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测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因得说秦王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累迁客卿。会郑国间秦,秦议逐客,斯乃上谏。秦王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崩。赵高说斯以利害,斯乃听高,相与谋,诈诏立胡亥为帝。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驰道,赋敛愈重,戍徭无已。于是杰俊相立,自置为侯王,叛秦,兵至鸿门而却。李斯数欲请间谏,二世不许,责李斯。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高谗之以乱,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斯不胜痛,自诬服。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大夫曰:“司马子言:‘天下穰穰,皆为利往。’商人不愧耻辱,戎士不爱死力,士不在亲,事君不避其难,皆为利禄也。故尊荣者士之愿也,富贵者士之期也。方李斯在荀卿之门,茸与之齐轸、及其奋翼高举,席天下之权,御宇内之众,后车百乘,食禄万钟。而拘儒布褐不完,糟糠不饱,非甘菽藿而卑广厦,亦不能得已。虽欲吓人,其何已乎!”
文学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贤士徇名,贪夫死利。李斯贪其所欲,致其所恶。李斯相秦,席天下之势,志小万乘;及其囚于囹圄,车裂于云阳之市,亦愿负薪入东门,行上蔡曲街径,不可得也。斯以尊重自灭,贪禄慕荣以没其身,从车百乘,曾不足以载其祸也!”
(节选自《盐铁论·毁学》)
1.材料中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度楚A王不足事B而六国C皆弱D无可E为F建功者G欲西入秦。
2.下列对材料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时候、时期。与《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意思不相同。
B.重,以……为重。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重”意思不同。
C.爱,吝啬,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相同。
D.怀,心里存有。与《归去来兮辞》中“怀良辰以孤往”的“怀”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在跟荀子学成之后,就向荀子阐述了自己对天下形势的认识以及自己将西向说秦的心志。入秦后,获得秦王的赏识,逐渐升为客卿。
B.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止逐客的法令,重用李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吞并天下,建立帝国。李斯也因此位及人臣之首,享有的富贵达到极点。
C.李斯长子李由任三川郡守,一次李由告假回咸阳,李斯在家设宴,百官都前去祝寿,李斯有所感慨,这体现他对人生盛极而衰规律有一定的认知和警醒。
D.文学赞同司马迁说的“天下穰穰,皆为利往”,认为获得尊荣富贵是读书人的期望。赞美由卑贱跃居尊荣富贵的李斯,嘲讽处于困顿生活的儒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2)斯以尊重自灭,贪禄慕荣以没其身,从车百乘,曾不足以载其祸也!
5.材料二认为“李斯贪其所欲,致其所恶”,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请简要列出。
(广东省衡水百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武侯①曰:“严刑明赏,足以胜敌乎?”
吴子②曰:“严明之事,非所恃也。发号布令,而民乐闻;兴师动众,而民乐战;交兵接刃,而民安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武侯曰:“致之奈何?”
对曰:“君举有功而进之飨,无功而厉之。”
于是武侯设坐庙庭,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有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飨毕而出,乃又班赐有功者之父母妻子于庙门之外,亦以功为差数,唯无功者不得耳。死事之家,岁使使者劳赐其父母。
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介胄不待吏令奋击之者以万数。吴子曰:“臣闻之,人有短长,气有盛衰。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其可乎?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以率讨之,固难当矣。”
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以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节选自《群书治要》)
材料二:
太宗③曰:“严刑峻法,使人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
靖④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夸兵众,所以自败。臣按《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节选自《唐李问对》)
【注】①武侯:魏武侯,魏文侯之子,名魏击,战国初期魏国国君。②吴子: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魏武侯时期任西河郡守。③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④靖:李靖,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著有《卫公兵法》等。
6.材料一中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使一死A贼B伏于旷野C千人D追之E莫不枭视F狼顾G何者?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乐于、乐意,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友”用法不相同。
B.厉,同“励”,指勉励、激励,与成语“变本加厉”中的“厉”意思相同。
C.“五万之众”中的“之”与《六国论》中“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的“之”用法相同。
D.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武侯很想通过赏罚严明的方式来战胜敌人,但遭到了西河郡守吴起的完全否定。
B.吴起主动请缨,率领五万无功之人抵御入侵的秦军,在魏武侯支援下,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赫赫战功。
C.唐太宗疑惑的是,严刑峻法使百姓怕他而不怕敌人,光武帝没有使用严刑峻法来管理军队却能取得胜利。
D.李靖认为,做将领的,首先要用爱心结交士卒,然后才可以用严刑来管理、约束军队。
9.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飨毕而出,乃又班赐有功者之父母妻子于庙门之外,亦以功为差数。
(2)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
10.同为军事家,在对待“赏罚”问题上,吴起与李靖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题组一
1.BDG【解析】“而”前后主语变化,由“李斯”(承前省)变为“六国”,故在B处断句。“六国皆弱”之后另起意义,是“皆弱”引起的判断,故在D处断句。“者”是文言文常见断句标志,切其后主语又变为了“李斯”,故在G处断句。
2.A【解析】A项错误。两个“秋”都是指“某个时期”。句意:这恰好是平民出身的士人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B项正确。“重”,以……为重/贵重。句意:将自己的爵位和俸禄看得十分重要。/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C项正确。句意:战士不吝惜以死效力。/我怎么至于吝惜一头牛;D项正确。“怀”,心里存有/留恋,爱惜。句意:君子心里存有仁义道德。/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
3.D【解析】“赞同”“赞美”“嘲讽”的说法错误。材料二中,文学的话实际上是在批评李斯的贪欲和最终的悲惨下场,并不是在赞同“天下穰穰,皆为利往”的观点;也没有对李斯的赞美之意;也看不出对儒生的嘲讽。
4.(1)一个人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非议世俗,厌恶功名利禄,把自己寄托在与世无争之中,这并不是士人的性情。
(2)李斯为了尊贵显要而自取灭亡,因为贪图俸禄、羡慕荣华而害了自己的终生,虽然随从的车子有百辆之多,竟然还不够装载他的祸患啊!
