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堂实录

背景

作为教师的我,第一次看到《朝花夕拾》收入教材必读名著的时候,不禁哑然失笑,想起自己在读书时代初读鲁迅先生文章时的惊奇与困惑……

已记不起读他老人家第一篇文章是哪篇了,只记得第一眼看到《狂人日记》这个名字时就被深深吸引,觉得又酷又炫,还带点黑色幽默式的疯癫。读到最后那句“救救孩子”,背后惊出一身冷汗!但不得不承认,无论读几遍,仍觉得他的语言风格和所谓“白话”格格不入,总觉得绕口又奇怪。后来才慢慢知道,是因为时代原因,导致那时很多作家都是文白夹杂。

为人师后,发现学生和曾经的我一样,都觉得鲁迅的文章艰涩,甚至很多人读不懂也不爱读。理解他们的同时我也感到惋惜,只因不了解背景,缺乏相关指导,他们错过了这些精彩的文章,更无从了解鲁迅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年深日久,我崇拜的鲁迅先生已然成为“语文三怕”(文言文、学作文、周树人)之一,怎不叫人扼腕?我上学时就苦于无师引导,我为人师怎能让这隔膜延续循环?

翻开教材的“名著导读”,题目竟然就是“《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君心同我心,一拍即合!于是,我开始绞尽脑汁,思考怎么帮鲁迅先生从神坛走下来,让学生走近他,从而走进他“外冷内热”的文字,进入他独特的精神世界。无意间看到一个介绍鲁迅的有趣视频,一下子点燃了我的灵感,对呀,鲁迅是个大吃货!这无疑是个突破口,可以让学生看到与教科书中一脸严肃的他迥然不同的一面,和普通人最接近的一面。接着,他的身世感情、他的多才多艺、他的犀利倔强……有太多故事引人入胜。

因此,我化繁为简,只设计了两个板块——走近作者和走进名著。首先了解鲁迅先生,让学生消除与他本人的隔膜,知道伟人离我们并不远。激趣成功之后,再介绍这本《朝花夕拾》,学生就不那么抗拒,更何况它本就是写童年回忆的书,容易引起共鸣。经过反复阅读教材和名著,我决定充分发挥“导”的作用,由浅入深,按照“书名—小引—目录—原文(选段)”的顺序,从外向内层层剥茧,引导学生在理解成年鲁迅的同时,逐渐进入少年鲁迅的世界。

愿学生借此消除隔膜,去真正感受鲁迅及其文的热血、温情、丰富、有趣……

朝花夕拾杯中酒,文化传承怀初心。

课堂实录

一、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是《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课,主要任务就是消除隔膜,传承经典。首先来看作者是——

生:鲁迅!

师:相信大家肯定都听过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那么你了解鲁迅吗?了解多少?

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生:他是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生:字豫才。

师:大家了解得还不少呢!我们刚学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注释中也有关于鲁迅先生的基本介绍。那么老师再给你们补充一些,这是老师自己写的“四字谣”。

(屏显

家道中落/留学日本/弃医从文

白话第一/投枪匕首/独秀润之/赞不绝口

师:前三句是说他的人生经历,后四句是说他“从文”之后的故事。先来看“白话第一”的意思。

生:他是写白话文的!

师:确切地说,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是——

生(齐):《狂人日记》!

师:“投枪匕首”则是说他写的文章往往批判现实,文风非常犀利,如投枪匕首。再看最后两句,“独秀润之”是两个人名,知道是谁吗?

生:陈独秀和毛泽东。

师:对啦!陈独秀和毛泽东可都是写文章的大家,这两个人都对鲁迅的文章爱不释手、赞不绝口,可见其文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影响!这是鲁迅先生的照片,你们觉得鲁迅先生给你什么感觉?

