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生齐读课题。)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图片
师:这篇小说写的故事发生在一艘远洋回来的船上,我们一起来看,这是一艘什么船?(帆船。)对了,看一下,上面挂着的是叫船帆。(师依次介绍:船舱,甲板,桅杆,横木,最上面的叫顶端。)故事就发生在这一艘帆船上。看一看中间的那根桅杆高不高?高,猜猜大约有多高?
生:我觉得是 40 米。
师:噢,好的,老师告诉你噢,远洋的帆船,那时候的主桅杆大概有三四十米,相当于我们 10 层楼那么高。如果你在顶端掉下来怎么样?(生:粉身碎骨),死路一条,是不是?现在看呆在顶端的是谁?(是一只猴子。)不是一般的猴子,是(出示:放肆,生齐读词语。)再念放肆。什么叫放肆?
图片
生: 放肆就是没有规矩的。
生: 嗯,而且还很随便,就是让别人很难受。
生: 我还想补充一下,他这里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师:对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别人的感受,这叫放肆。
生: 我觉得还是不受拘束的。
师:不受任何拘束的,这叫放肆。看一下小说当中这只猴子是怎么放肆的?来读第一个句子。
生读: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的爬上了桅杆。
师:怎么放肆的?
生: 猴子就是忽然跳到了船长儿子的面前,直接把他的帽子摘了下来。
图片
师:嗯,也就一般都是人戏弄猴子,现在(生:猴子戏弄人。)
师:这里有一个生字,念“帽”。(师:范写“帽”)好的,放下,注意这个帽子金字旁右半上边部分是,这个是封口的。这两横怎么样?目,就是眼睛,帽子是不是戴在眼睛上面?好,念这个字,帽,再念,猴子比这还要放肆的是念。
生: 坐在桅杆的第一根痕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师:怎么放肆的?
生: 这本来是别人的财产,然后,你把他给抢走了不说,还怕破坏别人的财产。
师:而且是故意破坏,就是让人生气,让人难受。放肆吧,这叫不顾别人的感受,让人很难看,对吧?好的,这里有两个生字,(撕和逗)选对了几首,往下斗,人生气,不是人斗猴,而是猴猴斗人。放肆,还有放肆,有没有更放肆的?还有,我们来读。
生: 爬到了桅杆的顶端,他用后脚勾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一根痕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呲牙咧嘴做着怪样。
师:怎么放肆?
生:他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的,让孩子更加生气了。
师:龇牙咧嘴做个怪样子,意思是。(生: 挑衅。)
师:唉,这叫什么挑衅?嘲笑那个男孩子,这叫挑衅,你看猴子能挑衅,放肆不放肆?对,更放肆了。看看这里面的生字,(填写生字钩、扭、咧。)
师:课文中的生字都要写正确。你看,这就是小说故事当中的猴子,那只放肆的猴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句话,明白了吗?怎么放肆的?一句比一句写的放肆。
图片
生读第一句(师:摘人的帽子,逗人。)
生读第二句,(师:撕人的帽子,故意让人生气。)
生读第三句,(师:把帽子挂在横木的一头,让人够不着,挑衅人。你看,这就是那只放肆的猴子。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猴子这么放肆?敢摘你的帽子?那么小说中的那只猴子为什么如此放肆?打开课文读第一自然段,大声地读出来。(生齐读第一自然度。)
师:谁知道为什么如此放肆?
生: 因为水手们正在拿猴子取乐。
师: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圈出来:“取乐”。水手拿猴子去了,猴子很聪明的,他知道的,对吧?哪个词说明他已经知道了?(生:显示。)把这个词圈出来,显然,好的,因为猴子知道你们拿我怎么样取乐,就是我越放肆你们就越开心。唉,好的,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短语来概括。
生: 水手拿猴子取乐。(师指名学生板书)
师指板书,小说一开始写了一个小故事,读,(生齐读:水手拿猴子取乐。)谁与谁之间发生的故事?(生:水手和猴子之间发生了故事。)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这只猴子就放肆起来。那么猴子一放肆不得了,又发生了故事了,是不是?
师:现在请你默读第2到第6自然段,用短语来概括,注意,接下来是猴子和谁发生故事了,接下来孩子和谁发生的故事了,接下来船长又和谁发生了故事,知道了吗?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好,开始默读,边读边概括下面的一个一个的小故事,然后写在学习单上。
图片
师:接下来,那只放肆的猴子干什么了?
生: 这只猴子去逗孩子生气。
生: 他还拿走了孩子的帽子。
师:哎,拿孩子的帽子,两个都可以。
生: 我写的是猴子挑逗孩子。
师:你看,拿孩子的帽子就是挑逗,所以 3 个同学的三个短语都对,我们选用这位同学的,可以逗孩子生气。好,请把这个词写在这个词下面好吗?都可以。好,那接下来逗孩子生气以后这个孩子干了什么事?
生:孩子气急了去追猴子。
师:后面的结果很重要。嗯,陷入什么?陷入绝境很重要,生气就可以拿掉,对不对?
生:孩子追猴子陷入绝境。
生: 孩子爬上桅杆遇险。
师:哎,陷入绝境,他用了一个什么词?(遇险)。
师:哈哈哈,绝路还绝路,这就是有歧义对不对?绝境,你看人家绝境比你这个绝路要好。好,如果我们要概括一下,可以是孩子追猴子遇险。
师:孩子追猴子“遇险”,来,遇险,两个字一定要用上去来,自己修改一下。好了,那接下来船长看到了做了什么事?