5.①(李斯)为追求富贵和名利而西入秦;②李斯与赵高谋立胡亥,为保爵禄迎合二世;③李斯被诬谋反,遭五刑,夷三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斯拜在荀子门下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觉得楚王不值得自己效力,而其他六个诸侯国的国力此时都已经衰弱,也觉得没有实现自己抱负及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便计划西入秦国。在临行之前,李斯向荀子告辞说:“学生听说如果一个人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能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兵车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都在各国掌握朝政。现今秦王计划着吞并天下,然后称帝统治天下,这恰好是平民出身的士人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地位出身卑微之人,如果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空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只是勉强可以直立行走罢了。因此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自己一辈子都身份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一辈子贫穷潦倒。一个人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非议世俗,厌恶功名利禄,把自己寄托在与世无争之中,这并不是士人的性情。因此学生计划西入秦国游说秦王。”
李斯到了秦国,借机游说秦王扫平诸侯,成就帝业,建立统一天下的大业。秦王委任李斯为长史,累次升迁为客卿。刚好在这一期间,韩国人郑国来到秦国做间谍,秦国计议逐客,于是李斯上书。秦王(看完李斯的上书后)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后采用了李斯的计谋。李斯也升官到廷尉之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最终兼并了天下,其主被尊为“皇帝”,李斯被任命为丞相。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一次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李斯在家中摆下酒宴,有身份的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祝寿,李斯家门前停放着数以千计的车马。李斯感慨地长叹说:“唉!我曾经听我的老师荀卿说过‘做事情一定不要做得过了头’。想我李斯原本只是上蔡的一介平民,一个住在乡里的普通百姓,皇帝不嫌弃我才能低下,才将我提拔到现在这样高位。现在所有的臣子当中,没有谁能比我地位更高,可以说是荣华富贵达到了极致。但是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开始慢慢衰落,我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秦始皇驾崩,赵高用利害关系游说李斯,李斯就听从了赵高,一起谋划,假传诏书拥立胡亥为皇帝。(胡亥继位后,)秦国的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残酷,群臣人人自危,计划发动叛乱的人很多。二世皇帝又兴建阿房宫,修筑直道、驰道,征收的赋税越来越重,戍边兵役更是没完没了。于是英雄豪杰蜂拥而起,自立为王,反叛秦朝廷,义军一路攻打直到鸿门才退去。李斯曾多次想找机会进言,但二世不接受李斯的进言,反而责备李斯。李斯非常害怕,可是自己又将爵位和俸禄看得十分重要,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迎合秦二世的心意,想要求得宽容,赵高以李斯叛乱向二世进谗言,二世皇帝派遣赵高审理丞相李斯的案件,赵高对李斯严加惩处,询问李斯和儿子李由密谋造反的情状,李斯无法忍受疼痛的折磨,最后屈打成招。二世二年(前208)七月,李斯被处以五刑,在咸阳的闹市上腰斩。李斯出狱时,与其次子一起押往刑场,李斯回过头来对自己的次子说:“我想和你再一起牵着黄狗,从上蔡东门出去打猎,追捕狡兔,这些事情难道还可能办到吗?”于是父子二人相对而哭,李斯最终被诛灭三族。
材料二:
大夫说:“司马迁说:‘天下的人匆匆忙忙,都是为了追求财利而奔走往来。’商人不顾耻辱,战士不吝惜以死效力,士兵不注重亲情,侍奉君主不逃避危难,这都是为了利禄。所以尊贵荣誉是读书人所向往的,富贵荣华是读书人所期望的。当李斯在荀卿门下做学生时,地位卑微的人都和他并驾齐驱,等到他展翅高飞,掌握全国的大权,统治天下的民众,出门时跟着百辆车队,俸禄有万石粮,而你们这些固执的儒生,衣衫不整齐,糠菜吃不饱,并不是你们喜欢吃野菜和不想住好房子,只是得不到罢了。他们即使想吓唬人,又能怎么样呢!”
