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写了“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风景:深秋,雨后初晴,道路两旁的树叶飘落下来,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整条道路就像铺上了一块色彩绚丽的地毯。“我”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平凡之中透着美丽,朴素之中尽显诗意。尤其是将落叶想象成“金色巴掌”,充满童真童趣,饱含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为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先写经过一夜秋风秋雨,天放晴了,“我”背着书包上学去;接着对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最后写“我”第一次发现门前的水泥道真美。结尾既呼应开头,又点明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课文用词准确、形象,很多词语富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比如,第3自然段的“明朗”写出了一夜秋风秋雨后天空清亮、晴朗的景象,文中的“天开始放晴了”“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等词句对此作了具体描写;第7自然段的“熨帖”“平展”两个词语,写出了掉落的树叶紧密地、平整地贴合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状态,与“粘”字相呼应,把水泥道之美描绘得细致入微;“凌乱”一词表现出掉落的树叶不规则地排列在水泥道上的情景,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这些词句,写出了“我”眼中别样的秋景。
课文描写细致,层次分明。写“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时,既写观察到的景物,又写感受与心情。其中,第6自然段整体描写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第7自然段描写水泥道上的每片树叶,第8自然段则写“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愉悦心情。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穿着棕红色小雨靴的男孩儿,走在铺满落叶的小道上,就像走在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上。道路两旁长满了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一眼望不到尽头。精美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水泥、放晴”等14个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感受美的画面,并与同学交流美在什么地方。
4.借助资料感受作者的留心观察,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和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水泥、放晴”等15个词语。
2、能运用分字组词、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迁移学法理解下文“凌乱”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运用分解组合、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1.多媒体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学习多音字“铺”。
(1)“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预设:梧桐树的落叶。
(2)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课文第五、第七自然段。
5.引发思考:哪一幅图是文中的“水泥道”?预设:第二幅图,因为有水洼,是不平整的。
6.展示铺满巴掌的水泥道的视频及图片,引发兴趣。多媒体展示水泥道的画面。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和视频入手,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介绍、视频观看、课题质疑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预热课程。)
提示:“靴”读xuē,要防止学生“读半边”而误读。
(4) “洼”字可出示学生已经认识的“蛙、娃、挂”等熟字,通过比较偏旁,进一步体会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为进一步理解“洼”的字义,多媒体展示水洼的图片,明确:“洼”形旁是“氵”,意思是凹陷的地方。“靴”字,可组词“雨靴”“马靴”,“靴”就是帮子较高的鞋,大多是皮革做成的,因此是革字旁。
请学生默读课文,同桌合作讨论:课文都写了几部分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梳理、规整,厘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预设:1-4自然段;5-9自然段;10-11自然段
学生可用选择文中的句子归纳段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跟着作者去上学,在上学路上发现不同寻常的美。
1.请学生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找出“我”去上学时看到的景象。
(2)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如:先观察到了“明朗的天空”可以把这个词语圈出来。
(3)学生交流景物。预设:明朗的天空、地面还是潮湿的、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
2.聚焦“明朗的天空”,指导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指导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
(1)拆字组词:把“明朗”分解为“明亮+晴朗”来理解。
(2)找近义词:找“明朗”的近义词“晴朗”来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想想我们生活中看到过的晴朗的天空是怎样的,理解“明朗”主要指天空湛蓝清亮,光线充足。
(4)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中“天开始放晴了”“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来理解“明朗”。
4.运用学到的方法,配合课堂作业本第4题,结合上文理解“凌乱”的意思。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这一部分教学的重点。教学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1.提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章结尾为什么又写秋风、秋雨?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的“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2.留下悬念:既然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来赞叹,那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定美得不同寻常,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第5-9自然段,了解水泥道的美。
(1)指导学生朗读第1-4自然段:第1、2自然段,交代一夜雨后“我”出门上学去,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第3自然段是“我”的赞叹,语气可以强烈一些。第4自然段描写了“我”对地面的印象,也可以读得舒缓一些。
(2)指导学生朗读第10、11自然段:开头结尾处“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中的“夜”写出了刮风下雨时间之长,语气应该舒缓、畅快;第11自然段写“我”的内心活动,语气应该强烈,突出“我”对美景的喜爱。
(设计意图:将理解词语、课文内容与想象画面、朗读指导融于一体,能发挥阅读教学的多重功能。)
晶:“品字形”结构,上边的“日”居中,下边两个“日”分别在竖中线两侧。
印:左高右低。右半部分单耳旁的起笔与左半部分竖提的起笔在同一水平线,竖要写直。要特别注意“印”的笔顺。
规:“夫”的末笔捺改点,与“见”的撇互相穿插。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迟:半包围结构。先写“尺”再写走之。“尺”的末笔改为点,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尺”。
本单元重点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难懂的词语,正是三年级需要培养的语文要素。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
本课时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课文导入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创设情境,因为创设情境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从一群落叶到铺满路面的梧桐落叶的图片介绍,再到出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落叶视频,并通过课题质疑,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1.本课时比较成功之处是识字教学。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识字时,引导学生通过形声字构字规律、熟字加偏旁识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引发了学生进行思考。
2.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理解词语,为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奠定基础。在理解难懂的词语时,我引导学生借助经验和学习说出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3. 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读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和主人公一同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感受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的那份快乐和欢愉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教学过程中,第二自然段中“水洼”的一角,拓展延伸比较多,导致时间很紧张,影响了后续部分的教学。此外,我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在教师范写生字时,由于自身对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掌握不够深刻,因此导致范写的生字不够美观、规范。
3.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的预设做得不够,导致学生在说出“圭”加“寸”可组合成一个新字时,教师反应不够迅速。以后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
1.如果有条件更需要把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欣赏秋色,开展欣赏落叶、落叶作画、落叶做书签等活动,把学生对秋天的喜爱融入活动中,真正建立开放、自主有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