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的写作有如下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可每次接触新班时,我总是感觉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现象,缺少真情实感,大而无当,空洞无物。
针对这种现象,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
老师在布置学生写作文时,他们总是抱怨没有内容可写。学生在学校生活也确实存在“三点一线”的现象,可毕竟他们是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这个集体中的他们之间毕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而他们还是有自己的生活的。作为老师,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学生一双慧眼,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努力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找出令他们心动的地方。
我提前一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观察作业。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本班内某一学生,抓住他的典型动作的典型语言加以描述,作文中不得出现该同学的名字。在作文展示课上,我要求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片段,其他学生说出他所写的学生的姓名。如果其他同学根据描述不能说出学生的姓名,这位同学就必须重写。展示完毕之后,全班仅仅有3位同学需要重新来写。
2、引导学生注重情感体验。
要想使学生作文充满真情实感,仅仅有观察还不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和父母朝夕相处,可以说可写的内容非常多。可为什么学生一写到父亲母亲,却总是写下雨天送伞,生病了背着去医院等等这样陈旧的材料呢。这说明他缺乏的不是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深入体验。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我说:“同学们,我们最亲的人当然是我们的父母了,你一定对他们非常熟悉,那么你见过他们笑吗?他们为什么笑?你见过他们哭吗?他们为什么哭?你见过他们疲惫不堪的身影吗?他们因为什么疲惫不堪?请选择一个最让你感动的角度,把它给展现出来。学生们经过短暂思索后,非常迅速地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这样一个过程,其实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一种精神的碰撞。经过这样的对话和碰撞之后,学生的笔下自然会流淌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文字。
3、要让学生作文中有一个“自我”。
据说,一个朋友在去探访福楼拜时,只见他正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朋友就问他:“你为什么哭呀?”福楼拜就说:“包法利夫人死了。”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先生所写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不甘平庸而最终一步步走向堕落的人物。这样一个人物死去了,福楼拜先生竟然也悲痛欲绝,可见他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多少的感情。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要想让自己的作品感动别人,首先要把自己感动。因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自己所写的人或事之中去,把“自我”放进去,在叙述和描写中渗透出自己的感情,这样所写的人或事就具有了独特性。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