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重点解析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图片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有《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浪淘沙·北戴河》等。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1925年深秋。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发展,势如破竹。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这年秋天,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知识链接】
万户侯(wàn hù hóu):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重点生字】

 

沁(qìn)园春
百舸(gě)
鱼翔(xiáng)浅底
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
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怅(chànɡ)寥廓

 

【课文解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博大胸怀。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诗人从上阕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主题思想】
本词通过对长沙橘子洲头秋景的描绘和对词人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

 

【重点解析】
请从意象的角度分析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词人在上阕中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取了极具典型性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来描写。词人用“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词将眼前景象写得生机勃勃,通过提出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其博大的胸怀和献身革命的凌云壮志。
这首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的上阕,虽然是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词人眼中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词人的眼睛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词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肃杀悲凉,凄清冷淡,而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却为何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在古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但在这首词中,词人写的虽是寒秋景物,但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词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词人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昂扬奋发的情感,将个人的远大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词人的自我形象的?
在词的上阕中,词人的自我形象主要是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的。一个“独立”,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卓然而立的形象。“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表现了词人高瞻远瞩、洞察一切的深遂的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词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这赞叹中充溢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词人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之情。
一“怅”一“问”,表现了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至此,一个勇于以天下为己任、具有非凡气魄的革命者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在词的下阕,词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回忆来展示的。“忆”字引领出词人对往昔求学和战斗生活的回忆。词人用“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往昔的难忘岁月,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但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
在写景、叙事中,词人的自我形象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表现,展示了一代革命家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图片

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中,下片结尾句是“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后来将结尾句中的“向”改为“到”。“向”和“到”哪个更好?
“到”比“向”更好。从内容上看,“到”包含“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是从江岸击水并未到达江心,效果就差了。
从节奏感上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等动词和谐一致,而“向”是介词,用在此处没有这一效果。
从词人性格上看,“到”更能表现出其英雄豪情。毛泽东一生在革命风雨中运筹帷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他的英雄豪情。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参考译文】
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看湘江向北逝去,
在橘子洲一隅,
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
江水已全面碧绿,
大船争相畅游。
雄鹰振翅于高天,
鱼群在水中滑行,
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
广大无垠的天地呀,
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
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
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身心蓬勃向上,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艺术特色】
全词风格豪放,用典贴切,景物壮丽。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湘江秋景和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词的上阕选取了红叶、碧水、百舸、雄鹰、游鱼等美好、活泼的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襟。
多个角度 描写景物
词人在写景时采取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方式。如远眺群山,写山上层林尽染;近观江中,写水碧船急;仰视长空,写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底,写鱼儿轻快地畅游。这样描写使景物更具层次感,同时也描绘出了秋天的生机与壮丽。
对比手法 形象鲜明
词人运用多种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语言壮美 富表现力
本词用语精当生动,如“万”字描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描绘出了万山红得彻底的壮美景象。“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字则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80362.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8月 16日
下一篇 2024年 8月 16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