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老山界》这课,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课题。
生:读课题《老山界》。
师:同学们,大家预习过课文了吗?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
生:红军爬老山界,因为课文第一段有“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做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生:翻越老山界,课文13段“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生:红军登老山界,课文第19段,“明天一早登老山界”。
生:战胜老山界,课文第31段,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吗?添加的动词不同,表达的意义也就不一样。而战胜老山界就不仅仅是一座山,把它当做了困难,当做了对手,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的很”。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聚焦景色描写。
屏幕显示:
1.你觉得哪一处景色最打动你,说说理由。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写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但读后发现文章里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景色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你觉得哪一处最打动你,给大家说说。
屏幕展示:
你觉得哪一处景色最打动你,说说理由。
生:12段,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生:18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就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生:第22段,天上闪烁的星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綴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生:第31段: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生:我觉得第31段景致打动了我,因为这里景致虽然不多,但读起来心里舒服开心。
师:既然开心你要读出欢喜。来欢喜地读。
生:路上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师:有点感觉了,我发现你在读“银”字的时候,整个句子都变得欢喜起来了,那你为什么那么开心?
生:因为战胜了老山界,那是一种胜利后的喜悦。
师:非常好,成功的喜悦感,通过比喻手法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出来,我们一起齐读,感受美好的心情。
生:我觉得12段景色更打动我。
师:来读一读。
生:读。
师:我觉得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亮”字加了重音,这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种惊喜,“满天星光”是自然景观,而亮起的火把,是人为景观,而且这个奇观是红军战士创造的,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师:你思考得特别投入,感情把握准确,读书特别认真,你能再试着把自豪感读出来吗?试一试。
生:读。
师:(转脸问另一个学生)你喜欢这句话吗?
生:我也很喜欢,因为这句话中的“一直连到天上”说明山高,红军战士不畏山路艰险,勇爬老山界,表现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你从哪里读出红军战士不畏紧张艰险的?
生:我是联系下文,“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抖了,不由浑身紧张”,虽紧张但并没有退缩。
师:有道理,如果第13段内容进行修改,把“不由浑身紧张”的“不由”去掉,这样不是更能体现红军战士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吗?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不紧张,为什么要呼喊?课文前后就不能连贯起来。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前面有一句,“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明知道陡却不紧张,这样应该不符合人之常情。
生:我觉得通过“不由紧张”也反衬山的高。
师:确实如此。这就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多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安排,还要多联系前后文理解。
生:我觉得18段的景色描写特别打动我,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这句话中的“”一步一步”走的很慢,而且是用脚步丈量老山界,体现红军的顽强毅力。
生:我觉得更能体现山的高,你看“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师:你再来读一遍。
生:生读,我觉得“向上看”,“向下看”都是写山的高吗?
生: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这是写山的高,从“排到天空”可见。
师:再读。
生:向下看简直是绝壁,我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这是写山的陡峭。
师:需要重读哪个字呢?
生:我觉得读是“绝壁”。
师:这个非常明显,其实“绝壁”的前面还有一个词,你重读一下试试。
生: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师:你读出来什么了?
生:我觉得“简直”也能体现老山界的陡峭。
师:不是也能,是特别能,因为“简直”有一种吃惊,有一种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好,还有没有?
生:我觉得还有22段的景色描写特别打动人,尤其是“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写的特别美,如同童话一般。
师:分析得好,那如果你能读出这种美就更好了,我们试试深情的读法。
生:(饱含情感),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暮色最色的宝石。
师:我发现你把“缀”字读的漂亮,为什么强调这个字?
生:“缀”好像有一个空间感。
师:这个同学的思维已经具有立体的空间感了,因为“缀”字不像“挂”也不像“系”而是“缀”它有一种高悬的有立体感。还有什么打动你的吗?
生:我觉得这里有颜色也很独特,“黑色的幕上”,“黑的山峰”给人一种心理的压迫感,而天上闪烁的星光,虽微弱却能带给我们希望,这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是的,当没有出路的时候,当寒气逼人的时候,抬头看向星空,在那里好像看到了曙光,让我们饱含希望的朗读。
生齐读。
生:我觉得还有声音也特别打动我,“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这不可捉摸的声响却让作者陆定一写的如此细腻,如此美妙,你还可以再读一遍吗?
生:(激情)读“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文字的时候一定要揣摩文字背后的含义,并通过自己的声音把情感演绎出来。如四个比喻句该怎么读?你来试试。
生:读,(非常的平淡)
师:什么是极远的声音?
生: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
师:那寂静的声音又是什么?
