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全部说出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
【答案】C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的说出。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解析】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3.语段中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案】怕外人打扰他们安定宁静的生活。为下文渔人出去之后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埋伏笔,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解析】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同时也为下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做铺垫。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此中人语云 ②卒中往往语
D.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答案】 A
【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的“异”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异”;B项中的“属”的意思分别为“类”和“通‘嘱’”;C项中的“语”分别是“告诉”和“谈论”;D项中的“向”分别是“从前的,旧的”和“假如”的意思。故选A。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案】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阡陌、交通、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答案】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解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评价。作答时要从时代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战乱不断的东晋末年能提出这样的“理想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有其积极意义。但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空想。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遂至渤海界,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郡中翕然①,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数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节选自《龚遂为渤海太守》)
[注释]①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要还家__________ (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__________
【答案】(1) 同“邀”,邀请 (2)借给,资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便要还家: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假,借给,资助。
2.翻译下列句子。
(1)遂与外人间隔。
(2)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答案】(1)于是就同外界人隔绝了。 (2)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遂,于是;外人,外界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乃,于是,就;躬,亲自;率,带头;俭约,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劝,鼓励;民,百姓;务,从事;农桑,耕作和养蚕种桑。
3.请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答案】示例:自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幸福和谐,民风淳朴谦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此题要求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梳理相关内容,概括重要信息。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优美;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幸福和谐;由“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民风淳朴谦和。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
参考译文:[乙] 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销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不重视耕种田地,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几年之后,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老百姓也不再打官司了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夹岸数百步 夹岸高山 B.渔人甚异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复前行,欲穷其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并怡然自乐 心旷神怡
【答案】B
【解析】A.在两旁;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奇怪)/不同;C.继续,又;D.愉快。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其人视端容寂 B.闻之,欣然规往 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答案】A
【解析】A.指示代词,那;B.代词,代指这件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兼词,“于之”,从这里/助词,表疑问语气;D.副词,竟然/连词,于是。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寻病终 寻向所志
D.未果,寻病终 暮而果大亡其财
【答案】B
【解析】A.类/通“嘱”;B.对……感到奇怪;C.不久/寻找;D.实现/果然,果真。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悉如外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闻之,欣然规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遂迷,不复得路 遂与外人间隔
【答案】B
【解析】A.作为/被;B.全,都;C.代词,代这件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终于/于是,就。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答案】 C
【解析】C项理解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