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撬动整部经典 ——以《蝉》为例浅谈《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

——以《蝉》为例浅谈《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

摘要: 《昆虫记》是经典科普作品,也是统编教材推荐阅读书籍。本论文立足于《昆虫记》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以课内篇目《蝉》为支点,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实施《昆虫记》整本书专题阅读教学,从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意蕴和科学之真,促使学生迁移与内化名著的精髓,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

关键词: 《昆虫记》 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学活动
图片

图片
“整本书阅读”成为了近年来语文教学中的热点。而“整本书阅读”教学也要求教师统揽全局,以点带面,通过导读、促读、研读等多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名著整本书中去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与经典的三方对话。
《昆虫记》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名著阅读篇目。它是科普作品,独特的是这是一部带有文学性的科普作品。法布尔以野外观察和实验法对昆虫的生命状态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其文笔生动幽默诙谐,满含着对生命的尊重、敬畏、热爱。

在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中出现的《蝉》也正是选自《昆虫记》。那么,在《蝉》这一篇文章中体现的诸多特点,是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昆虫记》的奥秘?我们不妨以一篇文本为支点,撬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

下面,笔者将阐述如何利用一篇《蝉》,撬动《昆虫记》阅读教学。
图片
一、精挖掘,析支点之典型

既然《蝉》为支点,那么首先教师应精细挖掘《蝉》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分析《蝉》这篇文章的典型性,先铺下一条通往《昆虫记》整本书阅读大门的路。

(一)抓阅读提示明方向

统编教材重视阅读教学,以各单元课文的学习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了一个从“精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蝉》为自读课文,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理解,教材中往往有阅读提示。师生需要充分挖掘阅读提示,从阅读提示中找到打开《蝉》这篇文本的钥匙。其阅读提示的部分文字是这样的:

“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我们读这篇文章时,除了要感受其中的趣味,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的,要学习其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找准阅读提示中的关键词句,共同确定本文的学习目标。其学习目标为:
首先,学生要通过文本阅读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并且学习其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其次,学生要探究作者的观察法,从中感受法布尔身上蕴含的科学精神和对昆虫的情感。最后,学生要通过语言品析学习文章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二)循学习目标探设计

学习目标已定,那么《蝉》这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也便因此诞生,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问题,学生进行自主探讨。

1.问题一:《蝉》这一篇有情节有描写,像小故事,同学浏览全文,以第一人称向别人讲一下蝉的小故事?而后教师追问,为何法布尔采用先用幼虫——成虫——卵——幼虫的说明顺序?此问题指向把握蝉的习性和特点。讲故事的趣味形式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便获取了与蝉有关的科学知识。

2.问题二:这些科学知识,法布尔是怎样获得的?你从中可以感受到法布尔怎样的科学精神?此问题指向感受科学家身上的科学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法布尔求真务实、敢于质疑、热爱科学的精神品质。这便是从昆虫的科学知识引申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3.问题三:这是一篇具有文学性的说明文,文学性体现在哪里呢?此问题指向文本的文学性笔法。学生结合具体的语段,细细体会揣摩,从而明白本文在准确严谨的说明中兼用文学笔法,语言生动传神,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充满了感情色彩。

(三)温教学脉络知延伸

按照上述设计,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针对几个问题进行自主研讨。当学生学习完《蝉》这篇课文后,抓住这个支点后,他们便初步打开了《昆虫记》的大门。但是此刻的他们还只是站在这本巨著的门口徘徊,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是了解了成千上万的昆虫中的一种而已,对于《昆虫记》的整本书阅读依旧是手足无措的。教师此刻需要引导学生回顾《蝉》的教学过程,梳理整个教学脉络,然后小组讨论,思考如何从一篇典型文本中延伸至整本书的阅读。

慢慢地,学生便将一篇文本与一本书进行了关联性迁移。在对这本书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亦可如分析《蝉》一般,抓住科学性——法布尔在《昆虫记》中用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对自然界的昆虫进行了科学观察,最终告诉了读者许多关于昆虫的科学知识;抓住文学性——法布尔用拟人化的手法和文艺的笔调诉说着小昆虫们的故事,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在这些小昆虫的特性中更是反映了人性。《昆虫记》是自然之真与人文之暖的巧妙结合体。

故,精细地挖掘《蝉》这一典型文本的价值,为师生共同撬开了《昆虫记》的神秘大门。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进行巧妙迁移,从个体到整体,思路清晰,轻松实现真正的整本书阅读。

