,他感到吹面拂来的是杨柳清风,他看到沾衣欲湿的是杏花的微雨,谁在等他眉眼盈盈?”

这都属于老师自己的课堂叙事,通过这种叙事把孩子带入诗词的意境当中,这里面也有一点教学修辞的使用,比如说开头的时候是古诗词重述——古诗藏在这里面,后面再一次出现古诗词重述,出现古诗藏在这里面,就像一个首尾的照应。

图片

图片

【听课思考】

1.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生活积累联结与比较。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送别诗,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送别诗,比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等。林老师在教学这首诗时,很好地抓住这首诗与其它送别诗的不同之处:送别的季节是美好的春天,鲍浩然所去的,是美丽的江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的凄风苦雨,它是轻松的,调侃的,愉悦的。这一点令我印象很深刻。

另外,这首诗写江南的美景也很特别:“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眉眼盈盈处。”用美人来写江南,新颖独特,语言清丽。但是,这样的比喻如何来让学生理解体会呢?这是一个难点。在这个方面,林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描写江南的诗句,联系那些诗句,就让婉转抽象的比喻具象化了,理解起来就容易了。这也为后面的环节——古诗词重述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情感。

这首送别词的情感是虽有不舍,但更是愉悦的,祝福的。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不同的地方呢?老师巧妙地采用配乐的方式。开始时播放《雨霖铃》,用这首曲来配古诗合适吗?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古诗。学完后,再问合适吗?此时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就明白这样的曲子是不合适的。这样,不仅理解了古诗,还提高了音乐审美水平。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设计

《青蛙卖泥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5-1 9:57:41

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实录与观课思考

2024-5-5 12:32: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