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是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旨在告诫、劝勉儿子。文章内容是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也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总结。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并改造连弩,叫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忠君的典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
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勤学励志、静心养德,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1)汉朝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一饭三吐哺。
(2)汉朝司马谈《命子迁》: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3)三国蜀汉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4)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同‘技’)在身。
(5)唐朝李世民《诫皇属》: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6)宋朝包拯《包孝肃公家训》: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7)宋朝欧阳修《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
(8)宋朝袁采《袁氏世范》: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
(9)清朝朱柏庐《朱子家训》:勿临渴而掘井。
(10)清朝李毓秀《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