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之《父亲的病》领读

大家好,我是领读人邓远慧,现就读于机关中学七年级四班。今天很荣幸为大家领读《朝花夕拾》第七篇《父亲的病》。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而如果不读《父亲的病》,也就不能理解鲁迅当年毅然选择出国学医的原因。

文章开头先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腐朽黑暗的社会环境,从S城的“名医”说起,道出了当时那些所谓的“名医”的德不配位——他们的社会地位之高,而其医学技术之落后。仅仅只是出诊费就对于当时还算富裕的鲁迅家庭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销,更遑论是普通老百姓。况且,那群“衣冠禽兽”更是喜欢无法无天的乱要价,譬如深夜前往要翻倍,不耐烦了便“非一百元不去”。若病人已无脉象,但他们却能气定神闲的诊金照收,还说“不要紧的”,这着实荒唐。

但这些回忆在尚未长大的鲁迅先生心底只是一片忧郁的云,吹不散也触及不到。而等先生的父亲得了胀气病后,年轻气盛的先生这才开始和这些“名医”周旋。这些“名医”不光诊金高,用的药引也十分古怪且十分难寻,像是芦根,竹叶之类倒还好寻,若是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得搜寻两三天。可那“神医”据说药的神妙就在这儿,乾隆时期,叶天士先生便仅凭一味梧桐叶,就治了一位百药无效的奇特病人。

图片
年幼的鲁迅先生将信将疑着。可渐渐过了两年,父亲的水肿却逐日厉害了,鲁迅先生也逐渐对这古怪的药引失去了信任,而那“名医”却在这时诚恳地说,他的学问用尽了,随后又给推荐了一个“名医”——陈莲河。他说,病是不要紧的,不过陈莲河先生的本领比他还高,经他的手可以好的更快。

这一天,大家都有些不欢,父亲也觉得是因为他的病没有希望了,那个“名医”才会荐一个脸生的替代自己。而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也只剩一个陈莲河了。

陈莲河的药引也颇为古怪,和先前那个“名医”比,是有过而无不及之,,他最常用的是“蟋蟀一对”,且要原配的,还有“平地木十株”,还有一种特别的药丸“败鼓皮丸”,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的。这是为什么呢?鲁迅先生的眼底尽是迷茫。那时,陈莲河眯着眼笑说,因为水肿又叫肿胀,用打破的鼓皮自可以克服它。

有一回,陈莲河又说,他这样用药还不大见效,就可以请人来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还说些诸如“医能医病,但不能医命”此类的话。在这里,我为大家解释一下,冤愆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指怨鬼作祟,要求偿命之类。大家看,本该以医术救人的医生却将治不好病的责任推给鬼神,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封建迷信的时代,人们巫医不分,本该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干着“草菅人命”的事情,亲手将一条条向他发出求救信号的生命抹杀。

又因鲁迅先生的父亲不肯吃两元一盒的“灵丹”,又想不出“冤愆”在索他的命。可光吃陈莲河医生那古怪的药引有什么用呢?后来,父亲病危,鲁迅先生十元大洋再请陈莲河,但这回一煎药灌下去,药汁却从嘴角流了出来。

父亲拼命的咳着,似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那时年幼的鲁迅痛苦而又自责地想,父亲,别咳了,安息吧,请您不要再受这种罪了。但他马上反应过来这想法是不该的,是犯罪的,可冥冥之中,心底里,他又有一个模糊的念头在越发坚定——这是对的。后来,已经长大的鲁迅在回想这一幕,他会在心底暗暗的叹息,当时的自己是在经历一场中西思想的冲突。

第二天一大早,衍太太便来给鲁迅先生的父亲准备后事,还要小鲁迅叫他父亲的名字,父亲已经平静的脸忽的紧张了,他看着自己年幼的儿子,又似乎在透过他在看什么其他的东西,他混浊的眼里忽的精神了些,“不要嚷”,他低低的说,可小鲁迅却在衍太太的指挥下还在叫,直到父亲咽气,那眼底的最后一丝精光也被磨灭。

直到后来,鲁迅先生也还觉得那时他叫父亲的声音,是他于父亲最大的错处。

本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两位唯利是图,不学无识,荒诞可笑的“名医”。在为父亲治病这一中心事件的引导下,两位“名医”的形象被抽丝剥茧般的刻画出来,其庸术的真面目也在出诊始末和奇特的药引等细节被揭之于众,他们巫医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实质更是展露无遗。全文作者虽没有直接抨击这些庸医,但却极具讽刺意味,正话反说,表达了对封建思想,礼教的沉痛控诉。令人深思,发人感想。

我的领读到此结束,感谢收听。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下一期领读《朝花夕拾》之《琐记》。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名著阅读

初一上学期名著《朝花夕拾》真题练习汇总(含答案)

2023-10-28 11:20:03

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之《琐记》领读

2023-10-29 8: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