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两篇略读课文?

读完《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你会想到“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吗?不会吧。都是革命题材文章,又都放在第二单元,怎么“点面结合”这剂药方就不管用了呢?而且还一下子编排了两篇。

再来看看《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两篇课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和同学讨论: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灯光,三者之前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灯光》课前导读

我们读过英雄黄继光的故事,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位抗美援朝英雄。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琢磨这句话,总感觉不对,都说是“伟大的战士”了,还问“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还有什么词儿能比“伟大”更能形容邱少云哪……改成“体会‘我’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是不是合理些)。课文写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山沟环境,又写了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两者有什么联系。——《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前导读

读完课文,比较了两篇课文课前导读,我脑子里不自主蹦出了“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埋下伏笔”等概念。我相信语文成绩好的孩子跟我会有同样的想法,让中等生读读《灯光》的开头和结尾,也一定能说出“首尾呼应”,读完全文一定知道“灯光”就是全文的线索;问中等生“描写潜伏环境与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关系,哪怕说不出“做铺垫”“埋下伏笔”,也一定清楚这样写是为了表现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那么,《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还学啥?其教学价值又是什么?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中专门列出了“革命文化”(“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一项,这一点是11版课标所没有的。换言之,22版课标将“课程内容”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课程内容”(教什么)决定“呈现形式”(怎么教),革命题材类课文对应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两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且以“文化自信”为纲,在其统领下开展指向“语言运用”的相关学习活动。再看“课程内容·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对革命题材类文本所提出的学习要求:“阅读……以及……,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刚好印证了前面的说法。现在,我们重新界定《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两篇课文的课前导读:

《灯光》以“灯光”为线索,依次串联了“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你认为文中三处灯光分别有什么含义?课文为何要用“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阅读《灯光》后,你对课题“灯光”有了哪些深入的思考与联想?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怎样表现了“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课文前面描写“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山沟环境”与后面所写的“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所构成的照应结构对表现“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有什么作用?阅读《狼牙山五壮士》《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三篇课文后,你对“信仰”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重新界定绝非要标新立异,而是力图建构教材、课标期待落实的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与当前学情、教情中习以为常的概念化、口号化、流程化之间的理解支架,避免一看到问题就惯性地拎出对应的概念。现在,依次细读《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

读到“灯光”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别管学生怎么扯,一定得揪出最关键的那个问题——“灯光”有哪些含义?它的拟法跟“草原”一样吗?与“丁香结”“狼牙山五壮士”等相比呢?这类题目在教材中太常见了,小说单元的“桥”“穷人”,习作单元的“夏天里的成长”等多少都有这样的效果,由一个题目关联一类题目,形成类比思维。同时,为学习《灯光》奠定任务主线。

开头两段,除了面上的“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更要看到灯光之下匠心。“尤其是晚上”可以换成“晚上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吧,特地强调“尤其是晚上”,说明“晚上”对作者一定有特殊意义!第二自然开头又是晚上,而且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第一段的“尤其是晚上”放过去了,第二段中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总不该放过去吧。沿着“晚上”这条线读下去,就会关注后文中频繁出现的夜与黑——“天黑的时候”“微弱的亮光”“漆黑的夜空”“在黑暗里”“黑魆魆的围墙”“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这微弱的火光”。同时,更重要的是与之截然相反的“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已经足够亮了”“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问题来了:在那无边的暗夜里,一星微弱的火光真的足已照亮前进的路吗?那一星火光真正照亮的是什么?

读到“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你发现了什么?不是“给人光明而又温暖的感觉”,“心头”是难以磨灭的记忆。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真的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吗?作者第一句是说“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可没说“我爱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啊。所以“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只是引子!结尾就不含蓄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只是这份深入骨髓的“想”只能是“我”一个人的“想”,那么那一刻的“我”,对那位亲爱的战友又有怎样复杂的“想”呢?

