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探界者”钟扬》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探界者”钟扬》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 课中的第三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六篇课文紧紧围绕“劳动光荣”这一人文主题,除了第 6 课的两篇诗歌,余下的课文都是新闻,包括三篇人物通讯和一篇新闻评论。从《“探界者”钟扬》的位置来看,它不适合单篇研读,而应串联第 4 课其他两篇课文对人物通讯作进一步研究,在前两篇的学习基础上,去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新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短的新闻消息,能够理解和筛选重要信息,但是他们对新闻价值的理解还止步于传递信息,对于新闻立场的感知也是有限的。笔者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情境架设,任务推动,问题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新闻立场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如何合理表达新闻立场。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旨在“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其对应单元收录的课文往往文学性、趣味性不强,更需要通过巧妙的任务和活动去推动学生的学习,进而从简单的阅读理解层面走向深入的探究与表达层面。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从探寻新闻立场,到领悟立场价值,最后到学习立场表达,完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级跳,并灵活运用对比阅读、下定义、拓展阅读等方式来丰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拟写一篇人物通讯写作纲要”的大情境任务下,一步步了解新闻立场,学会运用新闻通讯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积极的舆论风气,完成写作交流的任务。
本课时的学习重点是通过研读文本,结合写作背景,挖掘新闻立场,深入体会新闻立场的舆论价值,并掌握表达立场的方式,包括标题、选材、详略等。学习难点是通过课文和拓展阅读,领悟记者在立场中流露出的社会责任感,升华对新闻立场的认识。
【课堂实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好,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短的新闻消息,但对新闻作用的理解还止步于传递信息,探究人物通讯背后有怎样的新闻立场,是今天的学习目标。结合本单元三篇人物通讯,我们将通过三个学习任务揭开新闻立场的面纱,去学习它的内涵、价值与表达。
师:一起来看本课段的情境吧!临近教师节,校报开设《身边的劳动者》专栏,向全校学生征稿,要求以人物通讯的形式,报道一位身边的劳动者。本课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位劳动者作为采访对象,多角度搜集素材,记录生活点滴,然后按照表格拟定写作纲要,为完成人物通讯的写作打好基础。
学习任务一:寻根究底,明新闻立场
活动1:对比出感知
(投影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中国当天的两则报道,比较思考。)
中央电视台报道:7 月 1 日香港回归后,港人生活如常,过渡平稳。
英国媒体报道:7 月 1 日香港人的一切和过去没什么两样,没有出现大陆人那种爱国狂热。
师:这两则消息的新闻事实是否相同?产生的新闻效果又是否相同呢?
生:虽然事实相同,效果却相反。第一则是站在大陆人的立场上看的,而第二则是站在英国人的相反的立场上。
师:英国人的立场为何相反?
生:他们曾是香港的殖民者,所以不希望香港人心归大陆。我国的报道表达了香港的平稳过渡,反映了港人对“一国两制”的信心;而英国的报道暗示了港人对殖民时代的留恋,民心并未回归。
师:你说出了英国记者未明说的话,新闻是零度写作,但写作者仍能暗示他们的身份和态度。同样的新闻事实,却产生了不同的舆论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报道者所持的不同的——新闻立场。
活动 2:课文寻立场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课文里寻找新闻立场。报道袁老的新闻早就数不胜数,为什么《科技日报》在 2001 年仍选择以袁隆平为写作对象?看看这两段课文相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投影:
课文链接:(1)袁隆平于 1966 年第一次发表杂交水稻的论文;于 1986 年发表《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2001 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2)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学生活动:(1)结合背景思考,明确通讯写作时袁隆平的身份是什么。(2)这篇通讯除了介绍国家颁奖、袁隆平获奖,还解答了谁的问题?
生:袁隆平是顶级农业科学家,刚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文本也解答了“人们”的疑问。
师:很好,围绕着国家最高科技奖,我们阅读资料链接,思考另外两个问题。
投影:
资料链接: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在 1999 年实行了重大改革。改革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力求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科技奖励的作用。
学生活动:(3)国家最高科技奖是谁为什么而设置?(4)这篇通讯最主要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试着说出它的新闻立场。
生:这个奖项是国家为更好发挥科技奖励在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而设置的。写作目的就是彰显国家尊重科学、重视科研的态度。
师:你的眼光很敏锐,这篇通讯就是为了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之际,彰显国家意识和态度。能否进一步概括这篇通讯的新闻立场?
生:站在国家的立场,赞美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彰显尊重科学、重视科研的国家意识。
师:你的两个动词用得好,请同学们试着用“赞美”“彰显”“批判”“引领”等词语去概括新闻立场,完成剩下两篇课文的立场总结。
(小组讨论、总结后投影表格。)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探界者”钟扬》课堂实录

活动 3:定义新闻立场
师:有了这样三个范例,同学们明白什么是新闻立场了吗?请尝试运用所学,结合资料查找,给新闻立场下一个定义。这里老师提供一些资料支持。
投影:
(1)立场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2)新闻是指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
(学生小组合作,拟写新闻立场的定义。)
生:新闻立场是指报道者在报道新闻事实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有一定的主观性的。
师:这个答案简洁明确,巧妙融合了新闻和立场两个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报道者的地位和态度将影响对新闻意义的阐释或暗示,进而影响新闻的舆论导向性。
学习任务二:洞察世态,悟立场价值活动
1:展社会价值
师:经过任务一的学习,我们初步揭开了新闻立场的神秘面纱。接下来,我们就去体悟新闻立场的重要价值。首先请根据表格中的背景信息,试选一篇,自找角度,总结新闻媒体通过立场的表达,各自体现着怎样的社会价值。
投影: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探界者”钟扬》课堂实录

