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学期教生字,我有个大胆的想法

低年级生字学习中,一、二年级四个学期一共要认识1600个字。在二年级的两个学期,各有450个生字要认识,平均每一课都要认识14个字左右。

 

这些数字,对学生和老师,都是非常重的任务。

 

如果光靠课堂教学时间来完成这么多的识字任务,怕是从早到晚学也来不及。如果一个字一个字按部就班地教,每课时的教学时间就会被大量占用,这也是二年级上学期很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

 

尤其在“双减”之下,所有的教学、学习、练习都要保证在课内完成,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带来很大冲击。

 

每一课这么多的生字怎么教?教过之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到底如何?不同程度的学生识字差距有多大?其实是一本糊涂账。

 

在二年级下学期,低年级识字任务的大头已经往下,识字教学能不能进行一些变革呢?

 

我的大胆想法是:生字虽多,但可以少教,甚至不教。

 

图片

要想在生字教学的效率和时间把控上做到精准高效,就要有的放矢,先了解清楚学生的识字情况。

 

儿童识字,其实大部分还是要在课后进行,也就是日常中识字,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班通过大量阅读、长文挑战等形式,很多孩子的识字量都在突飞猛进。

 

但这些都是模糊的概念,他们能认识多少字?识字最多的孩子能认识多少?识字量少的孩子又是什么情况?并没有做过调查。

 

在开学前,先来做一次调查。

 

把二年级下学期要认的生字罗列出来,一共450个,不标注音(课本上识字表中是标有读音的),在学生还没有拿到新课本之前,把生字表发给他们,让每个孩子做一次自我检测:看看自己能认识多少字?

 

检测方式是:按顺序读一读,能准确读出来的字就在下面打一个钩,不认识的和拿不准的字不打钩。并提醒家长不用提醒,不是过关检测,只是一次摸底。

 

预估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识字量已经非常大的孩子,这450个生字,可能会认识百分之九十以上。

 

拿妹妹做了个试验,她目前能独立阅读《哈利·波特》全套,寒假已读完五本半,总字数达两百多万字。她在认读这450个生字时,有30个左右不太认识或拿不准。

 

我们班能达到这个程度、甚至更好的孩子,大概会在十个左右(根据他们平时的阅读能力预测)。

 

识字量一般到还不错这部分的孩子,认识的字大约会从200个到400个不等。

 

还有少部分识字量很弱的孩子,会认的字可能不超过100个。

 

当然,这些都是自己的预估,具体数据,要等孩子们完成自测后汇总统计。

 

图片

 

了解清楚情况后怎么办呢?生字就可以不教了吗?

 

是的,很多生字,就可以不教了。

 

比如大部分孩子都已认识的生字,哪怕还有几个孩子不认识,也不必在课堂上再花时间教。因为学课文前不认识生字的孩子,等课文学完,他们能把课文读得非常流利了,通常生字也都认会了。

 

如果根据统计的自测情况,很多字孩子还不认识呢?

 

也无需耗费太多时间用于单字识记,因为孩子的认字能力是动态发展的。他们在不断阅读不断积累,现在不认识的字,过几天可能就认识了。

 

把这张生字表的自我检测,在开学后变成“自我挑战”,鼓励孩子们一周一测,看谁能最快把450个生字全部打上钩。

 

认字量大的一批孩子会越战越勇,估计不出一个星期就能拿下全部450个生字,那就再鼓励他们去挑战三年级、四年级的生字表。

 

并不是让他们去刻意认读生字表,而是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来检测认字量的提升度,具体的数字和更高程度的挑战,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信心和兴趣。

 

后面的孩子,也大大鼓励他们,去尽快完成这么多生字的识记。

 

其实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很多认字的方法孩子们都能掌握,如利用形声字规律认字,词语联想认字,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猜测认字,尤其是同伴之间互相帮助认字,都是他们认字的好方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生字学习的主阵地,可以渐渐由课内转变到课后,由老师教变为自己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图片

那么,课堂上就一点儿不教生字了吗?

 

当然不是。

 

可以选择很少的一部分生字在课内精讲,比如绝大部分孩子都不认识的、在生活中出现频率不高的字;比如字源字理很有趣的一些字;比如能归为一个系列的字等等。

 

这样的话,每一课十几个生字,只选择三个左右精讲,课堂上用于识字教学的时间就可以大大精减。

 

减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

 

啊,要干的事太多了:自由阅读、长文朗读、群文阅读、整本书共读、读写训练、创意写绘、排童话剧……

 

想想就开心。

 

 

附:二下《识字表》中的450个生字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研论文

二年级孩子的新学期“可行性计划”

2022-2-18 15:35:36

名著阅读教研论文

“双减”之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书单

2022-2-23 14: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