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韵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图片
教材分析

图片
本课是在传统蒙学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韵文,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课文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初步感受汉语的音韵,节奏,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韵歌》共3句。第1,2句是单字对的形式,囊括自然现象“云、雨、雪、风”和动植物“花、树、鸟、虫”,第3句是双字对的形式,呈现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的美丽景色。整篇课文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本课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课文描绘的美丽景象,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图片
教学目标

图片
1.通过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对、歌”等5个生字。

2.会写“虫”和笔画提。

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汉语音韵美。

4.感受对子间的对应关系,感受对韵歌呈现的美景。

图片
教学重难点

图片
重点:

1.通过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对、歌”等5个生字。

2.会写“虫”和笔画提。

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汉语音韵美。

难点:

感受对子间的对应关系,感受对韵歌呈现的美景。

图片
教学过程

图片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一)课前游戏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上课前姚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很简单,老师说一个字,你说一个和这个字意思相对的字,比如说我说大——小,上——下,左——右,前——后,难度升级啦,冷——热,黑——白。

(二)识字“对”

教师引导:小朋友可真精神,准备好上课了吗?刚才我们玩的游戏叫对对子,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活动。(出示“对”字卡)

1.谁来认识这个字?

2.你瞧,这是“又”,这是“寸”,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对”,这个方法叫做“加一加”。(板贴)咱们可以这么说“又加寸就是对”。你能给它找找好朋友吗?咱们过年的时候还会在门上贴“对联”,对联字字相对,也是在对对子。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一个个对子组成的儿歌——对韵歌。

(三) 识字“歌”

教师引导:课题里还藏着一个生字宝宝呢!(出示“歌”字卡)我们也给它找找好朋友吧!(组词)

(四)出示课题

教师引导:把这两个生字一起带进课题里,谁来念一念。

1.指2生读。

2.全班齐读。咱们边念边和姚老师一起把课题送到黑板上!

 

二、初读韵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73页,做好读书姿势,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还可以多读几遍。

(二)指生单读。

(三)教师范读:对韵歌还要读出韵味,你听姚老师来念一念。谁能听出姚老师把《对韵歌》读好的小秘密?(云、雨重读,对轻读)

(四)再次指生读:这一次你们一定能念得更棒啦!请你再来读一读。

(五)全班齐读:孩子们,让我们拿起书本,也试着读出韵味,全班齐读。

 

三、图文对照,随文识字

过渡:小朋友们,看!动听的读书声把好多小伙伴吸引来啦!(出示象形文字)可是现在这些象形字遇到了困难,这些象形字和相对应的生字宝宝走散了,请你拿出学习单,帮他们找到相对应的生字宝宝,用尺子把他们连起来!

(一)学习第一句“云对雨,雪对风。”

1.(校对)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找对了吗?

2.识字“雨”

①第一个象形字是——雨。

②请小老师念。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③小雨点就藏在生字中,你找找,找到了吗?人们把下雨的形态用笔画描绘了出来(出示下雨图片),慢慢地演变(出示“雨”字形演变),就变成了现在的“雨”。

④联系生活识字: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雨?

3. 理解“云对雨”

①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当我们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知道天要下雨了,他们是一对对子伙伴,所以我们就说——云对雨。

②积累词语“云雨”:去掉“对”字,就能变成一个词语,叫做——云雨。

4.识字“风”

①第二个象形字是——风。

②风是没有形状的,但我们的古人在观察风的时候,注意到了小鸟在天上飞,有了风的帮助,可以让小鸟飞得更远,飞得更轻松,于是呢,我们的古人就创作出了这样一个汉字。那你在什么时候能感受到风呢?

教师小结:你们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通过借助图片,联系生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汉字。

③积累词语:风儿轻轻地吹,我们叫做——微风。

风儿呼呼地吹,我们叫做——大风。

风儿越吹越大,越吹越大,我们叫做——狂风。

5.理解“雪对风”

教师引导:冬天,北风萧萧,给我们带来了——雪(出示动图)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到寒冷)雪花飘啊飘,北风吹啊吹,冬天可真冷啊!难怪我们会说——雪对风。

6.指导朗读。教师引导:正是因为有了云雨雪风,大自然才会变得神奇又美丽。哪位小朋友能把这一句读好?

 

(二)学习第二句“花对树,鸟对虫”

1.观看视频,感受奇妙

教师引导:孩子们,古人认为风动则虫生,风的出现能让万物复苏,让大自然充满生机。春天到了,冰雪融化,春雨绵绵,草木萌动,鸿雁北归,冬虫苏醒。你看到了什么?(相机板贴“花树鸟虫”)

2.自寻对子,理解含义

①你能不能给他们找找对子伙伴,学着姚老师的样子摆一摆。(指生摆)

②你为什么要把他们凑成一对呢?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小树会怎么样?——小树会发芽。花和树都会生长,那鸟和虫呢?——小鸟飞翔,虫儿飞舞。小朋友们,花是植物,树也是——植物,鸟是动物,虫也是——动物。“对”有讲究,这就是一一对应。

3.字形识虫,积累词语

教师引导:孩子们,这个字可有趣了!(出示虫)古人把所有动物都叫做虫,老虎叫做“大虫”,蛇叫“长虫”,后来泛指昆虫,其实人也叫“虫”,爱看书的小朋友叫“书虫”,爱偷懒的小朋友叫“懒虫”,爱打瞌睡的小朋友叫“瞌睡虫”。原来一个虫字里面有这么多文化。

4.认识笔画,学写“虫”字

①认识“提”:这是一个新笔画,跟老师读提(提),你能从“虫”字中找到这个笔画吗?请你伸出金手指跟着老师一起来写一写。(下笔从左下到右下,从重到轻)

②学写“虫”:认识了新笔画,有没有信心把生字宝宝写好看!

