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北宋“高考”,徽宗亲自出题,难倒无数才子。
师:大家一定很好奇,皇帝出了什么题难倒了无数才子。皇帝要拿一句诗来让考生作一幅画。“蝴蝶梦中家万里”。
师:那么,如果让你来作画,在这句诗里,你会重点突出哪个意象来作为你画里的核心?
生 1:蝴蝶。
生 2:家。
师:我们来看,夺魁者画了什么。
【屏幕显示】王道亨《苏武牧羊》图
图片
师:苏武在异国的冰天雪地中,正在打瞌睡,睡梦中一定有他万里之远、魂牵梦萦的故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就是和这幅画作相关的文学作品《苏武传》。
二、厘文顺脉,聚焦“选择”
师:同学们之前有听过苏武牧羊的故事吗?我先考考大家,大家一起来填空。
【屏幕显示】
苏武奉命持节出使 ,却因被扣留。单于先后派 、 劝降苏武,后将他流放到 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 年持节不屈,后获释回到汉朝。
(学生填空)
师:不错。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如果此次出使,汉武帝只派苏武一人前往,这本是一次惬意的和平之旅:人家示好,我去答谢,还带着礼物。可是苏武不是一个人去的,而且一到了匈奴,副团长张胜就背着苏武与老熟人虞常密谋叛乱,事情败露,单于准备杀掉所有使者,还准备审讯苏武。苏武参与此次密谋了吗?
生:没有。
师:从这一点上看,苏武真倒霉,很无辜。然而,苏武在知道事情败露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自杀。
师:苏武与此事全无关系,纯粹是“躺枪”,他为什么执意要自杀呢?
(同桌间相互讨论,之后回答)
生 1:在苏武看来,自己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他严重失职。
生 2:张胜私自参与叛乱,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苏武觉得对不起国家。
生 3 :如果在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后才死去,国家的尊严又会受到伤害,那就更对不起国家了。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师:这样看来,苏武这个人怎么样?
生 1:爱国。
生 2:有担当。
生 3:我有不同意见,苏武遇事大包大揽,太不懂得变通,关键是他不爱惜生命,动不动就自杀。
师:同学们,这样看来,苏武这个人物并不容易评价,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入贴标签的陷阱。那么,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苏武这个人呢?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人类普遍需要面临的问题,即“二难选择”。什么是“二难选择”?大家可以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示例:
图片
师:“二难选择”是指判断主体在面对事实时所陷入的选择窘境,不管选择哪种情况,都不是最佳选择,但现实又必须让他做出选择。
三、深层透析,关注“两难”
师:苏武虽是英雄,但他首先是个普通人,所以他也会面临着他的“二难选择”。那么,他的“二难选择”是什么?
生:选择守节不投降就得选择死,想要活命就必须变节投降。
师:那么这个难题是谁出给他的?
生:单于。
师:为了逼苏武做出选择,单于先派了谁来劝降?
生:卫律。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第 5 自然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卫律是如何劝降的。
生:威逼利诱,卫律先用杀虞常的方式来恐吓苏武,结果收获了一个张胜。然后他“举剑拟之”假装去杀苏武,这是武力威胁,苏武动都不动。于是他又以利相诱,苏武不应。最后他威胁苏武,只有通过他投降才会得到好处,以兄弟之情拉拢,结果被骂得狗血淋头!
师:英雄和小丑走在同一条路上。哎!卫律不懂苏武,苏武却把卫律看得清清楚楚。现在,第一道题苏武已经圆满解答,没想到还有第二道题,这道题是谁给苏武出的?
生:李陵。
师:作为苏武的前同事、好朋友,李陵是怎么劝降的呢?
生:我们来抓一个很特别的标点符号——?号。“何久自苦如此!”虽然是感叹号,但其实也是个反问句。我们在有问号的地方断开,李陵劝降的四个层次就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师:嗯,不错,有时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呢!我们顺着这个思路细读文本,圈点勾画,思考李陵劝降的每一个层次是怎样的?
生 1:第一层,苏武你想求得忠君的名节,可是皇帝不知道。
生 2:第二层,李陵告诉苏武,你想保护家人,可是他们都因苏武而受牵连。
生 3:(急切地)我觉得苏武哥哥、弟弟的死和苏武没有任何关系。哥哥苏嘉是因被弹劾大不敬,自杀;弟弟苏贤是因为追捕犯罪的宦官不力,服毒自杀。
生 4: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便苏武哥哥、弟弟的死和苏武没有任何关系,但苏武母亲的死与他出使后无消息是否有关呢?妻子的再嫁呢?两个妹妹呢?年幼的孩子呢?
师:这样看来,李陵详细陈述苏家每一个人在苏武出使后的遭遇,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
生:苏武已经家破人亡,没有牵挂。
师:同学们的思考已经很深入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就意味着苏武没有了家,没有了等待。
师:那第三层呢?
