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虎》赏析

原文

     赵城妪①,年七十余,止一子。一日入山,为虎所噬。妪悲痛,几不欲活,号啼而诉之宰。宰笑曰:“虎何可以官法制之乎?”妪愈号啕,不能制之。宰叱之,亦不畏惧,又怜其老,不忍加以威怒,遂诺为捉虎。妪伏不去,必待勾牒②出,乃肯行。宰无奈之。即问诸役,谁能往者。一隶名李能,醺醉,诣座下,自言:“能之。”持牒下,妪始去。隶醒而悔之,犹谓宰之伪局,姑以解妪扰耳,因亦不甚为意。持牒报缴③,宰怒曰:“固言能之,何容复悔?”隶窘甚,请牒拘猎户,宰从之。隶集诸猎人,日夜伏山谷,冀得一虎庶可塞责。月余,受杖数百,冤苦罔控④。遂诣东郭岳庙,跪而祝之,哭失声。无何,一虎自外来,隶错愕,恐被咥(dié)噬(shì)⑤,虎入,殊不他顾,蹲立门中。隶祝曰:“如杀某子者尔也,其俯听吾缚。”遂出缧(léi)索⑥絷虎项,虎帖耳受缚。牵达县署,宰问虎曰:“某子尔噬之耶?”虎颔之。宰曰:“杀人者死,古之定律。且妪止一子,而尔杀之,彼残年垂尽,何以生活?倘尔能为若子也。我将赦之。”虎又颔⑦之,乃释缚令去。

    妪方怨宰之不杀虎以偿子也,迟旦,启扉,则有死鹿,妪货其肉革,用以资度。自是以为常,时衔金帛掷庭中。妪从此致丰裕,奉养过于其子。心窃德虎。虎来,时卧檐下,竟日不去。人畜相安,各无猜忌。数年,妪死,虎来吼于堂中。妪素所积,绰可营葬⑧,族人共瘗之。坟垒方成,虎骤奔来,宾客尽逃。虎直赴冢前,嗥鸣雷动,移时始去。土人立“义虎祠”于东郭,至今犹存。

注释

    ①赵城:旧县名,隋末置,治所在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西南。妪:老年妇女。

    ②勾牒:拘捕犯人的公文。勾:捉拿。

    ③持牒报缴:至期复命,交回勾牒。指未完成使命。

    ④罔控:无法申诉。

    ⑤咥噬:咬食,吞吃。

    ⑥缧索:捆绑犯人的绳索。

    ⑦颔:点头,表示同意。

    ⑧绰可营葬:指积蓄足够置办丧葬之事。绰:宽裕。

译文

    赵城有一个老妇人,七十多岁了,她只有一个儿子。有一天,儿子进山,被虎吃了。老妇人十分悲痛,几乎不想活了。便连哭带号地向县官告状。县令笑着说:“老虎怎么能用官法制裁呢?”老太太越发号啕大哭,没人能把她止住。县令加以呵斥,她也不怕。县令又可怜她上了年纪,不忍心对她大发脾气,便答应为她捉虎。谁知,这个执拗的老妇人还是伏在地上不肯离开,一定要等待县官签发拘捕老虎的公文,拘捕老虎的差役出发了才肯走。县官拿她没办法,问手下的差役,有谁前往拘捕老虎。一个名叫李能的差役醉醺醺地到县官座下说:“我能。”说完就拿着公文走了,老妇人这才离开县衙。李能酒醒以后感到后悔,他认为这是县官设的骗局,暂且用它来解脱老妇人的搅扰,也就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于是,他拿着公文去见县官。县官生气地说:“捕虎之事本来是你自己答应的,现在怎么又反悔呢?”李能非常难堪,请求县官再下一道公文,令猎人一同前往。县令答应了他。李能集合猎人们,黑天白日埋伏在山谷中,希望捉住一只老虎,能搪塞责任。但过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捕到一只虎。因为没有捕到老虎,李能挨了几百棍子,冤苦无处诉说。于是到城东的岳庙里跪着祷告,求神保佑。李能在庙里失声痛哭,这时,一只老虎突然从外面进来,李能大吃一惊,害怕被老虎吞食。老虎进庙以后,什么地方都不看,只是站在门内。李能祷告说:“如果是你吃了老妇人儿子的话,你最好低下头驯服地让我把你捆起来。”看看老虎没有伤人的意思,李能真的拿出绳索捆住老虎的颈子,老虎竟垂着耳朵让他捆绑。李能觉得十分奇怪。但重任在肩,耽搁不得,于是,他忐忑不安地把老虎牵到县衙。县官审问老虎:“老妇人的儿子是你吃的吗?”老虎微微点点头。县官又说:“杀人的要处死,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律。再说老妇人只有一个儿子,你把他吃掉了,她风烛残年,依靠什么生活呢?如果你能够做老妇人的儿子,我将赦免你吃人的罪过。”老虎又微微点点头。县官就松绑让老虎走了。

    老妇人埋怨县官没有杀老虎为她儿子偿命,准备再到县衙告状,但天亮后,打开房门,发现房门外有只死鹿。老妇人卖了鹿的肉和皮,用它作为日常生活费用。从此之后,这种事经常发生。有时老虎还叼些金银丝帛,有时给她叼来能卖钱的动物,扔到院中。老妇人从此日子过得富足起来。老虎对她的供养超过了她的儿子,她心里暗暗地感激老虎。有时老虎来了,躺在屋檐下,整天不离去。人和老虎相安无事,彼此都不猜疑。过了几年,老妇人死了,老虎来了,在屋里大声吼叫。老妇人平日所积攒的钱,可以宽宽绰绰地操办丧事,同族人一起把她埋葬了。坟刚堆起来,老虎急急跑来,送葬的宾客都吓得逃跑了,老虎一直走到坟前,大声号吼,声音像雷鸣一般,待了好长时间才离开。当地人在东郊为老虎修建了一座“义虎祠”,直到今天还在。

解读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成书于清朝初年,是我国清初的一部著名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491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是集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之大成者。《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的成绩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此后却屡试不中。72岁时补了岁贡生。他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逸事,吸取其创作营养,又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除《聊斋志异》外,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被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凶猛的老虎将老婆婆唯一的儿子咬死了,老婆婆告到县官那里,要求依法捉拿老虎为儿子偿命;这已经有点违反常理。老虎捉到了,县官不杀它,却问老虎能不能像儿子一样奉养老婆婆,如果可以,就免去死罪;老虎居然点头应允;县官也果真放虎归山……这便更加荒谬了。世间哪有这样的事,而作者偏要把它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不觉其“虚妄”,反能更好地陷入沉思,更好地接受作者对丑恶现实的愤慨,对理想生活的憧憬的感情和寓意。作品对虎的描写,意态绰约,变化有致,虽不能吐一言,却极富人情味。无言的赤心之所以能活泼泼地跳动在人前,就在于它有后来的行动表白了自己的心迹。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