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美的“画饼”——慢读《桃花源记》的虚写手法

近日慢读《桃花源记》,觉得陶渊明是个“画大饼”的高手。他把虚幻的世界刻画得如此逼真,如此让人信服。

1.标题处,暗含“画饼”。
标题为什么叫“源”,而不叫“园”。我们来看下这二个字的解释。
园释义:“园,所以树果也。从囗、袁声。”。衣宽缓束而犹长是袁之范式。将四周都围起来是囗之范式。囗、袁两范式叠加。缓束而犹种有果实的地方是园之范式。
源本义是从水、从原。山石厓岩中泉水始所出是原之范式。是源之本字。因字义细化,原之本义为最初的,开始的。水、原两范式叠加,水始流出的地方是源之范式。本义:水流所从出的地方。衍义:引申指“事物的根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个字的不同之处,我们能推敲中明白桃花源只是源头,还没有成形,没有成为现实。
那为什么用“桃花源”而不用“梨花园”“杏花园”等。这让我想起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个诗句,以桃花兴起,写新娘的美,写平常百姓生活的片断。这里用“桃花源”更符合作者这种追求,从“我”走向“我们”的这种大众追求、平民追求。桃花是粉色的,更显温馨,令人向往。用“梨花园”“杏花园”等就达不到这个效果啦!
2.人物处,巧施“画饼”。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为什么是“渔人,而不是其他人呢!说渔人大家会想起很熟悉的巜江雪》、《渔父》,觉得渔人就是“蓑衣斗笠,钓竿竹篙,日月清风 ,超然物外,潇洒自然”的形象。
《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生活情趣与情调十分高雅的处士。范子烨认为陶渊明所说的“武陵人捕鱼为业”也大有内涵。认为这不过是陶渊明障人眼目的托词罢了。“渔人”的捕鱼,可以看作其隐居避世的一种方式。
探索古代隐逸的形象有三种:一种是心里希望归隐,过上田园生活且身体力行,达成了愿望的“真隐”;一种是心已归隐,身不由己,人在“江湖”,只能“假隐”;一种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是归隐,实际上是“终南捷径”的伪隐。
在作品中,“渔人”仅仅是有了”捕鱼为业”的名份,但作者并没有描写他的“捕鱼”行为,反而记叙了完全不同于一般“渔人”的“赏心”–审美情怀。因此,这位“渔人”不简单。
作品中的这位”渔人”和归隐中陶渊明情趣的相似度是极其高的。陶渊明在《饮酒》中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露出的审美情趣和王子猷的情趣大可相比。文章中出现的这位“渔人”应是他的情趣代言人。所以他会这么喜欢田园生活,这么希望有个“世外桃源”。
3.桃源处,享受“分饼”
渔父走着“忘路之远近”,因此“忽逢桃花林”,前行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父“甚异之”便继续前行,到后来干脆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
渔父进入了桃源,看到这里土地平坦宽阔,屋舍都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这里的人热情好客,便邀桃源人邀请渔父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渔父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父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
4.结尾处,敲碎“画饼”
这样的地方,没有战乱,没有饥荒,人民安居乐,谁不想呢。所以渔父回时,“处处志之”。可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原来这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在当时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最后以“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梦醒啦,饼没有啦!但历代人们仍然追求着,终于追求到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现代人会画饼的多,上属给下属画饼,下属更卖力;家长给孩子画饼,孩子会早立志,更努力;教师给学生画饼,学生积极进取;自己给自己画饼,让自己过得更美好。但没有一个人能像陶渊明,画出这么美的“饼”,令人向往,让人期待。它经久不衰,影响着一代代人。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7515.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3月 17日
下一篇 2023年 3月 18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