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下册《社戏》重点解析及写作鉴赏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本文选自《呐喊》。【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2年10月,鲁迅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大规模农民运动尚未兴起,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鲁迅忧国忧民,通过创作这篇小说,表达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于社戏】是指在民间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 21
- 0
-
名师课堂丨王君 《社戏》
鲁迅就是鲁迅。我爱死了鲁迅!鲁迅的文章就是好。比如《社戏》,正上反上倒过来上都能上出有意思的课。我的感觉是,几乎从任何一句话切入,都有得讲,而且讲得精彩。爱语文的老师遇到了好作家好文章,真是最幸福的事啊。 所以,这两天我都有点儿亢奋。因为,讲名篇《社戏》嘛! 学生虽然是新的,但我这个教师是老的。所以,决定不能走自己走过的老路。要有创新,要让学生享受,也让自己享受。 因为在进行文本特质的研究,所以,…- 2
- 0
-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1 社 戏(含解析)
同步练习 1 社 戏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shěnɡ) 涌跃 潺潺(chán) 松懈 行辈(hánɡ) B.凫水(fú) 纠葛 撺掇(cuān) 吵闹 &nbs…- 0
- 0
-
《社戏》备教手记: 通俗手法有时候也挺有用
分段,写段落大意,是我们七零后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现在的语文课上,很少能见到“分段,写段落大意”的课堂活动了。 我有时候,喜欢把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称为“通俗手法”。 这次备教《社戏》,误打误撞地,居然用了这个通俗手法,而且居然发现,效果还不错。 第一稿设计中,第一个活动“整体感知”环节,我是这样预设的: 迅哥儿去赵庄看社戏的那夜,跟他在平桥村度过的其他夜晚,有什么不同?试上课…- 0
- 0
-
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展:《社戏》教学设计
01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围绕标题,用四字短语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2.勾画批注文中描写夜景和小伙伴的相关词句,感受赵庄纯美的环境与淳美的人情。 3.品读描写、抒情和议论句,结合事例,具体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法的妙处。 4.对比阅读原文删节部分,结合作者的生平,分析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舒展、自由的心灵世界。 02 教学过程 导入 1.鲁迅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学习过他的《朝花…- 1
- 0
-
第1课《社戏》学案及课时练习
学案及课时练习 1社戏 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风景美、人情美,感受温馨和谐的乡村生活。 2.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 领悟作者追寻自然之心,启发学生对生命形态的思考和认识 【建议你这样积累】 1. 读一读,根据拼音准确写出汉字。 cuān( )duo( ) fú( )水 dài( )慢 jiū( )ɡé( ) 2…- 2
- 0
-
第1课《社戏》课后思考答案探究
课后思考探究 一、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 戏前波折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归航偷豆 六一送豆 二、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如月下航船中对江南夜晚美丽景色的描写,充满了水乡特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抒情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 6
- 0
-
第1课《社戏》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中心思想
重难点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 3
- 0
-
第1课《社戏》字音 结构
一、字音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掇cuān duō 凫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 二、结构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
- 0
-
温柔的匕首,忧伤的祭文——我读《社戏》
温柔的匕首,忧伤的祭文 ——我读《社戏》 文/廖俊艳 一、《社戏》与《呐喊》 《呐喊》真实地反映“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而《社戏》一文,一派祥和自由,温柔天真,这明丽温情的底色似乎与《呐喊》的基本色调相距甚远。为什么? 二、写作…- 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