屏显

图片
生:压抑。
生:威严。
师:嗯,很严肃,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但其实,鲁迅并不只有这一面。我们来看下面的组图。
屏显
图片
师:先看左侧图,这是青年鲁迅,尤其和中间图对比一下。注意那时是清末民国,很多人还保持着封建穿法,长袍马褂,留长辫子,而他却穿一身新式中山装,留了一个寸头。可见鲁迅——
生:很新潮!
师:嗯。再看右侧图,他穿了一件大V领毛衣,里面搭配白色高领衫,还把毛衣扎进裤腰里面,这样穿搭你感觉如何?
生:很年轻。
生:显高。
师:很好,这样穿凸显线条、腰身对吧!再看他这站姿呢?
生:摆pose呢!
师:被你们看出来了,我们现在哪类人最爱摆这样的姿势?
生:模特吧!
师:去掉“吧”,就是模特。看他这服装和时尚男模的站姿,你们现在觉得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追求时尚的人。
生:有自己的独特审美追求。
师:总结很到位,可见鲁迅是一位时尚达人。接下来再看这两幅图。
(屏显。)
图片
师:这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有且仅有的一则爱情八卦,相信同学们也很感兴趣。先看右侧这位女士,她叫朱安,是鲁迅奉母命封建包办婚姻的妻子,他们二人事先从来没见过面,因此也没有什么感情,但因为鲁迅是个大孝子,所以不得不违心接受这桩婚姻。然而结婚第二天,他就出国留学了。再看左图这位女子,她叫许广平,是鲁迅在大学任教时的学生,他们二人自由恋爱并且相伴一生。这是他们的儿子周海婴。敢于冲破传统观念,自由选择爱情,这个鲁迅又给你什么感觉?
生:不守旧。
生:观念很超前。
生:前卫。
师:他是思想前卫、敢作敢为的人,对吧!好,再来看这个。从左往右看,这是什么?
屏显
图片
生:《朝花夕拾》。
师:《朝花夕拾十篇》,这是鲁迅自己手绘的本书封面。中间这一幅是出版后的《朝花夕拾》,上面的标题也是他自己写的。右图是此书中《无常》的插图,这就是他自己画的无常形象。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他自己办的《萌芽月刊》、他的小说集《呐喊》,还有他翻译的很多外国著作等,都是他自己绘画设计的。
屏显
图片
师:除了书,他还设计校徽。这是哪个学校的校徽,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齐):北大!
屏显
图片
师:一眼就看出来了,真棒!这是“北大”两个艺术字,不过这个图形还能看出什么吗?能否发现这是三个(师指点三个抽象图形提示)什么?
生:三个人!
师:对!古语说“三人成众”,所以这个图标还比喻共同团结奋进。它还像什么呢?这一根一根的——
生:鱼刺。
生:脊梁骨。
师(笑):有同学说像鱼刺,也有一定道理,不过另一位同学说得更贴切,应该更像“人刺”——人的脊梁。鲁迅希望北大学子都能成为中国的——
生(齐):脊梁!
师:另一个大家可能不熟悉,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中华民国”的国徽。你们看,这个画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日月星辰等超多要素,可谓包罗万象、五彩缤纷。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发现鲁迅不仅前卫时尚,还擅长绘画设计。其实鲁迅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趣闻轶事呢!其中的一个特点和你们也很像,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走近他,了解他!
师:视频看完了,找到你和鲁迅的相似点了吗?
生(笑):鲁迅和我们一样爱吃。
生:他老人家也是个大吃货呀!
师:哈哈,是的!那么现在你眼里的鲁迅还是最初的印象吗?
生:不是!他时髦前卫、多才多艺。生:他很爱笑。
生:他乐观积极、苦中作乐!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鲁迅不只是教科书里令人望而生畏的大作家,也是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有趣吃货,更是一个能苦中作乐、有革命信仰、血肉丰满的真实的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脊梁!我们要记得严肃的鲁迅,也别忘了快活的周树人。
二、走进名著[content_hide]
1.书名知多少
师:了解了鲁迅,我们再走进这本名著。先来看一下书名“朝花夕拾”,我们一起猜猜书名的意思。这是一个成语,而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此书。一般解释词义我们从几方面入手?
生:两方面。字面义和引申义。
师:这个成语的字面义是什么呢?
生:早晨的花傍晚捡起来。
师:那么深层义呢?
生:是鲁迅在回忆往事。
师:有同学抢答出来了!咱们印证一下他说得是否正确。打开教材,读第1段,1分钟速读,读完的同学举手回答。
生:是鲁迅回忆小时候的事情。
师:对,是成年鲁迅回忆之前的事情。这本书原名“旧事重提”,也可以看出来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既然如此,这里面有几个鲁迅呢?
生:两个。
生:一个。
师:看来有争议,那么咱们还是在书里找证据吧!请大家读这本名著目录前面那半页内容,也就是“阅读建议二”之“阅读策略三”中的最后一页。注意勾画你找到的证据(生边读边勾画)。哪位同学试着说一下,说错也没关系,咱们共同探讨。
生:我看到了一个词“双重”。
生:上面说有“两个世界”。
师:对。接着还说到,书里有两个——
生:视角。
师:那么说明这本书里有几个鲁迅呢?
生:两个!
师:一个是成年时的大鲁迅,一个是青少年时的小鲁迅,因此我们从书名得知了以下信息。
屏显
回忆性散文集   双重视角
2.读《小引》,明背景
师:了解了书名,接下来我们再读读《小引》。咱们只读第5段,即最后一段,看看能读出什么。
生:书中的作品写作地点不一,有的是在北京,有的是在厦门大学图书馆。
师:写作地点不一样。那么写作的时间肯定就不一样。所以每篇的写作背景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是的,我们一起看一下这本书中作品的写作背景,找同学来读一下。
屏显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了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生活艰苦,他还写了许多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之前在北京寓所东壁下创作的《狗··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9,鲁迅接受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很污浊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写了很多作品,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构成了《朝花夕拾》的主要部分
3.翻目录,读原文
师: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正是因为在残酷的现实中过得不如意,所以不禁回忆起了那些温情、有趣的童年岁月,这也是他写《朝花夕拾》的原因。现在我们读读目录,猜猜这些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比如第一篇《狗·猫·鼠》。
生:写的是小动物!
师:那么第二篇呢?顾名思义,阿长是——
生:写了他的保姆阿长和一本书。
师:有人有物。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再看看还有写人物的吗?
生:《父亲的病》。
生:《藤野先生》。
生:《范爱农》。
师:对,还有之前提到的《无常》,也算是人物。还有《二十四孝图》,也是一本书。写人物就必须写事,写人记事嘛。我们一起找找有哪几篇是记事的?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对,两个地点转换,发生不同故事。
生:《五猖会》。
生:《琐记》。
师:都找对了。其实《父亲的病》也是既有人也有事,父亲生病了,那么肯定要记事。这是我们通过翻目录得到的信息。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写人记事只是单纯为了回忆吗?
生:应该不是!我们平时总结中心,总要最后加一句“表达了……情感”,鲁迅先生的文章应该也不例外。
师:真棒!知道反向推理。那咱们再一起走进原文印证一下。先来看一下《阿长与〈山海经〉》,翻开第17页文章最后一段,我们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师:这是干吗呢?
生:表达对阿长的怀念。
师:是的,这是在抒发对阿长的情感,属于表达方式里的——
生:直接抒情。
师:非常好!直接抒情。再来看下一篇,只翻一页,第18页的第1段,老师来给你们读:“我总要上下四方求索,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这是在表达什么情感呢?
生:好像在骂人。
生:在批判。
生:在诅咒。
师:同学们感受还是很准的。那他在咒骂、批判谁?
生:反对白话者。
师:非常好。上课一开始我们就介绍了鲁迅“白话第一”,可见他热爱白话文,主张写白话文,所以他要为白话文振臂高呼,宣传白话文。这是在发表自己的——
生:主张。
师:由此可见,这本书既有写人记事,还有抒情和议论批判,人事情理,内容丰富。
 
