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社戏》重点解析及写作鉴赏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本文选自《呐喊》。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鲁迅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大规模农民运动尚未兴起,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鲁迅忧国忧民,通过创作这篇小说,表达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社戏
是指在民间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一般有春社、秋社。唐代王驾《社日》中“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南宋陆游也写过“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诗句,可见社戏是江南乡村非常热闹的民间艺术活动。
【重点字词】
图片图片

【本文线索】
到赵庄看戏
【结构梳理】
盼看社戏:平桥村——“我”的乐土
去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
怀念社戏:好豆、好戏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3):“我”随母亲回平桥村省亲,写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原因和人物。
第二部分(4-30):看社戏的全过程:波折、转机、见闻、感受。
第三部分(31-40):看社戏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叙事脉络】
随母归省→乡间生活→戏前风波→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偷豆送豆→怀念好豆
【精彩赏析】
虾是水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写出虾“呆”的特点,生动有趣。)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体现出小伙伴驾船技术的高超、娴熟,富有水乡特色,又有童话色彩。“蹿”字,从正面写出船行速度之快,又烘托出孩子们看社戏归来的欢欣愉悦。)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运用短句,加上想象,夸张地认为自己听到了锣鼓声,想到朋友们在台下的欢乐,衬托“我”内心的失落。)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采用比喻手法,描绘如梦如幻的水乡美景,用山向船尾跑去侧面描写船的飞速前行,即便如此,“我”还嫌慢,表达了“我”对社戏的渴盼。)
【主题思想】
通过回忆“我”小时候和朋友们在农村看社戏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童年趣事的怀念,通过与长大后看社戏无趣的对比,表达了对热忱、淳朴、善良、友好、平等、和谐等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写作鉴赏】
一波三折 起伏有致
看戏前三次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八叔公的船回来了、与我同去、保证不处事),让故事读起来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紧随作者的笔尖,被故事发展深深吸引。
人物形象 生动传神
故事成功刻画了双喜、六一公公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管是细节描写还是简单勾勒,都能让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之所以认为看社戏很好,主要是因为这里的人好。
景物描写 细致如画
作者用细腻的写意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从颜色、气味、声音等多个角度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水乡之美。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1372.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3月 20日
下一篇 2024年 3月 20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