图片
二、巧迁移,读经典之魅力

学习完《蝉》,教师便可趁热打铁开展《昆虫记》专题型整本书阅读教学。何为专题型阅读教学?即通过导读、促读、研读等多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名著整本书中去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与经典的三方对话。

前文已提及,从《蝉》中我们可以确定《昆虫记》中无外乎抓住两点——科学与文学,从而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学。联系罗斯丹对《昆虫记》的评价“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教师便可以将《昆虫记》整本书的研读课分为三个专题展开,分别为“且听虫吟,小昆虫——科学世界”、“且听虫吟,小昆虫——文学世界”、“且听虫吟,小昆虫——哲思世界。”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三个专题的教学开展做一个阐述。

(一)且听虫吟,小昆虫——科学世界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试卷本科普巨著。书中,法布尔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为了揭开这些奥秘,法布尔像侦探一样长时间追踪观察昆虫,不断假设,反复推理,严密求证。因此,本专题侧重于学习《昆虫记》中与昆虫有关的科学知识,更要学习法布尔的科学精神。
课堂上的教学实施少不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设计活动,学生实践活动。

  1. “见字识虫”活动

“见字识虫”活动是教师选取最能体现昆虫特点的语句,学生进行竞赛,比一比谁最先能认出这种昆虫。在竞赛中,学生掌握了昆虫的习性特点等昆虫知识。《昆虫记》中不少昆虫还是挺有自己的特点的,例如它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学生一见“短身燕尾礼服”几个字,马上便猜出是杨柳天牛。又如它短暂的一生只为了寻找自己的配偶,仅仅只有几天的寿命,更有“禁食者”的称呼。学生立马猜出是大孔雀蝶。在这样的趣味竞赛中,学生对于小昆虫的喜爱度也大大提升,对于《昆虫记》这本书的兴致更是上来了。

  1. “为虫代言”活动

“为虫代言”活动是学生以第一人称,把自己当做是其中一种昆虫,结合昆虫称号,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习性特征等。此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有的选择“大自然的清道夫”食粪虫,有的选择“捕猎达人”螳螂,有的选择“育儿专家”朗格多克蝎。例如有学生这样介绍“萤火虫”:

“虽然我看上去呢,是一个纯洁善良又可爱的生物。但是!我可是一个很凶的食肉动物嗷!而那些可怜的小蜗牛们,哎,真不幸,成了我的俘虏。每次捉他们前,我还得给他们打上两针,让这些可怜的猎物先失去知觉,然后就这样,没有了防卫抵抗能力的它们,就只能被我们“吧唧”吃掉,嘿嘿嘿。对啦,我们屁股上那会发光的小灯笼是因为氧化作用。别再用你们天真的样子来对待我们了,瞧不起我?小心一口把你吃掉。”

从学生的实践成果来看,此活动大大增强了他们对于《昆虫记》整本书的喜爱,仿佛都化身为一只只小虫子,诉说着虫子的喜怒哀乐。第一人称的表述,实在是幽默可爱。当然,这也是源于《蝉》这一课在教学上的启发。

  1. “为你绘图”活动

“为你绘图”活动实际上是关于小昆虫的思维导图绘制活动。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小昆虫,可以是一种昆虫,也可以是几种昆虫对比绘制。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阅读的真实性,更可以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提炼能力。于是,便有同学绘制了昆虫的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这些思维导图可谓是图画与文字的巧妙结合,图文并茂。

图片

  1. “跟学探究”活动

“跟学探究”活动是学生通过研读法布尔着力探究的若干个具体案例,总结他的科学探究经验。学生找出法布尔重点的一些实验,例如“红蚂蚁”实验,“大孔雀蝶”实验,通过比较这两个实验,得出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经验,法布尔的探究要领:实验次数充足,不轻易下结论;就初步观察所得,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并进行猜想;带着猜想进行实验,明确探究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做出科学严谨的记录,根据记录得出结论。最终学生也便自然而然明白了法布尔坚持实地观察和反复实验,积极探索、求真务实、敢于质疑,献身科学的精神 。

(二)且听虫吟,小昆虫——文学世界

此专题侧重于《昆虫记》中的文学性。《昆虫记》的文学性表现在哪里呢?首先在于大量运用拟人、对比、比喻等手法。其次,语言准确严谨又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情趣和诗意。最后,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饱含着法布尔对生命的热爱、尊重与赞叹。其实,在此之前,《蝉》的教学中已有涉及《昆虫记》的文学性。不过,为了让学生能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师不妨再选择一课进行文学解读。这里,教师可以选择“文本比读”活动开展我们的教学。

