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是一篇自读课文,这就意味着在“自读”过程中,我应该处于“半教”状态,学生处于“半自由”状态。自读课上,我主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并从中吸收知识、将“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阅读技能、阅读方法等应用到自主阅读当中,从而学生在“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方法、技能进一步“落地”,并为学生以更“自由”的状态自主阅读整本书作铺垫。
《孙权劝学》和《黄河颂》的课堂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一种连贯思维法:质疑——语用推理(品析推理)——释疑(解开疑惑,自主得出判断)。那么,在《土地的誓言》中,我将引导学生以更自由的状态运用这种方法。
既然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思维方法的进一步落地,那么,课型我将定位为思辨型,接下来是教学策略(教法)的选择——我决定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出发,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破壳+涌现”的盛宴。
我们来复习下“破壳+涌现”策略:
首先是破壳。打破先入为主的偏见、一厢情愿的思维、长期形成的认知框架等,对探究对象的决断、结论等,或决断、结论等形成的整个思考过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其次是涌现。对质疑进行判断,用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答,这个解答或许更有力地证明之前所做决断、结论的正确性,或许直接推翻之前的决断、结论,但是,不管怎样,质疑和释疑的过程都将产生新的、与众不同的认知。
“破壳+涌现”策略产生依据:
一、秉持新课标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
二、批判性思维:以质疑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释疑为终点,整个过程是审辨式的,充满了建设性,产生新的实践与发现。
以上可见,我请学生运用的这种连贯思维法和“破壳+涌现”策略的思维路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这堂课上,需要学生运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的教法。这正是我努力去践行青春语文打通“教法”和“活法”理念的一种尝试。为什么要打通?我想,打通是实现“双减”的最好办法。只有打通,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涉及更多领域,形成更全面深入的认知,高效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连贯思维训练课
——《土地的誓言》创意设计
【课型定位】
思辨性
【教学目标】
1.实践连贯思维阅读法,进一步落实方法的掌握。
2.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转向思维。
3.涵泳品味,消除与经典的隔阂。
【教学重点】
1.实践连贯思维阅读法,进一步落实方法的掌握。
2.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转向思维。
【教学难点】
1.实践连贯思维阅读法,进一步落实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黄河颂》学到的精读方法——连贯思维法,为自读课中学生自主运用方法造势。)
师: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哪个地方的人最恨日本人?最痛苦?
明确:被迫背井离乡,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人。
(师介绍作者及东北作家群,生朗读课文和课后阅读提示。)
师: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散文,请大声读出编者在阅读提示中为我们总结的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并从抒情效果的角度评价,本文做得如何?
明确:本文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作者抒发的爱国情感非常强烈,能够深刻打动读者。
师:为什么文本有这样好的抒情效果?我们运用连贯思维法来探究一番!
PPT
悬挂思维方法:
质疑——语用推理(品析推理)——释疑(解开疑惑,自主得出判断)
一用质疑:质疑题目(看篇)
师:我们先从“破题儿”开始。有没有同学对题目产生质疑?
明确:文不对题,表达不明晰,土地无法发出誓言。根据文章内容可知,题目想表达的意思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二用质疑:质疑誓言(看句群)
师:读罢本文,谁来说说,标题想侧重表达哪个词?
明确:誓言。
师:在小学,你们也有宣誓的经历,还记得吗?
明确:少先队入队宣誓。
师:请参照少先队入队宣誓誓词,揣摩誓言的语言风格,把本文作者发出的誓言找出来。
PPT
少先队入队誓词: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时刻准备着!
明确:在大多情况下,“宣誓”会选择简洁、直接、铿锵有力的表达。根据誓言的风格,作者在文中的誓言是:我必须为她而战斗到底……你必须站立;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的故乡……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请任选两段誓言中的一段说说,哪些用语特别能体现出誓言这种简洁、直接、铿锵有力的表达风格,对本文情感的抒发有何效果。
明确:“必定”“必须”等,直抒胸臆,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第二人称“你”的运用,作者直接抛开读者,亲自与土地对话,情感更加直接、迫切、热烈;“呼告”修辞的运用,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誓言体”独特的语言风格,为文本打造了强烈的抒情性,表现出作者对土地深切的眷恋之情。
师:请参考我们对“誓言”的品析和探究重新审视课文,有没有什么值得你质疑的地方?
明确:课文的两段誓言非常高效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文本的题目是“土地的誓言”,那么本文应该像“少先队入队宣誓词”这样简明、直接就好,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写那么多内容?
师:那我们把前面的内容删去好不好?