生: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
师:既然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声音,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读极细切声音时要小而细,而在读极洪大的时候应该怎么——
生:声音要大。
师:好,让我们男生来读极洪大的声音,女生读细切的声音。
男生读。
女生读。
师:通过男女生比读,我们体味到声音宏大与喜切的对比,其实除了这一处对比,还有哪些?
生:远与近的对比,比如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生:长短句与整句的对比,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些与四个比喻句形成对比。
师:其实结合整段来看,还有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对比,你发现了吗?
生:从天上写到下边。
生:还有寂静与声音的对比。
生:“黑的山峰”到“上边和下边”就是由远到近的写法。
生:我还发现作者这段采用了多种感官描写如听觉和视觉。
生:还有感觉,如“才觉得寒气逼人……”
师:是的呀,每一个读过老山界的人都不会忘记第22段,忘记那个寒气逼人的夜晚,忘记那个天上闪烁星星的夜晚,那个耳朵里有不可捉摸声响的夜晚,这里不仅写了山的庄严,高俊,奇伟还写了夜色的迷人。那么现实中老山界的景色真的像课文中的那样优美奇特吗?
生:我觉得本文的景色固然有老山界的自然风光,但是更多的是作者的想象。如12段中作者说是“奇观”,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大家都饿着肚子爬山,衣衫单薄,瑟瑟发抖,山路又高又陡,天色又黑,一不留神就会滚落山崖。
生:我也觉得基本都是作者想象。如22段描写的景色如此浪漫,如此辽阔,其实是半夜冻醒的结果。如“冻醒的同志小声地说着话”,可见作者要么是被冻醒,要么是根本无法入眠,根本就处在饥寒交迫的情境中。
生:其实红军处境危险,爬山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没有粮食,没有御寒的衣服,没有登山的工具。
生:还有天气寒冷,山路陡峭,无法睡觉。
生:天上还有飞机在围追堵截。
生:还有很多伤病员,马匹受损严重。
师:看来大家对翻山之难都读懂了。红军处境如此艰难,为什么眼中还有那么多的美景?
生:我觉得这些都是作者陆定一想象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师:作者笔下之景,并不仅仅是眼中之景,更是心中之景,都是主观内心和客观景物结合的结果。
屏幕显示:
第一层是行境,形象的美;第二层是情境,抒情的美;第三层是理景,哲理的美。
——《文章的三层美》梁衡
那么作者想借这美好的夜色,这火把,这银色的泉水表达什么呢?请选择一处来说。
生:我来说说,第12段表达作者对红军勇敢无畏精神的赞美,还有他们心中苦中作乐的情趣。
生:我想说说31段,表达作者战胜老山界的喜悦之情,只有用自己拼搏的汗水换取劳动果实才能感受到泉水的清亮。
生:我来说的第18段,在简直是绝壁的山路上,再黑的夜,火把也能照亮;再崎岖的山路,只要一步一步也能走到山顶,表现了红军乐观,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生:我来说说22段,再黑的天幕上还有星星在点缀,再黑的山峰,深井一样的山谷也阻挡不了红军前进的脚步,表现红军战士镇定,豪迈,英勇的情怀。
师:是的,没有人能阻挡前进的脚步,那么如此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除了源自红军自身以外,还来自于哪里?
3.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除了源自红军自身以外,还来源哪里?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3段到第10段,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生:就是我觉得是瑶民。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比如瑶民知道我们没有吃饭,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来为我们煮粥吃。
师:瑶民一开始就信任我们吗?
生:也不是。“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师:瑶民是因为怕红军吗?
生:好像不是怕红军而是怕广西军阀,因为他们不但收取苛捐杂税,还经常欺辱瑶民。
师:这样就更突出我们红军的纪律严明,更是将守护人民为忠旨。文中有没有描写这样的段落?
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一整袋子米送给她”。
生: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师:这些体现了我们红军队伍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红军爱护瑶民。
生:瑶民拥护红军。
师:合起来就是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所以这样的部队最大的靠山来源于人民,这才是红军的动力之源,信心之源。所以《老山界》这篇文章不仅仅写翻越的过程,还写——
生:美丽的景色。
生:还写军民鱼水之情。
师:说的好,有人说写人记事的文章不应该有太多细腻的描写,你觉得呢?结合老山界来说说。
三、有人说写人记事的文章不应该有太多细腻的描写,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细腻的描写是作者情感的线索。
生:我觉得细腻的描写可以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生:我觉得细腻的描写可以丰富人物的内心。
生:我觉得细腻的描写可以让主题更加丰富多彩。
师:是的,不要小看这小小的景色描写,因为景色也传情,景色也凸显主题,也是这些独特美丽的景色,它更让我们倾听到了八十年前那个夜晚内心的对话,那个美妙的不可琢磨的声音,一起来师生齐读:“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向波涛在澎湃”。
师:好,下课。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