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 ,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 , 。
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答: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答:
4.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
5.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丟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答:
参考答案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婆媳争吵,妥协寄居→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根据文章情节可知“凌晨拾荒,捡养弃婴”应在文章第①—③段,“为救弃婴,倾其所有”应在文章第⑥⑦段,“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应在文章第⑧—⑩段,“子辈相求,决然离去”应在文章第⑪⑫段,由此可确定第①处应在文章第④⑤段,第②处应在第⑬段。由此可概括两处的主要内容为“儿媳以离开家相要挟,王婆婆不得不带弃婴寄居他处”“王婆婆用资助的余钱捐建学校,而她依然坚持拾荒”。然后将此两处内容,改写成“四字短语+四字短语”的结构即可。
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答:(内容要点)无权占为己有;批评儿子儿媳;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楼。
(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根据题中的要求,需要分析在第⑫段中王婆婆走出家门时的心理活动。这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故事情节进行揣摩。在需要儿子儿媳帮助时,儿子儿媳训斥拒绝,在得到社会资助后,儿子儿媳却打起了爱心捐款的主意,王婆婆定会在严词拒绝的同时,批评教育儿子儿媳。还可联系下文王婆婆捐建学校的行为,表达王婆婆的感恩回报社会之情。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答:(示例1)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示例2)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也可答“动作描写”;“咬牙”“颤抖”,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
(示例3)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联系上下文,明确这句话是对王婆婆得知弃婴患重病之后拿钱准备救助弃婴的描写,展现了王婆婆拿钱的一系列动作。这句话写出了王婆婆救助弃婴的决心和对这笔钱的不舍。
4.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小说详略的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与表现主题关系密切的写得详细、具体,相反则略写。这篇小说通过王婆婆捡拾、领养、救助弃婴的故事,体现了王婆婆的善良、有爱心。②③段详写弃婴的状况以及王婆婆用身体温暖弃婴的情节,更能突出她善良、有爱心的品质,所以成为作者详写的内容。而学校修建的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所以略写。
5.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丟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答: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这个句子位于小说结尾,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联系文章主旨,从人性缺失的角度理解分析。如婴儿的父母抛弃患病的孩子,逃避责任,丢掉了对孩子抚养的责任与义务;儿子儿媳拒绝领养、救助弃婴,可见他们丢掉了人的善良、爱心的本性;儿子儿媳想将捐款占为已有,丢弃了本该有的纯真、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