“文本比读”活动

“文本比读”活动是教师选择两段文字,让学生进行比较异同,从而感受《昆虫记》的文学性特点。以圣甲虫为例,我们可以来看看不同作品对圣甲虫的不同介绍。
一般科学著作关于圣甲虫的介绍:

圣甲虫,身体呈黑色或黑褐色,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它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藏起来,然后慢慢吃掉。

《昆虫记》中关于圣甲虫滚粪球的介绍:

“圣甲虫碰到了一个斜坡,沉重的粪球要顺着斜坡滚下去的,但是圣甲虫认准了自己的理儿,偏要横穿这条天然道,这可够大胆儿的,稍一失足,稍踩到一点碍事的沙子,就会失去平衡,就前功尽弃了。果不其然,它脚下一出溜儿,粪球便被滚到沟里去了;圣甲虫被滑落的粪球一带,弄了个仰面朝天,手脚乱蹬乱踢的。它终于翻转身来,追赶粪球。它的机器更加卖力地工作起来。——该当心点儿,傻蛋儿;沿着沟底走,既省力又保险;沟底路好走,特别平坦;你不用太用力,粪球就能滚动向前的。——可是圣甲虫就是不听,它偏要再去那个对它来说是不祥之物的斜坡。”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读一读,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让学生比较两段文字表述的异同。其异同主要在于语言上的区别。学生可以抓住手法、用词、情感等角度进行辨析。例如《昆虫记》这一段关于圣甲虫的描述中,“仰面朝天”“乱蹬乱踢”词语等运用了拟人手法,充满了灵性。“傻蛋儿”“该当心点儿”“你不用太用力”等语言充满了宠溺的情感,而一般科学著作就显得理性多了。学生在慢慢品读过程中自然也便感受到了作品的文学性。

(三)且听虫吟,小昆虫——哲思世界

此专题侧重于解读《昆虫记》中的哲思。周作人这样评价《昆虫记》——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顾名思义,法布尔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这便使得《昆虫记》在科学之真和文学之暖后,更添了一份思辩之妙。在这里,教师可以采用“文学沙龙”的活动开展《昆虫记》中哲思世界的探索。

“文学沙龙”活动

“文学沙龙”活动是一个以小组谈论和撰写小论文为主要形式的活动。

首先,教师选取几篇典型的蕴含哲思的篇目供学生选择,例如《红蚂蚁》、《绿蝈蝈》、《蟋蟀的洞穴和虫卵》等。而后,学生选择其中一两篇仔细研读,一一找出昆虫中蕴含的虫性。例如会唱歌的小昆虫们,他们歌唱纯粹是为了生命的欢愉,欢呼着酷暑的如火骄阳,对它们来说,人类和他们反复无常的喜好是不重要的。

接着,学生之间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从虫性身上联系我们的人生,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例如《蟋蟀的洞穴和虫卵》:默默付出的食粪虫和埋葬虫没有得到重视和礼待,而蚂蚁等屠杀者却历来得到关照与赞美。这正如人类世界中“做好事的默默无闻,恶贯满盈的却备受歌颂”。又如《红蚂蚁》:动物身上有着人类完全没有的感官功能,人类需要反观自我,人类也并非是凌驾于动物之上的统治者,我们更需要的是谦卑与敬畏。

最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文化沙龙成果,并且撰写小论文,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昆虫记》中哲思世界的理解。例如有学生在小论文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表述:
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以自己的热爱执着对待昆虫,以人所拥有的情感看待昆虫,我这才恍然大悟。其实昆虫与人相同,虫性与人性也是相同的,只是我们一开始没有看透罢了。无论是昆虫、人还是动植物,其本质上不就是生命吗?那么既然同为生命,人性虫性不就相通吗?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都应该赋予情感。而我们不应看低任何一个生命,自大地认为自己便是自然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我们应始终怀着情感去热爱每一个生命,无论它是否渺小,无论它是否脆弱,众生平等,我们应尊重。

看着封面上的昆虫,我慢慢地明白了《昆虫记》中所述的虫性、人性,慢慢地明白了生命与自然……
由此可见,学生是真正走入了文本,在《昆虫记》深处漫溯思考。

给我一个支点,撬动整部经典。这样的阅读方法,其实更可以适用于其他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例如以《阿长与山海经》为支点,可以撬动《朝花夕拾》双重视角的阅读;以《三打白骨精》为支点,可以撬动《西游记》人物成长的阅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为支点,可以撬动《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真实性的阅读。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思考去发掘点滴的切入口,这样我们上起名著研读来,亦能游刃有余!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5444.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3月 9日
下一篇 2023年 3月 10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