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童年》教学的一些思考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诸多重要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本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这样评价:“在俄国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

《童年》是作者以自己的童年为原型,描绘了三到十岁这段时间苦难的经历。它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更多是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下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有美的、有丑的,有宽容的、有粗俗的,有阳光的、有阴暗的……都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冲击着读者心灵,能够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多面性,了解到社会的劣根性和人性的多样化。

在引导学生共读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对外公的行为表示不可理解,是呀,在我们的印象中,外祖父是慈爱的代名词,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外孙阿廖莎犯一点儿错误时,却狠下毒手,甚至把阿廖莎打得失去了知觉,生了一场大病。对此,我引导学生结合外祖父的生活经历进行探讨:小时候他是孤儿,经常挨别人打,而且是无法想象的被别人往死里打,这些自然会给他内心留下深深伤害。成人后也便用这样的方式对待犯错的孩子和看着不顺眼的人。但好在他还不至于完全丧失人性,在打得阿廖沙几日起不了床的时候,他的良心又开始作祟,又开始有点儿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正是特殊的生活经历才让他有了错误的认识,觉得自己的后代也该在犯错时吃吃苦头,才能坚强成长起来,像他一样。只有引导学生统览全书,前后联系起来,才能对人物有较全面的认识。

要想真正理解一部作品,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我们必须所关注的。这部作品所写的内容发生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国。那个时候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流离失所。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就连偷窃都在村民中形成了一种风气,不算是罪恶,这一行为对于半饥半饱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谋生的手段。这一点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契诃夫的《凡卡》去引导学生理解,让学生更真切地感知人民生活之穷困。通过对大环境的关注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就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高尔基用生动的笔触将19世纪末沙俄城镇景象的病态与野蛮呈现于纸上。高尔基就是在这片泥泞的土地里执拗地爬起来的,他没有受到童年阴影的影响,虽然迷茫过,但他依然保持着那份纯善与乐观,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力量,这也是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予以关注的。

同时,《童年》语言朴实中不缺生动,特别是对场面和环境描写生动传神,越咀嚼越有味。在引导学生共读时,可以提醒学生积累下来,为语言的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只有从多角度去引导,学生才能更好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受文学的魅力。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5739.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9月 23日
下一篇 2023年 9月 23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