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允哀辞(节选)
曾 巩
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始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
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既而明允召试舍人院,不至,特用为秘书省校书郎。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而轼、辙又以贤良方正策入等。于是三人者尤见于当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
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明允所为文,有集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者一百卷,更定«谥法»二卷,藏于有司,又为«易传»未成。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颇喜言兵,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B.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C.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D.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
B.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C.擢,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D.戊申,文中是四月的某一天,这是用干支相匹配来记录日序的一种方法。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勤于治学,大器晚成。他求学受挫后烧掉旧稿,每日端坐书斋苦读不休达五六年,终成名家,其文学造诣颇受作者赞誉。
B.苏洵文才卓异,闻名于世。他的文章得到欧阳修的推崇,并献给皇上。他和两个儿子的文章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学士大夫们都收藏他们的文章。
C.苏洵有志功名,恪尽职守。早年被官府召去应试舍人,因政绩显著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和县主薄,潜心编纂太常礼书,成果斐然。
D.苏洵长于议论,见解独到。他对于古今治乱兴废、值得赞扬或者批评的事件常常有所感触就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