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梦欣《石灰吟》教学设计

01

教材和学情分析

《石灰吟》这首诗选自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要素为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是一首古诗,诗中没有关于神态及言行的句子,所以对于人物品质的挖掘只能从诗歌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情感进行分析。所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由一首诗走进一个人,通过一个人感受诗人一生的情怀,进而凸显其品质。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诗人的情怀。但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作者于谦比较陌生,对石灰从石灰石到熟石灰的制作过程也不是很了解,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难度。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就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

02

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03

教学过程

图片

(一)诗导入,引出作者于谦

导入:出示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出自谁吗?你是怎么猜到的?——文天祥

讲述文天祥和于谦的故事(于谦家中三代供奉文天祥),引出古诗《石灰吟》。

(二)解诗题,明确所咏之物

  1. “吟”字入手,明确“吟”之意为吟诵、赞颂,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游子吟》、《暮江吟》等)进而明确作者的所咏之物为石灰。
  2. 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

(三)明诗意,品析物之特点

1.再读古诗,想象画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古诗,根据诗句,想象石灰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千锤万凿:体会“千”和“万”的妙用。
烈火焚烧:从字形上感知火势的凶猛。
粉骨碎身:从词意上感知石灰的形成。

  1. 播放视频,再次感受:刚才同学们的表达都非常精彩,老师找到了一段小视频,我们一起走进石灰的自述。
  2.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根据诗句想象了画面,又观看了视频再次直观地感受到了石灰的形成,你认为石灰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3. 总结:是啊,石灰经历了种种磨难,形成得太不容易了。你体会到了怎样的石灰?对这石灰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4. 指名朗读,读出敬佩之情

过渡:当我们为石灰的遭遇所不忍,为石灰的坚韧所不解时,作者于谦给了我们一个明确、醒目且唯一的答案——要留清白在人间。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清白。教师板书“清白”二字,学生圈画。

图片

(四)悟诗情,走进诗人生平

过渡:此时此刻,这石灰不在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粉末,更像是一位不惧烈火的勇士,我们要感谢这位伟大的诗人——于谦。

1.创设情境:此时,时光隧道已经打开,于谦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2.追寻于谦创作渊源:

学生猜测于谦创作本诗的年龄并说明原因。

教师追问: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为何会立下清白之志?

资料拓展:请同学们拿出资料卡片,结合自己课下搜集的内容,想一想,这首《石灰吟》中,有没有作者自己人生的缩影呢?一个词说说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做好批注之后,同桌之间交流。
3.教师提问:于谦和石灰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
4.教师串联于谦生平,激情引读——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年,天下遭灾,他平反冤狱,救灾赈荒,他心中一定有一盏可昭日月的明灯:——

那年,国家危难,皇帝被俘,众人想南逃苟且,他誓死抗敌,因为那句诗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

(五)吟诗魂,品味所言之志

1.教师总结于谦的一生,引导学生理解于谦的清白之志。

2.提出问题:同学们,交流到这里,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生全体起立,面对着于谦的塑像,师生齐诵《石灰吟》。

4.教师总结:

古往今来,清白一直是一个绝美的文化符号,一种至美的人格境界。打开历史的画卷,“于谦们”一直生生不息。清白不仅仅是于谦之志,更应该是我们民族之魂,印刻在我们每个华夏子女的心中。

 板书设计

图片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自学本课其他两首古诗。完成表格。
图片

2.拓展性作业:查找不同时期的托物言志诗,总结异同点,探究原因。

04

教学反思

图片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石灰,实际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清白高洁的崇高品格。诗人的一生是精忠为国的一生,最后被昏庸的皇帝害死,这首诗成为他的真实生动的写照。

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图导入,引出作者于谦——解诗题,明确所咏之物——明诗意,品析物之特点——悟诗情,走进诗人生平——吟诗魂,品味所言之志。层层深入,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强大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古诗含义,又根据单元主题中“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要求,补充了诗人于谦的生平资料,使学生对诗文以及诗人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课堂中,我充分挖掘诗歌的意蕴,创设情境,通过有层次的诵读,带领学生理解、品味、感悟诗情。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整节课中,教师的主导较多,没有充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资料部分可以适当让学生课前进行查阅和了解,以及在古诗诵读部分,应在节奏上给予学生明确清晰地指导。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