生: 船长逼孩子跳水。
师:哪个字用的特别准确?逼,对了,刚才有一个同学说船长让孩子跳水,这个让就没有哪个字好?“逼”,把这个词写黑板上。用什么逼?用枪逼。好的,那如果这个故事后面再讲一个故事,水手干了什么事?这个故事一开头是水手对不对?后来又回到水手,所以说。
生: 水手救孩子脱险
师:,孩子只要一次就够了。
生: 孩子脱险。
师:就是随手就孩子脱险,对吧?好的,把这个词写在加一条横线,你们都写下来。
师:好,这篇小说开始是水手开始的,最后是什么也是水手结束的。
师:好,修改一下自己的小标题用的不准确的词,你修改一下,如果写的比较长的,你可以修改的更加凝练一点。改一改。
师:嗯,好的,谢谢。好,我们来看一下。来看一下跳水。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接着一个的小故事,一开始读(师指黑板上的板书,生读。)这篇小说是不是讲的这些小故事?好的,现在谁能够把根据这些小故事讲一讲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对吧?会的举手。根据这个讲故事讲了什么内容?来,请你来说。
生: 故事讲了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更加放肆,逗孩子生气,然后孩子去追猴子到最高的横木上,船长又逼孩子跳水,然后随手把孩子救了上来。
师:很完整,很清楚。
生: 一开始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变得更加放肆,猴子就去逗孩子生气,猴子把孩子的帽子给摘了。孩子去追猴子。船长逼着孩子跳水,最后水手救孩子脱险。
师:跟他一样,是不是也鼓励一下,好,有人说的不一样一点的吗?
生: 风平浪静的一天,随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爬上桅杆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最后得救。
师:很简洁。根据这些小标题,我们是不是能把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好的, 3个同学说了,现在请你们听老师讲。在远洋的帆船上,因为随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非常放肆,摘了孩子的帽子逗孩子生气。因为孩子非常生气,所以他就追着猴子一直走上了最高的横木遇险。因为孩子在横木上摇摇欲坠,非常危险,所以船长就拿枪逼着孩子跳水,因为孩子扑通一声跳入了海中,所以水手马上跳入海中,把他救了上来,孩子脱险了。讲的好吗?你发现老师讲和你们讲有什么不一样?
生: 嗯,你用了关联词,因为…… 所以……
师:发现了没有?这些故事和故事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 因果关系。)
师:对了,前一个小故事是后一个小故事的原因,而这个结果又是下一个故事的起因,这个既是这个故事的结果,又是下一个故事的起因,是不是这样的?对了,故事和故事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 因果关系。)
师:有因果关系的一个一个的故事,就构成了这篇小说的情节。一起读(生:小说情节)就是故事与故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明白了吗?以后读任何小说,你发现讲了很多个小故事,只要这些小故事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因果关系。)那它就是小说,明白了没有?所以我们读小说读到最后一个,一定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水手要救孩子脱险?为什么船长要逼孩子跳水?为什么孩子最后会遇险?因为,为什么猴子的孩子就生气,为什么水手要拿猴子取乐?
生: 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好玩。
师:因为水手在船上无聊的无事可干,你看到海面是不是风平浪静,这艘船回来什么事情都没有干,就拿着猴子去取乐。发现了没有?事件与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就告构成了小说的记住这个词,情节。
师:好了,我们来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一荡起伏,一波三折,在这些情节当中,哪一个情节最扣人心弦,最紧张,让你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就像我们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看到那个时候,你的心怦怦跳,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影院,连方便一下都不愿意去。哪一个?
生: 孩子追猴子遇险。
师:两个字?(生: 遇险。)
师:是不是电影电视里面主人公遇险,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你怎么样紧张?担心他的命运到底怎么样?是不是的?好的,那我们来看一下,看一下。
图片
(出示,指名读。)师:第一句,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就是孩子要怎么样?
生: 只要摔下去,孩子就没命了。
师:必死无疑。第二句?
生: 即使他走到横木的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师:拿到了帽子也是一条路。拿到的帽子也是怎样?因为没法转身,就掉下来了。
生: 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因为孩子要是一失足,那他就必死无疑。孩子听到叫声往下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一发抖就掉下去。
师:你看孩子的命已经怎样?危在旦夕,命悬一线,这时候是最紧张的?读到这里我们就知道我们的心都被揪起来了。读到这里有问题吗?都没问题。好,没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问题。什么问题?这个孩子一开始在什么地方?(生:甲板上)在这里走来走去,一起逗孩子,逗那个猴子,对不对?哈哈哈笑。突然之间,现在到哪里去了?他怎么上去?围杆的顶端?所以这个问题是什么?
生: 他怎么上去的?
师:唉,他怎么上去的?有人说太简单了,他爬上去的。这叫不会思考问题,读小说要这样读,他怎么爬上去的?如果这样问,你就会读小说。有一种眼光。怎样问?你会问吗?
生试着问,师:看一下老师怎么问的。读这个问题是?
图片
生:是谁步步推向险境的?
师:这个问题有意思,也就是孩子站在横木上陷入那种绝境险境,罪魁祸首是谁?嘿嘿,你是谁?如果你说猴子,我告诉你,你读的太浅了。好,现在给大家 5 分钟时间默读,寻找到底是谁,做一回侦探。你写出是谁,然后在文中找出依据,把依据画下来,不要着急举手,着急举手的未必就真正读懂了。给大家 5 分钟时间,是谁?先写下来。是他,然后你从文中找关于他的表现,他干了什么?让孩子怎么样?爬上去了?他又干了什么?孩子又往上爬了。然后,噢,他又干了什么?他又往上爬了。把它画下来。你把它做法 123 标出来。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