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作品是《朝花夕拾》。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著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等作品集。
图片
“朝花夕拾”的意思为:清晨的花在傍晚之时,在路上轻轻捡起经历一天风雨的花朵,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作者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其中还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现在,我为大家分享其中的第一篇文章《狗·猫·鼠》。
《狗·猫·鼠》开篇,作者首先反驳了那些“大角色”。那些人说他既然仇猫,而狗是仇猫的,但鲁迅还说要痛打“落水狗”,这样一来,反倒鲁迅是他们口中的“狗”了。作者便开始寻找它们寻仇的动机,在《自然史地国民童话》里找到了狗仇猫的原因。鲁迅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仇猫的原因,与这是大大的两样。
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
这些都是近时的话。
但在鲁迅10岁的时候,之所以仇猫,之所以每一次见到猫就捡起石子驱赶,是因为他觉得猫杀死了他童年的一位伙伴,“隐鼠”。
鲁迅小时很喜欢隐鼠,他的床头就贴着老鼠成亲的剪纸。有一次他在蛇口中救了一只隐鼠,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鲁迅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鲁迅就像已经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墨猴”,对它爱不释手。
过了两三个月,鲁迅有一天没有见到它,便向亲人询问原因,工女长妈妈轻轻地说:“隐鼠是被猫吃掉了。”
愤怒和伤心交织在鲁迅小时的心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图片
鲁迅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们垂头丧气。
但到后来他才知道,隐鼠并非猫所害,是爬上阿长的裤腿后被一脚踩死的。
到北京后,猫还因为伤害了兔子的儿女们,鲁迅便更加猛烈地报复猫,由此,鲁迅“仇猫”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本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原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我的领读到此结束,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下一期领读《朝花夕拾》之《阿长与<山海经>》。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