生:这三篇人物通讯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新闻立场都有相关性。第一篇写在国家最高科技奖即将颁发之际,赞扬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就能起到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可以说恰到好处。
师:你抓住了立场和背景的相关性,那我们再想想,对张秉贵这样一个平凡劳动者的报道,为什么要写在国民经济初步发展的时期呢?现在,许多人已经不太理解一个平凡售货员的巨大价值。请大家仔细研读学习任务单上节选的课文,看看张秉贵到底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投影:
(1)周围的顾客不约而同地笑起来……老张说:“你要谢就谢大家,这是同志们的支持。”(2)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3)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练就了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本领,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树起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4)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
”“我要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
生:选段(1),在那个糖十分抢手的时代,在群众排队抢购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张秉贵能让周围顾客都笑起来,还不抢功劳,让紧张的群众关系瞬间和谐了。
生:选段(2)中,张秉贵说要让顾客“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不难看出,一个平凡劳动者也可以推动更多人投入国家建设,这正是百废待兴的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分析得很好,和谐群众关系、投入国家建设是两个重要影响。选段(3)出现在一个比较隐蔽的位置,有同学发现了吗?
生:它是文下注释,张秉贵“一抓准”“一口清”的本领在事实上提高了行业标准,正所谓“行行出状元”,张秉贵让平凡的岗位绽放出了光彩。
生:选段(4),从中我们看到了更显著的价值,传递了劳动热情,让更多人受到感染和鼓舞。
师:总结一下大家的答案——通过塑造张秉贵,可以展现出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以及努力奋进的力量感和凝聚力,为引导民众积极响应国家建设规划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经过课文细读,同学们对新闻立场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在请大家试着总结一下《“探界者”钟扬》的立场价值。
生:钟扬和张秉贵一样有着模范引领作用,通过塑造钟扬,倡导人们去学习他献身科学、胸怀人类、永担责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能弘扬优良的社会风气。
师:你对钟扬品格的总结很好,并且注意到了舆论价值。
我们还可以结合时间背景思考一下。《“探界者”钟扬》的写作时间很特殊,大家发现了吗?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材处理上试图实现大单元专题学习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致力于单元学习任务的有效展开和落实,并积极探索学习活动的评价方式。第 4 课由三篇人物通讯构成,在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对人物通讯的学习要求是“以表格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具体事件和人物精神的梳理在前两文的学习中已经完成,在自读课文《“探界者”钟扬》的学习中,笔者致力于探索“作者立场”,这种探索也必然是在三篇文章的横向联读中完成的。但三篇长文章的联读对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设置了循序渐进的情境学习任务,加入灵活的课堂点拨,设计了完善的课前、课中学习任务单和课后作业单,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钟扬的感人事迹,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新闻立场”这个抽象概念,却不好把握。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知规律,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去探寻内涵、洞察价值、学会表达,揭开新闻立场的面纱,从而深入理解新闻立场的内涵、价值与表达技巧。在第一次试教中笔者发现,要在一个课时里完成这些目标很困难,必须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作为抓手,帮助学生攀爬。比如用香港回归当天的两则新闻报道进行对比作引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新闻立场的存在;提供恰当的学习支架,如“新闻”和“立场”的解释,来帮助学生定义“新闻立场”;避免浪费时间,节选出课文重要语段,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分析;多次对比出真知,相似新闻不同的大标题,三种版本的小标题,类似新闻选材与详略的不同,都能化抽象为具象,让学生迅速理解立场表达的艺术。
恰到好处的课堂点拨永远是不可或缺的,学生与真相的距离往往就差一个阶梯,模糊感触到却无法清晰明确地表达,教师的点拨追问在这时意义非凡。经过几次试教,笔者在学生理解和表达困难的几个节点,进行了点拨教学设计。比如在学生初步感知了中英两国作者立场的不同时,追问英国的立场为何相反,学生自然发现英国曾是殖民者,不希望香港民心回归的本质;在概括新闻立场时,夸奖学生答案中的两个动词用得好,请学生试着用“赞美”“彰显”“批判”“引领”等词语去概括新闻立场,这样就给了学生立场总结的方向;在分析立场价值时,提醒学生《“探界者”钟扬》特殊的写作时间,让他们领悟到这篇通讯是在钟扬逝世后中央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时写成的,如此就更能激发人民的沉痛怀念之情,倡导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劳动者。
最后,笔者还为本课设计了完善的学习任务单和作业练习,帮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条不紊地推进学习。同时,探索了学习活动和作业的评价方式,灵活运用自评、互评、师评等不同主体评价法,以期让学生有充分而合理的学习反馈。
在有限的课时里,在具体的教学中,本课的设计仍有不足。实际学情的差异必然会影响整个课时设计的呈现,这就需要在精准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科学的取舍或调整。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24.9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实录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堂实录

2024-10-13 10:11:24

教学实录

统编三上《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叙事

2024-10-23 15:13: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