三、方法指导,传承经典
师:相信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开始要读这本书了。大家先别急,老师想问问大家,我们为什么要读名著?
生:理解历史。
生:学写作。
师:似乎都有道理。咱们可以先看看教材的“读书方法指导”。给大家三分钟,一会儿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生默读。)
生: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很多人生问题。
生: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生:更有利于文化积累。
生:涵养情性,启迪人生。
师:发现规律了吗?你们找的都是每一段的?
生:第一句话。
师:对,可见第一句话一般是归纳总结段意的关键句。这些话与其说是读书方法指导,毋宁说是在告诉我们读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这里还提到了如何跨越与经典的隔膜,可以怎么做呢?
生: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
生: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师:找得很准,还有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比如这本《朝花夕拾》,因为年代的关系,语言文白夹杂,读起来有些令人费解。老师刚才帮你们与作者、书本都拉近了距离,主要是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入补充。现在大家再来看这部分第3段第3句话——“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可谓是对这部分的形象总结。正如书中所说,经典常读常新,这本《朝花夕拾》也是如此,你在读的过程中,可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过去的自己产生共鸣,同时也可能看到未来更好的自己,在体悟中得到成长,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在经典的文化传承中砥砺前行。
四、布置作业
师:正如鲁迅不忘童年回忆,我们也不要辜负他这份珍贵的文化初心,阅读名著,传承经典,从而找寻更好的自己!那么咱们现在就开启这趟传承之旅吧!
布置一下第一周的阅读任务,打开“阅读建议”这页,我们一起看,第一周的第一天就是阅读《小引》和前三篇文章。大家利用课下读起来吧,下课![/content_hide]
板书设计:
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