●谁来说说“虫”的笔顺?

●仔细观察“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书写的时候你有什么地方需要小朋友们注意的吗?

●写之前,姚老师送你们三个书写小锦囊:关键笔画对,规范整洁美,眼看结构准。

●请你伸出金手指,你们边书空边说笔顺,跟着姚老师写一写。(先在田字格的中心写一个扁扁的口,1竖向内倾斜,2横微微上扬折也微微向内倾斜,3横封口,4竖竖在竖中线,将口平分,起笔要高,5提在第一笔短竖的左下方起笔,托住中间的竖,6点在提尖的上方起笔,向下压,观察一下,横向笔画之间的间距差不多,竖的上方这一段要比中间和下方略长一点)

●当场点评: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小朋友的字有没有用好三个锦囊呢?(关键笔画在正确的位置上吗?笔画书写正确吗?大小合适吗?)

●小组合作:请把你的字给同桌瞧瞧,让他学着姚老师的样子给你评一评。

●获得三颗星的小朋友请举手!没有获得三颗星的小朋友也不用灰心,相信在不断练写中你也能很好地运用这三个锦囊。

5.看图感受,带情朗读

教师引导:花树鸟虫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画卷,谁来读一读?

 

四、发现规律,拓展延伸

(一)再读课文,发现不同

教师引导:仔细观察,课文的第三句话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呢?课文的前两句都是一个字对一个字,一类对一类,我们把他们叫做“单字对”。

(二)勾连旧知,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其实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就出现过很多单字对(出示识字2《金木水火土》),读一读,你找到了哪些单字对呢?

教师小结:看来我们中国的汉字真是太神奇了,“单字对”就是这样,一字对一字,一类对一类。

(三)多形式朗读,复习巩固

1. 师生合作引导:姚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学生念黑色部分,老师念红色部分。

2.拍手有节奏地读。

3.师生合作拍手读。

4.生生拍手读。

5.挖空读。

6.配乐朗读:对韵歌不仅能读出来,歌还能唱出来呢!跟着音乐唱一唱吧!

 

五、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加一加、借助图片和联系生活的识字方法识记了汉字,还学习了单字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接下去的双字对,去感受汉语的音韵美。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形式多样,让朗读更有“味”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感受汉字音韵美”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要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对子间的对应关系,感受《对韵歌》呈现的美景。一年级的学生对“韵”的了解较少,因此在本课教学时,我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自主寻找读对子的小秘密,让学生尝试读出韵味。在感受到对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后,采用师生对读、男女生拍手读、配乐读等方式读好节奏,读出韵味,最后,让学生挖空背诵,复习巩固。

 

二、多措并举,让识字更有“趣”

本课生字适合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课前游戏中教学“对”,并拓展“对手”“对联”等词语,出示课题时教学“歌”并拓展“儿歌”“歌手”。前两句单字对中有“雨、风、虫”三个字,教学时我先出示了这三个字的象形字,让学生猜一猜,连一连,顺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结合字形,联系生活理解字义。尤其在教学“风”时,我关注了“风”的本意为“凤”,古人正是因为观察了鸟的飞翔才证实风存在,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能感受到风。教学“虫”时,借助图片,并联系生活中含“虫”的不同名称感受“虫”字的有趣。让学生在整合和梳理中发展思维,引导学生由字变词、由词变句,进行具体运用。

 

三、观察精细,让写字更有“法”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我认为低年级的写字是一种积累、建构、应用和表现的过程。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笔顺跟随,了解书写的笔顺,结合“虫”的书写,认识新笔画提,再让学生观察整个字的结构,尤其是与横中线和竖中线有关的关键笔画。同时结合“书写小锦囊”让学生知道书写的评价要点。范写时,一边书写一边提醒学生各个笔画的书写要点,精细到每个笔画起笔和收笔的位置,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学生练写后及时给予评价,并让学生尝试观察所写生字,发现不当之处,提出建议并修改,实现由“扶”到“放”。

 

四、资源整合,让理解更有“意”

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的“对子”,只能粗略地感受“对子”形式上的美,但对“对子”背后的含义相对模糊。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还让学生理解对子间的对应关系,同时通过引导,链接生活,学生在一个个追问之下深入思考,逐步理解对子。最后勾连旧知,在实践中寻找并理解单字对,以此培养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4-9-26 21:40:27

教学设计

统编本小学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读不完的大书》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2024-10-8 18:52: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