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引导 学以致用——五上《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4.背诵古诗《乞巧》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经典,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里的一块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芳草地!今天,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的《语文园地》,一起去回顾本单元民间故事所带给我们心灵的那份神奇。这一节课,我们将学习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内容。

 

二、板块一:交流平台

 

1.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看看在这里,给我们交流了哪些可以使讲故事更有新鲜感的方法?请你用笔勾画出关键语句,并作简要概括。

 

预设:

 

1.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

 

2.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3.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

 

小结:简单来说,就是——转变角色、增加情节和变换顺序。

(设计意图:提炼、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形成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

 

【学以致用】《牛郎织女》这篇文章,有些情节写得过于简单,让人很难理解。比如:

 

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有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第10课《牛郎织女(一)》

 

请你结合方法二,看看增加什么的内容可以使这一情节讲起来更有新鲜感呢?

 

提示:牛郎究竟看见了什么,又听见了什么?他是怎么跟牛商量事情的?

 

预设:牛郎的邻居是个好心的大娘,经常给牛郎送吃的。大娘的孩子没有在身边,没人帮她种地。牛郎看到了就和牛商量:“老牛,老牛,邻居家大娘家的地该种了,可她自己种不了。大娘对我那么好,老给我送吃的,明天咱们帮帮她,帮她把地种了,好吗?”牛低下头蹭了蹭牛郎,叫了两声,好像说:“好啊,好啊,你真是个善良的人,就听你的。”

 

【练一练】像这样写得简单的情节,这篇课文中还有不少的地方。再如:

 

老牛说:“明天黄昏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一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戏水。她们的纱衣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第10课《牛郎织女(一)》

 

提示:织女下凡的消息,老牛怎么知道的?关于老牛的身份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预设:牛郎养的这头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有一次和月老一起喝酒,两个人喝到一半的时候,月老上厕所。这时候金牛星看见月老桌子上的姻缘簿,很好奇就翻开来看。恰好看到牛郎织女是一对夫妻。正看到一半,月老回来了。后来金牛星因为违反天条被贬下凡变成了一头牛,正好是牛郎养的那头牛。于是,它就告诉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教师小结:增加情节,其实,是在讲述的过程中适当增加符合人物性格的动作、心理和语言等细节描写,并通过合理的想象使得故事的情节与情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更符合故事的逻辑性。

 

(设计意图:在这一板块,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创造性复述的表达效果,即使讲得故事更新鲜、更生动、更吸引人。为了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效果,以方法二为例,进行具体的运用与实践,进而使学生明白这三种讲故事的方法,都需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进一步充实课文内容,合理发展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把事情经过叙述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吸引人。

 

三、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一)体会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1.请你读一读下面两组词语,然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横着读、竖着读

 

预设:1.每一组词语的意思相近。2.左边是俗语,右边是成语。所谓俗语,就是在老百姓中流传的通俗语句,用起来生动、活泼,说起来别人也容易听懂。而成语就是使用起来显得往往比较文雅、有内涵、概括性强,有文化味。

 

2.下面一组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①雨来就是不说,日本军官的鼻子都气歪了。

 

②雨来就是不讲,日本军官气急败坏地打了他一巴掌。

 

预设1:我喜欢第②句。因为它能让我看到日本军官生气时的各种样子,比如动作上,跺起脚来;表情上,脸色发紫。使用成语,可以更好地发挥想象。

 

预设2:我喜欢第①句。因为它是俗语,读起来很口语化,有画面感,显得语言活泼,有意思。

 

【比一比】

 

①我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我是来借钱的。

 

②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今天就是来要东西的。

 

【讲一讲】

 

请你任选其中一组讲一个小故事,看谁讲得更有意思?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盼星星盼月亮 望眼欲穿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预设: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教师小结:俗语或成语,在使用上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合适和不合适之说。大家在讲故事时,要是恰当地运用俗语或成语,就会使所讲的故事更有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两组词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在句子中体会俗语和成语的表达效果。最后,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一组词语讲故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把情节说具体

 

1.请你快速地阅读“狼吃羊”这两个片段,找一找,片段一和片段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用笔勾画出来。

 

预设1:增加了“气冲冲、温和地”等神态描写的词语;还增加了狼的动作,如呲着牙,扑上去等;还增加了狼和小羊的对话;还改用口语化的词语,如把饮水改为喝水、找借口改为找碴儿。

 

预设2:我发现,片段一中的“恼羞成怒”,到片段二就变成了“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这样就把概括性的词语转化为具体性的词语,更形象、生动了。

 

教师小结:简言之,就是——改用口语化的词语;增加人物说话的内容;增加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把概括性的词语转化为具体性的。

 

2.下面是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现在请你仿照“狼吃羊”的例子,想一想如何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使这一情节讲得更具体、更生动?

 

姑娘穿上衣裳,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预设1:可以从他们给对方各自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入手。

 

预设2:可以加入他们见面时,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怎么做,以及牛郎织女当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

 

【示范】

 

那一天,仙女们洗完澡,纷纷穿上了衣服,飘然而去。最后只剩下一个美丽的姑娘,急得满脸通红,在岸上东寻西找。

 

牛郎看到了这件纱衣,这是一件很美丽的粉红色纱衣,金光闪闪,华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牛郎因此惊呆了!这时织女的声音传了过来:“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谁瞧见我的衣裳啦?”牛郎赶紧走过来,扬扬手中的纱衣:“别找了,在这儿呢!”仙女一见,高兴极了。于是两人坐在湖边交谈起来。织女发现牛郎憨厚老实,是个善良的人,顿时心生好感。

 

牛郎一五一十地把身世说了一遍,仙女很同情他,暗暗喜欢上了这个诚恳朴实的小伙子。她告诉牛郎,自己是天帝的女儿,名字叫织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牛郎为此感到很是惊奇。

 

就这样两人认识了。

 

(设计意图:“狼吃羊”的示例要示范好,引导学生体会把概括性词语将具体的方法。然后运用于牛郎织女初次相见的情节中。在创造性复述这一情节时,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说出如何使情节变具体的思考的过程与方向。)

 

四、板块三:日积月累

 

请你自由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提到的是怎样一个民间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1: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的夜晚,女孩子都要出来,仰望着天上的织女星,向传说中的织女乞巧。

 

预设2:七夕的夜晚,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想象着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终于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该有几万条吧!

 

教师小结:这首诗就是对乞巧节进行了生动地描写。好!现在请你多读几遍,把这首诗读熟,做到熟读成诵。下面再拓展几首描写七夕的诗句。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汉乐府《迢迢牵牛星》

 

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唐·刘禹锡《浪淘沙》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民间故事理解诗意,并积累描写“七夕”诗句)

 

五、总结本课

 

在这一节课我们梳理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三种方法,也体会到了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还学习了使故事情节更加具体的方法。同时,还学习一首跟七夕节有关的古诗,并积累了与“七夕”有关的诗句。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我们更好地讲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我们不仅要会讲,而且要能讲,还要讲好。因为民间故事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好,发扬好!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