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疑问注释解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zhāng)。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qí)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xiǔ)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xiè)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鳍(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译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青③,取之于蓝④,而青于⑤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⑥,輮⑦以为轮,其曲中规⑧。虽有槁暴⑨,不复挺⑩者,輮使之然⑪也。故木受绳⑫则直,金⑬就砺⑭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⑮,则知明⑯而行无过⑰矣。

 【注释】①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③青:靛青,一种染料。④取之于蓝:从蓝草中取得。蓝,草名,也叫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制成靛青。⑤于:比。⑥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中,适于,合于。绳,墨线。⑦輮(róu):通“燥”,用小火烤木材使之弯曲。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弯曲。⑧规:圆规。⑨虽有槁暴(gǎo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暴,晒干。槁,枯。暴,同“曝”,晒。⑩挺:直。⑪然:这样。⑫受绳:用墨线量过。⑬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⑭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⑮日参省(xǐng)乎己: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日,每天。参,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⑯知(zhì)明:智慧明达。知,通“智”,智慧。明,明达。⑰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它的弯度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经过火烤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按墨线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①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②之所学也;吾尝跂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④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⑥也,而闻者彰⑦。假⑧舆马⑨者,非利足⑩也,而致⑪千里;假舟楫⑫者,非能水⑬也,而绝⑭江河。君子生非异⑮也,善假于物⑯也。

【注释】①尝:曾经。②须臾(yú):片刻,一会儿。③跂(qǐ):踮起脚后跟。④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⑤见者远:远处的人也能看见。⑥疾:大,洪亮。⑦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⑧假:借助,利用。⑨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⑩利足:善于奔走。⑪致:达到。⑫舟楫(jí):船只。楫,桨。⑬能水:善于游泳。⑭绝:横渡。⑮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性,天赋。⑯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译文】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没有变得洪亮,但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①焉②;积水成渊③,蛟④龙生焉;积善成德⑤,而神明⑥自得⑦,圣心⑧备焉。故不积跬步⑨,无以⑩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⑪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⑫,功在不舍⑬。锲⑭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⑯,下饮黄泉⑰,用心一也⑱。蟹六跪⑲而二螯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㉑也。

【注释】①兴:起。②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下文的“生焉”的“焉”与此相同。③渊:深水。④蛟:一种似龙的生物。⑤积善成德: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⑥神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⑦得:获得。⑧圣心:圣人的心怀。⑨跬(kuǐ)步:古代的半步。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⑩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⑪骐骥(qíjì):骏马。⑫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⑬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⑭锲(qiè):刻。⑮金石可镂(lòu):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这里泛指雕刻。⑯埃土:泥土,尘土。⑰黄泉:地下的泉水。⑱用心一也:(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用,以,因为。一,专一。⑲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六”应是“八”。跪,蟹脚。⑳螯(áo):螃蟹的钳子。㉑躁:浮躁,不专心。

【译文】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那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自然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远达千里;不汇聚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会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刻几下就放弃了,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饮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解读

    解读一: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时人尊称“荀卿”。曾遍干诸侯,游历齐、秦、赵、楚等国,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长),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即家于兰陵,著书终其一生。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学问渊博精深,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他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他的学生中,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和汉初政治家张苍等人。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共二十卷,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立身和学术论辩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结构严谨,行文气魄宏大雄伟,有包容百家的气概,全书语言质朴简洁,说理透彻。

本文运用比喻,阐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其巨大作用,指出要使学习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

本文三段之间,虽然选编时都有所删削,但内部的逻辑关系仍然是非常严密的,看不出删削的痕迹。本文题为《劝学》,也就是劝勉人们要重视学习,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并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为喻,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品性,强调君子如果能“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接着阐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的观点,强调君子要善于学习,指出“须臾之所学”,远远胜于“终日而思”,指出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就可以收到“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最佳效果,进一步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点明君子之所以有异于人,就是由于他“善假于物”,而要“善假于物”,不学习,没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最后,运用正反两相对照和设喻的手法,说明学习时应具有的态度。始而强调知识贵在积累、贵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继而指出应用心专一,力戒浮躁。只有这样,学习才会有所收益。于此可见全文层次井然,且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比喻。在议论文中,比喻的运用,能使其生动形象。文章在“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提出之后,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因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事物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含蓄地指出学习是能改变人的本性的;“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影响的巨大作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使“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道理不言自明。“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比喻,共同说明了“善假于物”的作用,也就是说明了学习可以增长才干的作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也贵在积累。“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是从反面进一步予以强调。“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蚓”与“蟹”的比喻,既正反两相对照,又形象生动,使对待学习的两种态度、两种结果的孰优孰劣,分外鲜明。

解读二: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

与孟子主张性善论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可以通过道德教化和主观的学习努力,从而改造人性,“涂之人可以为禹”。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荀子·劝学》便是一篇谆谆劝学的文章。

选文开篇提出中心观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中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学习的意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进步的道理。接着,文章又用輮木为轮、绳木则直、金砺则利的比喻,类比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道理,从而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改造人的思想、改变人的行为。这样设喻引出论断的写法,说服力极强。段末的“日”字呼应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更加强调了要不断学习的观点。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荀子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写起,并连用四例:登高博见、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来说明善于利用外物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一般人要想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也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四段主要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不同意“天生圣人”的说法,他认为人要“积善积德”,才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因此,本段开头先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个比喻,从正面说明“积”的道理。接着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然后分别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进行对比论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进行对比论证,从而阐明了学习既要重视积累还要坚持不懈的道理。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与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强调了专心致志、不能浮躁的重要性。

本文分别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层次非常清晰。每段层层设喻,所用喻体常见易懂,说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83629.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9月 13日
下一篇 2024年 9月 13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