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故都的秋》重点解析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创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重点字词】
混混沌沌(dùn) 
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驯鸽(xùn) 
点缀(zhuì) 
颓废(tuí) 
萧索(suǒ) 
廿四桥(niàn)
【课文赏析】
开头以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句话总领全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中间部分分别从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方面对故都之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结尾以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句话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阅读思考】
本文的 “文眼” 是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课文开头与结尾都写南国之秋,文中还提到中外的文人、诗人,甚至牢狱里的囚犯对秋的情感,这与文章 “文眼” 是否相背离?
语言优美。文字清新淡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如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故都之秋的特质。在描写景物时,用词精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秋景的特点,如对落蕊的描写,细腻入微,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课文解析

《诫子书》文言文解析及拓展阅读

2024-10-23 18:50:46

每日金句

该有的都有

2024-10-1 20:53: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