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是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旨在告诫、劝勉儿子。文章内容是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也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总结。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并改造连弩,叫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忠君的典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
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勤学励志、静心养德,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content_hide]
答: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答: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答: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答: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6.《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答: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答:(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
(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参考答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参考答案: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文中强调“志”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即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
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参考答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参考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参考答案: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参考答案: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探究①:“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探究②:“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所为。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不免于下流矣!
(1)汉朝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一饭三吐哺。
(2)汉朝司马谈《命子迁》: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3)三国蜀汉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4)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同‘技’)在身。
(5)唐朝李世民《诫皇属》: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6)宋朝包拯《包孝肃公家训》: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7)宋朝欧阳修《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
(8)宋朝袁采《袁氏世范》: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
(9)清朝朱柏庐《朱子家训》:勿临渴而掘井。
(10)清朝李毓秀《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