生:“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是说你不肯投降的心怎么能超过我?我认为李陵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想告诉苏武时间久了,负罪感便会慢慢冲淡,从而打消苏武的顾虑。(生鼓掌)
师:你分析得非常准确,那你能再说说李陵在第四层中为什么要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和苏武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说,你苏武即使能够回去,也是存亡未卜,生死难料。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李陵的这一席话,把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了。如果卫律的劝降只是简单的生死和物质诱惑,根本动摇不了苏武,那么李陵的劝降就是伤筋动骨、句句诛心。
大家想想,这个时候,苏武的内心可能会是怎样的?
生1:我想,苏武一定是怀疑的。在这贝加尔湖畔,没有人知道的坚持有意义吗?
生 2:我想,苏武一定充满了痛苦和悔恨。家人的不幸都是因自己出使后杳无音讯发生的,我苏武究竟犯过什么错,要承受如此大的痛苦?
生3 :我想,苏武一定是忧郁的、孤独的。寒暑交替,夜深人静,无人能与他畅谈,无人能知他真心,也无人激励他抵抗,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难道真要在这荒原上孤独终老?
生 4 :我想,苏武一定还是坚定的。他在想,我苏武,绝不媚俗失节,一根节旄就是我的选择。
师:试想,如果苏武的情感单单表现为一种甘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崇高和伟大,会怎样?
生:那就显得太假!任何人都不是永远坚强的,总会有软弱、低沉的时候。
师:也就是说,苏武不在乎锦衣夜行,执着地坚守着气节的选择是经历了内心的挣扎才做出的,恰是经历了“二难选择”的苏武,才是真实的苏武,伟大的苏武。
师:现在第二道题苏武也给出了答案,但单于又继续给苏武出了什么难题考验他呢?
生:一个是幽禁,另一个是流放。
师:威逼利诱不成,就把你幽禁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流放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生:恶劣、苦寒、少食。这都是匈奴单于的精心安排,把苏武置于九死一生的境地,生活真的已经到了绝境。
师:苏武是怎么做的?
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师:啮雪吞毡,绝地求生。如果是大家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办?
生:苏武怎么那么傻,他不是牧羊人吗?为什么不杀羊吃,羊肉多么香?
师:苏武如果不吃羊的话,确实不符合常规。我们假设,苏武吃了羊会怎么样?
生:羊是匈奴的,如果苏武选择杀羊来吃,便是间接接受了匈奴的恩惠。再者,作为牧羊人,应当尽职尽责。假如他吃了羊,牧羊人成了吃羊肉的“灰太狼”,如果匈奴单于追查下来,定会嘲笑和鄙视这个可怜得快成了饿死鬼的“老头”。(生笑)
生:如果苏武吃羊,一旦开了吃戒,有了战战兢兢的第一次,很可能就会有心安理得的第二次,习以为常的第三次,别说十九年了,十九个月那群公羊也早就成为腹中餐了。所以苏武即使动过吃羊的念头,恐怕也是克制再克制,最后打消了。
师:大家觉得他回答得怎么样?
生:好!(鼓掌)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疑惑: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选择自杀,现在他却又想方设法活下去,这不是很矛盾吗?
生:之前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但是现在匈奴是用艰苦的环境来考验苏武的意志,苏武要证明汉使的气节,所以他要活下来。
师:你的意思是说,苏武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吗?(生点头)那么,是什么支撑了苏武,使他在如此绝境中顽强地活下来了呢?
生:气节。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齐答):“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师:当所有人认为苏武是牧羊人的时候,在苏武的心里,他却始终以汉使臣的身份要求自己,所以,强烈的责任感绝不允许他做出让大汉颜面扫地的行为。
四、理性思辨,寻找“答案”
师:至此,单于给苏武出的这张卷子所有的选择题苏武都答完了,在苏武的这番选择中,你觉得苏武哪一点最打动你?(生各抒己见)
生 1:面对生死考验,张胜投降了,而苏武却坚守住了气节。
生 2: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得意了,而苏武理都不理。
生 3:面对家庭不幸,皇上不明,臣子蒙冤,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师:长达十九年的流放,苏武经受了生死考验,拒绝了利益诱惑,拒绝了人性关怀,选择了风雪天山十九年的苦难,当然,他不知道是十九年,也许是一辈子,苏武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大家想想,如果可以,苏武在择生与择死之外,是否还有第三条路可走?
(生沉思)
师:这个问题,探讨的其实已经不只是一个具体的苏武,而是有识之士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了。因为这样的精神,不仅在苏武身上存在,在杜甫、韩愈、文天祥、岳飞、谭嗣同、陈红军、陈祥榕身上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精神与意识,正是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思想的体现。拥有了这样的精神,便走出了个体利益得失的小我,知道国家需要什么,知道自己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所以,他们会用小小的身躯,让我们看得见光明和希望。
师:同学们,如果真有那么一次考验,需要我们放弃个体“小我”,来成就集体大我,作为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你会做何选择?我们一起来读北宋横渠先生给我们的答案。
【屏幕显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生齐读,声音洪亮,情绪激昂)
摘自《语文新读写》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