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写到了语文考试的“重灾区”——阅读理解。
从一年级起,阅读题就是丢分的“大头”。有的孩子考试时,试卷正面的基础知识题,一个错误都没有,反过来一看阅读题,完蛋了,错一大半,分扣得触目惊心。
而通常阅读题得不到分的娃,写话(作文)也不会得多高的分,这最后两大题,一下子让成绩跌到不忍去看。
复习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找一些阅读理解题来做,然后分析讲解,再做题,再讲解。不过从多年的复习经验来看,这样做的最大可能是“吃饱了的撑死了,没吃饱的还是不会吃”,性价比实在算不上高。
但是,阅读能力又绝不是三五天就能速成提高的,必须得有大量的阅读做底子,用精读、细读、深读、有策略的阅读等来助攻,才能略见成效。
这么说,阅读题不是没法复习?也看到过很多套路答题的模板,诸如“这个词描写了……表达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我想到自己……”等这样的句式,等着学生往里面添枝加叶即可。
模板好不好用,暂不妄加评论,单看一年级的阅读题,读懂题目要求、会从文章中找到信息才是正道。
结合平时做过的阅读题、考试中考过的阅读题来看,一年级的阅读理解,大概分为这么几种题型——
1、数自然段和句子。
能数清楚文章有几个自然段、一段有几句话,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技能点。对入学一年的孩子来说,这两方面要求并不算难。
如果平时已养成预习习惯的孩子,每一篇课文都会自己标出自然段,做这样的阅读题,就轻而易举了。
考试时,一定要养成一做到阅读题,就第一时间把自然段标出来的习惯,用阿拉伯数字标在每段话的开头(空两格的地方)。
再仔细读后面阅读题目要求,如果有“数句子”,一般都是指定在文中的某段里数。让孩子一边读一边在标点后面标上数字,这样一段里面有几句话,标好后一目了然。
算作完整句子的标点有:句号(。)感叹号(!)问号(?)省略号(……)
2、找出文中的相关信息
从文本中找信息,这是整个一年级教学都在做的训练。每一篇课文,在课堂教学时,都是带着孩子从文章中找信息,课上爱思考的孩子,做阅读题时,脑筋就会转得快一些。
一年级的阅读题中,让孩子找的最多的,是形容词、量词、名词,也就是下册教材中重点训练的“什么样的什么”(偏正短语),以及量词的搭配。
做这样的题目,要让孩子先仔细读文章至少两遍,再把题目中给出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用铅笔画出来,然后去找这个词的前面是哪些词,判断哪个是形容它的词语,用括号打起来。
还有一些,是让孩子找短文中谁说的话,这也是课文教学中训练过的。
比如这篇短文阅读,这四道题其实都是围绕“油菜花”这一个关键词,从文中找出“油菜花”,看看前后的相关信息有哪些?
第一题是关于“颜色”,第二题是关于“像什么”的比喻,第三题是关于“季节”,第四题是关于“香味”。
带着这四个问题去读去找,就会发现答案很明显。
3、需要自己理解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一般在题目最后,会出一两道关于整篇短文的问题,比如“你想对文中的XXX说什么?”“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要把短文读懂,不然就会出现答非所问、乱答一气的现象。
如果问题中明确提到文中的某个人或小动物,可以再仔细读一遍文章,这一遍重点关注题目中的这个角色,想一想TA在故事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体现了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
这一类问题,都需要孩子用自己的语言,不是重复短文中的话。另外,这里要写的大都是“道理”,可不是再说一遍故事内容。这里要考的,就是孩子平时语言的积累和表达力。
复习的短短几天里,想要让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突飞猛进,不太现实,可以每天和孩子一起读几个短小的故事,然后提炼一些信息,让孩子去找,看能不能找到。
最后和孩子以聊天的方式,总结读故事带来的想法、感悟等,尽量规范孩子的语言,让他考试时也要这样,写出自己读故事的感想。
比如这一篇短文阅读的最后一题,需要先读懂文章中的“大树”是什么形象。通过圈画关于大树的关键词,就看出来了,“大树”从一开始的“骄傲”,到最后“被折断”,这是一个反面形象。
那么,我们的回答就要围绕“劝说大树不能骄傲”“希望大树改正错误”等方面,这其实也就是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要想到的,只不过用“对大树说”的方式表达出来。
最后想说,万一期末考孩子在阅读题上扣了不少分,也不用慌张,一年级有的是大把的时间来补救。
比如,近在眼前的暑假,就是在阅读上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赶快来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