(众生沉默。)
师:如果你认为前面的内容有存在价值的,请为我们提供一个探究方向。
明确:思考方向:前文是否为了衬托誓言?前文是否为誓言做铺垫?
师:有了质疑和探究方向,接下来,我们将经由语言文字的品析推理,得出自主判断。前文长而散,要想切中要害,高效地解决问题,我们还可得借助质疑。
三用质疑:质疑用词(看词)
师:文章非宣誓内容在用语上有哪些不妥之处?
明确:“呻吟”不妥,和上下文的情感色彩不一致。“呻吟”是病痛时的低哼声,像叹气的声音。上下文的形容词和动词却很美好,比如:“参天碧绿”“标直”“奔流似的”“嗥鸣”“红布似的”“金黄”“斑斓”“滚落的脆响”等。
“泛滥”不妥,不如“涌动”搭配更合理,不如“澎湃”更能突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埋葬”不妥,这个部分明明写回忆故乡的美好生活,这个词却太不美好了,而且“飘荡”“回响”搭配“欢笑”更恰当。
师:大家的质疑非常有价值,接下来,我们就来尝试释疑。根据大家的质疑,我为大家提供三个问题,请任选一个问题,通过品析进行推理,得出自主判断。
(一)既然“呻吟”与上下文的情感色彩不一致,把它换成“放歌”好不好?
(二)把“泛滥”换成“涌动”“澎湃”好不好?
(三) 既然“埋葬”太不美好,换成“飘荡”“回响”好不好?
引导备忘:
1.课文适合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贯穿整个品析推理过程。
2.要联系上文总起句“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和“无时无刻”等内容,以及下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来品析“泛滥”;要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品析“埋葬”;要启发学生想象画面,从具体真切的角度品析“呻吟”。
3.(1)“泛滥”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的意思,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四下泛溢奔流,比起“涌动”,“泛滥”多了难以驾驭的野性,情感更激烈。比起“澎湃”,“泛滥”虽少了气势和力量,却多了压抑、绵长、广泛和不可控制的意蕴,更加真实、深刻。
(2)“埋葬”用于死去的事物。下文写道,故乡“多么美丽”“多么丰饶”,这让我的生命充满欢笑,但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我流亡关内,故乡却饱受敌人的蹂躏,所以,我的欢笑已死,成为明日黄花,欢乐只属于昔日的故园,用“埋葬”,多了一层沉重的感受与悲愤的心绪,为下文立誓做铺垫。“飘荡”“回响”搭配上虽然合理,却无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
(3)“呻吟”是病痛时的低哼声,像叹气的声音。“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写活了,我仿佛看到听到旷野之上,风吹拂白桦树所发出的低沉的飒飒声,这种声音用“放歌”形容太过嘹亮,用“呻吟”更加形象贴切。“呻吟”是痛苦、压抑的,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土时的哀伤,这种哀伤为下文的誓言做了情感铺垫。
师:回到之前的质疑:我们把前面非宣誓内容删去好不好?回到之前提供的两个思考方向:前文是否为了衬托誓言?前文是否是为誓言做铺垫?请大家为以上问题做个结论。
明确:不能删去,非宣誓内容为发誓内容做了内容上和情感上的铺垫,读者更容易被“誓言”打动,进而坚定自己内心的反抗决心。是铺垫,而非衬托。
师:刚才,我们主要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品析题目、句群、词语,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质疑和释疑。想不想玩儿得再大胆些?!
倘若换一个观察的角度和思维的方向,你的“质疑——品析推理——释疑”体验过程将更加丰富,会拥有更多探究的惊喜。
四用质疑:质疑手法(转向思维——看手法)
PPT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生有感情朗读文段)
师:这段话让你联想到阅读提示讲到的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朗读,你感受这种艺术手法的魅力了吗?结合文章具体说说。
明确:“文中许多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故乡的美景,又突出强调了作者对土地的爱和怀念。
师:是否有同学质疑:这段话在运用典型镜头叠现时,有哪里不合适?
明确:阅读提示中说“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但是“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不美也不动人。
品析推理引导备忘:
1.运用叠现镜头要注意异质性。
2.作者离开故乡后,曾经不美好的没有注意的画面也会涌上心头,成为最深切的怀念。
师总结:四用质疑,我们运用了连贯思维阅读法。“质疑——语用推理(涵泳品析推理)——释疑”的过程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个过程,也让我们明白,科学地阅读散文需要我们抓重点字、词、句进行品味、分析。
更可贵的是,我们学会了转换观察角度,变更思维方向,选择不同的层面和站位来质疑,在个性化解读中,更深切感受到了文章特别的魅力。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7316.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