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顾主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海深处和海面不一样,课文的哪一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出示关键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随评】根据课时容量来看,第一课时完成的是生字学习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容量基本是合理的。在第二课时先回顾旧知,但缺乏更高效的设计。例如复习词语,仅仅只是复习巩固而已,可以把词语按一定的特定排列,引导学生去发现构词规律,从检测认读到归类积累,再到掌握规律运用。
探索特点
海底怎么会有声音呢?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同桌模拟窃窃私语。指名一对同桌扮演。他们有共同的表现,靠近对方的耳朵,看来窃窃私语就是说悄悄话。这里用了拟人手法。
怎么能听到呢?要借助水中听音器。
师生配合读,读的时候带上动作、神态,发出拟声词。
学生用手扩耳,来听声音,老师播放音频。
想象说话:水底还会有怎样的声音?
这些声音什么时候发出来呢?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时还会发出另一种声音。
认识设问句:一问一答,作者告诉我们海底是有声音的。
用水中听音器来听一顺,海底究竟会有怎样的声音。播放视频。
【随评】这里的情境感很强,并且引导学生配合动作读,让体验与想象相融合。但这里的视频并不是指向声音,更多的还是看到的各种画面,信息就开始混淆了。
再者,这里只关注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而对不同声音产生的功能一带而过。声音不同,功能不同,表达的作用不同,表现的心情也不同。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再去推测,它们高兴时发出一种声音,气愤时发出另一种声音,特别悲伤时还会发出急促的特殊尖叫……
这里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的角度,仿写时才不是同类迁移。
2. 合作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1) 出示学习要求:同桌合作读4-6自然段,说一说:课文主要介绍了海底的哪些物产?
生1:石油、煤、铁、天然气
指名学生上台贴图片
生2: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生3: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
四至六自然段分别介绍的是海底的动物、植物、矿物。
2) 聚焦海底的动物
①写了哪些动物呢?圈出来。海参、鱼、乌贼和章鱼、贝类
师生接读,师读关键句,学生读具体内容。
②先登场的是海参。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用数学的知识,四米有多远?可见它的行动很慢。
与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梭子鱼。出示图片,这就是梭子,它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指名两名学生表演。
【随评】这里表演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当然能区分海参与梭子鱼速度的不同。关键是要让学生发现,作者选取的四种动物的行动特点的不同,有速度的快慢不同,有前进后退行进方向的不同,有自主前进与借助外力的不同。这样学生还能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迁移,如群体出行与个体出行的不同,舒展身体前行与用鱼鳍划水前行的不同,横着前行与直着前行的不同……
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
填写学习单前两行。
③海底的动物还写了乌贼、章鱼和贝类。出示视频,看乌贼、章鱼后退的活动方式。还有贝类。想象自己是贝类。
小贝壳喜不喜欢长途旅行?免费的长途旅行喜不喜欢?像你们刚才扮演的那样,吸、扒、巴。小贝壳和人是否一样?人要买
票,但贝类却能借助外力,它可真聪明呀!
完成学习单后两行。
【随评】这里有评价导向的问题。长途旅行不喜欢,免费的长途旅行就喜欢。要买票不聪明,借助外力就聪明?
3)聚焦海底的植物
颜色:褐色、紫色、红色,还有哪些颜色
大小:最小的单细胞海藻、最大的海藻
延伸拓展
仿写:圆梦三班的同学们,就像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和植物们,各有各的特点。有的人像——;有的人像——;有的人像——;还有的人像——……
展示学生作品,展示了一名学生。
【随评】这里老师在评价时注重引导了不同的思考角度,但由于前面的学习铺垫不够,学生基本上还是围绕课文内容打转。
2. 聚焦海底矿产
1) 老师读,学生圈矿产资源:
2) 这些固体燃料、金属、工业化的血液、优质燃料、稀有金属都藏在海底,看来海底的矿产资源真丰富呀!
3) 回读中心句,指名学生板书关键词: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3. 推荐阅读:海洋占地球70%,还等待大家去探索,请同学课后去阅读《海底两万里》。
2.老师关注到了语文要素的落实,注重了关键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但对于学生的思维引领还欠缺深度,任务设计要再加一点难度;
3.能注重朗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尤其是注重情境感的营造。但要明确每一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进一步强化学法的指导,不能仅停留在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要有感悟与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