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简单情节 记真实感受
——《我的心儿怦怦跳》教学手记
文|李红彦
“小雄鹰班”教学活动开展第三周,最不想碰的作文教学来了。以班里最慢进度为起始,经过近三周的学习,我们来到了第八单元习作教学——《我的心儿怦怦跳》。
基于学情实际,我斟酌再三,选择习作教学基本思路——写最简单的情节,记最真实的感受。
“小雄鹰班”的孩子们是来自不同学校的回迁孩子。两年的借读生活,不同的学校环境,不一样的教师教学,形成班里孩子基础参差不齐的态势。刚接手时,生字词语的掌握还存在很多问题,阅读积累更是亟待提升,所以,一直不敢碰习作。
但,该来的,总是要来。最后一单元的习作,还是来了。
怎么教?教什么?怎么写?写什么?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我脑海。网上阅读了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开放的选材思路,跳脱的情节设计,多角度的习作方向。但,不适合我班的这些孩子们。
我的习作要求只需要能独立记录一件事情,试着突出“我的心儿怦怦跳”这种感受即可。至于细节描写,我并不奢望。
怎么设计?我采用自己惯用的方法,用刺激的游戏,带领他们体验“怦怦跳”的感受,再提供习作支架,搭建表达的台阶,让他们有内容可写,有方法可用。习作的目的不是习作本身,而是让他们对“写作文”这件事不再畏难,甚至觉得“有趣”。
恰好,周五,学校组织年轻老师听我的示范课。那就,试一下习作教学?
周四课后托管时间,我便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刺激的游戏——《猜猜谁是卧底》。这个游戏对于他们中的部分孩子来说并不陌生,更有孩子放话他已经玩了N多次。既然玩过,那就更好说了。我将底牌做得非常接近,增加游戏的难度。果然,很多孩子不会提防其他人,过早地透露了自己底牌信息。结果是,一些人被“误杀”,而一些人“浑水摸鱼”,笑到了最后。
我计算了一下时间,保证班里每个孩子都参与游戏,需要设计两轮游戏。这两轮游戏,需要孩子们思考、发言、判断,全部完成,用了一个小时。
为什么玩这个游戏?孩子们不问,我也没说。第二节课后服务,我下发了习作单,为第二天的课做了一些铺垫。
第二天,习作课开始。
随着导语,一颗鲜红的心形图案出现在智慧黑板上。紧接着,它跳动起来,伴随着“怦!怦!怦!”的声音。孩子们一下子被这声音吸引了,安静地听着。一段时间后,我抛出问题“你的心儿什么时候会这样怦怦跳?”
“小雄鹰班”的孩子们,回答问题还是很积极。“被狗追”“小时候自己在家”“玩‘谁是卧底’游戏”……结合习作单,我们开始梳理:紧张、慌乱、害怕、激动……心儿都会“怦怦跳”!自己一个人在家,上台领奖,走夜路……心儿也会“怦怦跳”!不同的选材,不同的心情,但同样都会“怦怦跳”!
开放的回答结束,我又带着他们回归到游戏中的“怦怦跳”。这时,他们才明白,为什么李老师要带他们玩游戏了!
随后,我出示了一段表达支架,让他们接着向后写。当然,如果个别孩子不想这样写,完全可以自己去记录游戏过程及游戏感受。
40分钟的课,很快结束。只写了一段话,他们觉得并不难。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段话,只是全篇文章中的一个环节。而整篇习作,还在后面的课上等着他们。
下午,习作课继续。开头自己选择,游戏规则集体整理,加上上午完成的一个段落,再写一个短小精悍的结尾,一篇习作就完成了。
虽然收上来的作品,有的孩子记录“游戏过程”这个片段还是写得非常简单,但,全篇结构,他们已经有了整体把握。
学情不同,只能教法不同了。
最简单的情节,最真实的感受,不在乎细节,不考虑辞藻,我就这样完成了这次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