文学说:“君子心里存有仁义道德,小人心里存有耕田种地。贤能之士以身殉名,贪财的人为利而死。李斯贪恋富贵尊荣,导致恶果。李斯辅佐秦始皇时,掌管天下的权势,志气之大,连万乘大国都觉得小;等到他被关在牢狱中,被车裂于云阳之市时,即使愿意背着柴禾,进入上蔡东门,走在弯曲的小街上,也是不行了。李斯为了尊贵显要而自取灭亡,因为贪图俸禄、羡慕荣华而害了自己的终生,虽然随从的车子有百辆之多,竟然还不够装载他的祸患啊!”
题组二
6.CEG【解析】C处之后主语改变,另起新句,故在C处断句。“莫”为不定指代词,即“没有什么人/事/物”,E处之后主语改变,另起新句,故在E处断句。“何者”独立成句,意为“为什么呢”,故在G处断句。
7.B【解析】A项正确。动词,乐于,乐意/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句意:而百姓乐于听从。/以鱼和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B项错误。意思不同。勉励,激励/猛烈。句意:对没有功劳的人也要勉励他们。/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恶劣。C项正确。都是“的”。句意:如今臣用这五万人的军队。/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D项正确。句意:很少有人能获得成功。/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很少。
8.A【解析】“完全否定”说法错误,从材料一“严明之事,非所恃也”“君举有功而进之飨,无功而厉之”等内容可知,吴起并没有完全否定“赏罚严明”,而是更强调奖赏激励的作用。
9.(1)宴会结束出来后,又在朝堂门外分发赏赐给有功之人的父母、妻子与儿女,也按照功劳大小而有所差别。
(2)军队的胜败,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用一件事来推论。
10.相同点:吴起和李靖都强调对待“赏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
不同点:①吴起更强调奖赏激励的作用与价值,要让全国军民都知道建功立业的光荣;②李靖则认为先要关心爱护士兵,然后才可用严刑来约束、管理军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武侯问:“赏罚严明,就足够用来战胜敌人吗?”
吴起回答说:“赏罚严明一事,不是战胜敌人所依靠的。发号施令,而百姓乐于听从;兴师动众,而百姓乐于参战;两军交战,而百姓甘愿效死。这三方面,才是君主所应依靠的。”
魏武侯问:“怎样才能做到呢?”
吴起答道:“君王选出有功之人并将其召来设宴款待,对没有功劳的人也要勉励他们。”
于是魏武候在朝廷设席,分为三排座位宴请士大夫。功劳最大的坐在前排,席上摆有宝器和猪、牛、羊等美味;功劳次一等的坐在中排,席上佳肴、宝器则有所差别和减少;没有功劳的人坐在后排,只有佳肴而没有宝器。宴会结束出来后,又在朝堂门外分发赏赐给有功之人的父母、妻子与儿女,也按照功劳大小而有所差别,只有无功之人的家属得不到赏赐。对于为国捐躯者的家庭,每年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
这样做了三年之后,秦国出兵到达魏国西河边境。魏国的士民们听到这一消息,不等官吏下令,就主动披甲戴盔、奋勇抗敌的人数以万计。吴起说:“臣听说,人都有短处和长处,士气也有兴盛和衰败。君王不妨试着派遣五万名没有功劳的人,臣请求率领他们来抵挡秦军,可以吗?假如现在让一个不怕死的盗贼潜伏在荒郊野外,派一千个人去追捕他,那些追捕的人没有不瞻前顾后,警惕畏惧的,为什么呢?他们是担心盗贼突然跳出来伤害自己。所以一个人拼命,足以让千人畏惧,如今臣用这五万人的军队共同作为那个拼死一搏的强盗,率领他们去讨伐秦军,敌人肯定很难抵挡。”
魏武侯听从了吴起的建议,并加派五百辆战车、三千匹战马,以此大破秦军五十万之众,这就是激励士兵的功效。
材料二:
唐太宗说:“朕采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结果却使人们害怕朕而不害怕敌人,朕对此感到很疑惑,过去汉光武帝用一支军队对抗王莽的百万之众,并没有使用严刑峻法来管理军队。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靖说:“军队的胜败,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用一件事来推论。例如陈胜、吴广打败秦军,难道是因为陈胜、吴广的刑律比秦朝还严酷吗?汉光武帝起兵,是因为他顺应了百姓怨恨王莽的心理。况且王寻、王邑又不懂得用兵之道,只是空夸军队人数多,因此失败了。臣依据《孙子兵法》中所说:‘士卒尚未亲近依附之前就惩罚他们,他们就会不服;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后,不使用刑罚来对付犯错的人,就不能有效地使用他们。’这就是说,凡是做将领的,首先要用爱心结交士卒,然后才可以用严刑来管理、约束军队。如果没有爱心,只是一味地对士卒使用严刑,很少有人能获得成功。”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