郝副营长第一次说“多好啊”,前面是“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是插图中的灯光引发了郝副营长的沉思吗?不是,而是那个“正在等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的孩子。郝副营长第二次感叹“多好啊”时,再次明示了这一点——“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而非“咱们也能用上电灯”。结尾“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再次予以强调。基于此,试问:“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有什么含义?当读到郝副营长“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请问:郝副营长到底在憧憬什么?再把这一句与后文“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联系在一起读,你能走进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书本那一刻的内心世界吗?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学生容易找到的是这一段:

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的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这一段如何表现“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三句话三个层次。第一句话的关键是“心紧缩着”和“担心”,此时“我”心里更加在意隐蔽于此的这个班全体战士的生命,更加在意身后的潜伏部队是否会遭受重大损失,更加在意这次作战计划能否顺利完成!牺牲一群人与牺牲一个人相比,“我”本能地选择了后者;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与维护一个战友相比,“我”本能地选择了前者。因此,“我”潜意识里希望:邱少云也能如“我”这般牺牲自己,保护大家,维护大义!第二句话首先给出了前提——“我几次回过头来”,一次又一次地回头,战友邱少云身上的火越来越烈,皮肉被灼烧的味道越来越浓……所以“我”不敢看、不忍看!所以“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的确,与一群人的生命和国家利益相比,理智告诉“我”牺牲邱少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强烈的感性与感情刺激得“我”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牺牲场面!尤其是在邱少云用无言而坚定的行动印证了“我”的潜意识时,“我”的内心与战友的肉身同时经历着烈火焚烧!到了第三句,“我”的情感与意志崩溃了——“我”眼睁睁地看着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一声不吭,“我”眼睁睁地看着他被烈火焚烧半个多钟头,“我”眼睁睁地看着最亲密的战友变成了焦炭!于是,那一刻所有的情感都被仇恨代替,以至于391高地上沸腾的口号是“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报仇”一词实在值得用心体会!

学生不容易找到的是另外一段:

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起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不容易找到的原因是缺乏显著的心理描写标志。读到这一段,我一下子想到了《为人民服务》第3自然段。因此关注这个自然段,我会把目光放在“……如果……是可以……如果……也能……但是……就会……那么不仅是……也不仅是……更严重的是……”这一组关联词上。所有的“如果”都是为了“但是”服务的,只是在这个自然段中,“但是”包含三个层层递进的致命后果,这就意味着邱少云唯有牺牲一个选择,而且唯有被烈火焚烧而纹丝不动、一声不吭的残酷选择,烈火中的邱少云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犹疑,烈火将他包围的那一瞬间,他就得在心里做好这一准备!更加残酷的是:旁边所有战友的心里都得如“我”一般经历 “担心——不忍/不敢——忍不住——心如刀绞”这样一番烈火考验!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三十分钟过去了……无论是火中的邱少云,还是火旁的战友,都无愧于“伟大的战士”!

关于文中潜伏的山沟环境描写,当然是铺垫、是前提,正因为如此危险的潜伏环境才决定了邱少云必须“伏在那儿纹丝不动”“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也正因为如此危险的潜伏环境才决定了“我”设想的诸多“如果”都不可能实现。因此,当作者开始细致描写潜伏环境时,已然是在为邱少云这位“伟大的战士”悼念!没有环境,邱少云依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战士”。因此,个人看来,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相比,后者更能彰显人物个体及群体的伟大。

《狼牙山五壮士》《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都编排在第二单元,都是以“他人”视角来看待英雄人物,读者阅读这三篇文章就必须深入“他人”心理,借经由“我”的视角体悟英雄的心理。三篇课文其实都是在给“信仰”注解,今天,这个极其缺乏信仰的年代,这些文章显得尤为珍贵!换个角度说,《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又被置于略读课文的境地,既与“点面结合写场面”扯不上多大关系,又与“认识生命价值”这样的高度隔着一大截距离,着实有些尴尬……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83679.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9月 18日 下午12:47
下一篇 2024年 9月 18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