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统编五上课文《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了解和学习民间故事,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单元选编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个民间故事,根据篇幅和教学需要,《牛郎织女》分成了两部分。这两个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故事情节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是在中年级“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旨在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在《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的课后题、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栏目中都有相关的练习,“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口语交际安排了“讲民间故事”的活动,旨在将学到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经过大众千百年一代又一代智慧的打磨,这个故事堪称民间故事的经典,成为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本课是《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讲牛郎织女在王母娘娘的干预下,被天河隔开,从此天各一方,但牛郎织女不忍离别,隔河相望化作星辰。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本课以织女活动为主线进行叙述。第1-2自然段讲了牛郎织女婚后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交代了老牛的死和临终嘱托,为下文牛郎披牛皮飞上天空埋下了伏笔;第3-5自然段讲述了王母娘娘无情地把织女抓走,并划一道天河将两人隔开;第6-8自然段是整个故事的结局,讲由于织女的极力抗争,终于得到王母娘娘的允许,每年七月七日与牛郎在鹊桥相会。

课文有不少内容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如,王母娘娘凭借一根玉簪就能划出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牛郎披着牛皮能够担着儿女升天救亲人,七夕喜鹊能从四面八方聚拢来搭桥让牛郎和织女见面等,鲜明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特点。

课文文本由叶圣陶先生组织撰写,语言通俗、浅显易懂。课文中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为故事增色不少。故事中的老牛,会说人话,还会预知未来……这些离奇的情节,增添了这个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也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学习目标

1.认识“俭、皇”等9个生字。

2.能运用第二单元学到的方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3.根据牛郎织女故事的主要情节设计连环画,能给连环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4.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和传承,激发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任务情境:我们都是民间故事传承人

导入

在老牛的帮助下,人间的牛郎与天上的织女相识,并且结为夫妻。牛郎织女从此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他们最后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牛郎织女》(二),继续当好民间故事传承人。

学习字词,明确任务

1. 学习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勤劳节俭 富丽堂皇  偎在怀里  衰老   珊瑚礁   箩筐   拗不过

2.出示课前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了解故事的结局。

②根据牛郎织女故事的主要情节设计连环画,能给连环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梳理情节,了解结局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借助学习单,概括梳理故事情节。

2.借助梳理的故事情节,连起来讲一讲牛郎织女故事的后半部分。

3.说一说后半部分故事中,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

老牛临终时竟然预感到了后面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王母娘娘一根玉簪就能划出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

牛郎披着老牛的皮能够担着儿女升天去追赶织女

七夕喜鹊能聚拢来搭成一座桥让牛郎和织女见面

4.辩一辩:王母娘娘的做法,你是否支持?请说说理由。

反对:王母娘娘硬生生地拆散了一对恩爱的夫妻,破坏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制造了一个悲剧。王母娘娘太冷酷了!

支持:织女触犯了天条,私自下凡到人间,应该受到惩罚。

整体回顾,设计连环画

1.了解什么事连环画?

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是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它以一组连续的图画,配上简洁的文字,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图文结合,简洁明了,是连环画的特点。

2.欣赏一组其他同学创作的连环画。

3.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学习单上绘制完成一组连环画,并配上简短的文字。提示:文字可以“人物+事情”的方式表述。

内容详见课堂学习单。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古流传至今,已经一两千年,可谓家喻户晓。

读一读课后资料袋,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和传承。

2.牛郎织女的故事还经常写进古诗词中。教师领着学生大致读一读下面几首诗词,找一找诗词中写到牛郎织女故事的地方。

《秋夕》(唐·李商隐)

《乞巧》(唐·林杰)

《鹊桥仙》(宋·秦观)

《绮疏遗恨》(明·唐寅)

2.中国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大民间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开启本学期的快乐读书吧。


微信扫码,在小程序内阅读
搜索标题,找到相应文字,可免费复制
赞(0) 打赏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