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小猴子下山》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文中小猴子的所作所为似乎可笑,可现在的孩子,不也随时上演着这样的故事吗?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由于目标缺失,难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惟新是图,惟美是好。正因为课文内容反映了学生的生活,情感上就容易产生共鸣,理解起来也就相对容易。所以,将本篇课文编排在人文主题为“习惯”的单元里就有其必要性——“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课文前四个自然段,每段两句,前一句写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第二句写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心情如何,然后做了什么。四次取舍,结构相同,如此反复,利于小学生领悟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所以,课后第2题:“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既是内容理解的线索,也是信息整合的路径提示。也正是如此,选编在语文要素为“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的单元里,利于二年级学生的“简单”推断。和单元课文《一分钟》仅是情节不同而已,《一分钟》一文是迟到一分钟带来的被动的连锁反应,而本文是小猴子的盲目取舍带来的无奈后悔。《一分钟》是用“要是……就……”的句式,将后面产生的一系列“意外”和当初的“再睡一分钟”一一建立联系,从而推断出遵守时间的重要。而本文则需要将结果“空手而归”和前四次的行为建立联系,检点反思,哪些取舍可行,而哪些不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从而“推断”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确定目标的重要。所以,不妨将课后两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如此,为何推断,根据什么推断也有了凭借和线索。思维训练既让学生经历了训练的过程,也对方法有了简单的了解。
对信息进行整合推断也是思维的训练,实际上还是阅读思考的深入训练。尤其是一年级,教材承担着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识字写字量较大,且都是在语境中识字。所以,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完成识字写字是首要任务。然后借助朗读,引导学生面对“空手而归”的结果,梳理所作所为的过程,寻找其间的异同,自然经历“推断”的过程,使其在此过程中,体会课后第3题“掰、扛”等几个动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拓展情境,尝试运用,使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语言文字的学习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语境识字
1.观察插图,感知内容。
(1)出示小猴子的图片,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情境创设:小猴子下山后,都做了什么呢?按顺序仔细看一看插图,用“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2.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
(1)我们大体上已经能讲这个童话,现在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轻声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
(2)现在老师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听准字音,注意每段中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
(3)出示句子,指导读准多音字“空”和“结”。
①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kònɡ)出来呀?
②小猴子只好空(kōnɡ)着手回家去。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ò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
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倾听两句话的朗读有哪些不同。(第一句要读清楚小猴子到了哪里,第二句要读出小猴子见到的玉米的特点,心情怎样,还要读出小猴子接着干了什么。)
2.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3.请大家再看一看,后面每个自然段也只有两句话,请你自己练读第2、3自然段。也是第一句要读清楚小猴子到了哪里,第二句要读出小猴子见到的东西的特点,心情怎样,还要读出小猴子接着干了什么。
三、写字指导
1.观察“非、瓜、块、往”四个字的书写。
2.“块、往”主要指导左右的占格和避让。“非、瓜”两字要范写,注意“非”字左右短横的异同,“瓜”字第一、二笔撇之不同。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词语体会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还学了几个生字,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课文的朗读情况。请同桌相互练习,每人分别朗读不同的两句话,第二句要带上表情和动作,读后我们来比一比。
2.朗读汇报,说说如果你就是那只小猴子,每次看到不同的东西,都会怎么想。
3.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4.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只好”能不能去掉。
①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②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
5.比较之后,带上动作、表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1.小猴子回到家后,闷闷不
乐,非常后悔。妈妈看到了,就让他做作业(见下表),帮他找原因。小猴子对这份作业也有些为难,请同学们帮一帮他,先找一找小猴子下山的结果,再来找一找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再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空手而归。
三次中,小猴子有个相同的动作“扔”,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能像《一分钟》那样,结合课文内容,每次都用上“要是……就……”的句式来说吗?为什么?(玉米和桃子,对于小猴子而言,可以取舍,但抱西瓜回山上,扔掉西瓜追小兔子,显然无法达到。)
2.再次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